摘? ?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效果是衡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本文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際問題出發,通過分析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
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內化主體通過一定的學習和實踐,有意識的將外在價值觀念和思想要求轉化為個體自身內心和思想深處的知識儲備和行動信念的過程。然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使大學生缺乏內化的動力和積極性,不利于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正確把握,難于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效果是衡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標準。在新的歷史時期,系統的探索和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有利于完善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理論的基礎,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有利于我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視野,深化其理論研究,以建立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體系,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理論;其次,有利于緩解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存在的矛盾,有利于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能正視各種阻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順利開展的影響因素,并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努力將這些矛盾轉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的動力。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內容存在重復陳舊、實用性不強
教育內容存在重復陳舊、實用性不強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的進程。根據抽樣調查顯示:根據調查顯示,43. 2%的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空話、套話太多實用性不強,28. 3%的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太枯燥乏味,還有8. 9%大學生認為教育內容與自己無關,不能夠滿足大學生生活的需要。[1]? 如內容設計過于概念化、知識化和抽象化,缺乏針對性,缺乏生動形象的生活實際,從而使教育一度流于表面和形式,變成了空洞的說教和被動的接受。另一方面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變換的頻率過快,內容零碎,一些基本的理論觀點和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無法貫穿于教育內容的始終,從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失去了科學的理論前提和厚實的思想根基,缺乏應有的深度和力度。
(二)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不合理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過程中,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的需要能得到滿足,大學生就愿意主動去學習、理解它,并在落實到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它去。但反之,如果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內在需要,大學生很難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產生興趣,甚至會覺得枯燥無味,再加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式較為陳舊、單一,不夠重視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需,繼而產生消極甚至是抵觸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很難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的效果不明顯。
(三)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不相協調
目前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進程中仍然存在著以教育者為中心的理念,太過重視教育者的主導性,忽視大學生的主體性。大部分教育者都是經過比較長時間的教學實踐、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代表著一定社會的要求。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習慣于灌輸內容,大學生更多的是被動的接收,而不是主動吸收,試圖將對象格式化,價值觀單一化,目標固定化。這與當代大學生的實際是不相符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是當代的大學生的主要特征,對被動的接受思想政治內容具有抵觸情緒。教育者如果要讓大學生在思想上接受其傳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必須要讓學生從切身體驗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認同,試圖利用強制手段或限制某種思想的傳播方式推行是不科學的。
三、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的對策
(一)要堅持以人為本,培養和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根本訴求。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也強調:“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以人為本。” [2]在這里所說的“人”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即大學生。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和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既體現了受教育者對自身發展的不斷追求,更體現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價值的不斷期待,對大學生主體性的肯定,就是對其獨立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倡導和肯定。
(二)要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主體能力。
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強弱在某種意義上直接決定了其主體性發揮的程度。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目的是關注自我教育的作用,培養大學生自我更新、價值創造的發展能力。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性,啟發和引導學生主動自覺學習和思考,自覺自我約束、自我調節,自覺與各種錯誤思想進行斗爭,使大學生將正確思想、先進理論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內化到自己的行動當中,學會對自我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使思想政治教育達到育人的目的。
(三)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內在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活動是在大學生自身需要的驅動下進行的,需要構成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大學生的需要越強烈,其內化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就越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效果就越明顯。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盵3]要使學生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首先要對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及其內在需要有所了解,這樣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才能有針對性地引導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主動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化過程同時成為大學生自覺內化甚至是主動尋求內化的過程。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耀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2012.
[2] 胡錦濤.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3⑴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86.
[4] 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5
作者簡介:李麗霞(1989—),女,壯族,廣西賀州人,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法學碩士,單位:百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