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紅娟
“預制語塊”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教育家貝克爾(Becker)提出的。貝克爾(Becker,1975)認為預制語塊其實就是英語中一種特殊的多詞現象,介于傳統的語法與詞匯之間,通常是固定或半固定、模式化的塊狀結構(戚焱 2005)。2017年,教育部出臺了新的英語課程標準,仔細研讀不難發現,《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詞匯學習的界定是結合具體主題、在特定語境下開展的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不是單純的詞語記憶,也不是獨立的詞語操練,而是根據詞性、詞語的習慣搭配和主題內容達到詞語內化。
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英語寫作的有效性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預設值相差甚遠。因此,以預制語塊理論為指導,試圖探討如何利用預制語塊,以3A英語寫作為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
設立三個研究目標:首先,依托課堂教學及課后輔導等其他教學途徑,構建高中英語寫作“預制語塊”資料庫。其次,在預制語塊理論指導下創立適合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3A教學模式,即Accumulation(積累)、Application(應用)、Assessment(評價)。希望通過識別提取、內化吸收和鞏固輸出預制語塊提高高中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最后,希望通過“預制語塊理論下的3A英語寫作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強學生寫作的自信心。
高三學生在語法和詞匯的積累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面對一篇約100詞的高考書面表達卻無從下手呢?在行動研究之前對高三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的對象是廣東省廣州市培正中學高三年級筆者所帶的兩個班共96名學生,其中男生60人,女生36人。該校是全國示范性高中,在廣州市完全中學里排名較前。兩個班都是理科普通班,英語水平屬于中等。發放問卷96份,收回問卷96份,有效問卷96份。本次問卷調查是在課堂內要求學生當場獨立完成的,調查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1.對高三學生英語書面表達的興趣及自信心的調查(見圖1)

圖1
從圖1可以看出,只有10%的學生對英語書面表達不太感興趣。雖然大部分學生感興趣,但是談及對英語書面表達的自信心,有42%的學生選擇“不強”?!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想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教師首先就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
2.對高三學生英語書面表達態度的調查(見圖2)

圖2
圖2表明,沒有學生認為書面表達不重要,但奇怪的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只有65%的學生在英語課堂上非常重視或重視英語書面表達練習,有35%的學生偶爾或從不進行任何有關英語書面表達的練習。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在問卷調查里接下來的幾個問題中可以找到答案。
3.對高三學生英語書面表達方面難點的調查(見圖3)

圖3
4.對高三學生在英語書面表達方面錯誤類型及原因的調查(見圖4)

圖4
學生從主觀上對提高英語寫作水平是有興趣的,但卻受限于圖3、圖4所示的種種問題。如果能掌握一些預制語塊,那么在需要語言輸出的英語寫作方面至少能順利完成基本的英語寫作任務。堅持練習下來,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就有可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于是,依托預制語塊理論,并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進行了將近四年的預制語塊理論下3A英語寫作教學的行動研究。
第一階段(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為期一年,進行預制語塊的理論學習。整合高考英語必修和選修共八個模塊的單元詞匯,以話題、模塊、考綱詞匯三種方式進行識別提取預制語塊,編寫出三本詞匯復習校本教材。這一階段為3A教學模式中的Accumulation,即積累的階段。
第二階段(2016年9月至2018年7月):為期兩年,借助高三第一、二輪復習,以詞匯復習校本教材為媒介,引導學生內化吸收預制語塊,積累語言習得,活學活用預制語塊。這一階段為3A教學模式中的Application,即應用的階段。
第三階段(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為期一年,借助高三第三輪復習,利用各省市模擬題和歷屆高考真題,在實際操作中鞏固輸出各類預制語塊,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書面表達能力。這一階段為3A教學模式中的Assessment,即評價的階段。
1.3A教學模式中的Accumulation,即積累的階段
“語言的習慣是由模仿逐步養成的,而要模仿就必須熟讀和背誦?!保ê憾?990)因此,筆者帶領整個備課組教師歷時一年自編了三本詞匯復習校本教材:以模塊復習為單位的聯想記憶、以考綱復習為單位的3500詞及拓展詞匯、以話題復習為單位的熟詞生義及易錯詞。引導學生每天一練,通過每天背誦預制語塊加大詞匯儲備。
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學生背誦預制語塊的有效性反饋,對三本校本教材都進行了整改。以以模塊復習為單位的單詞聯想記憶來說,原本設置的校本教材中只是閱讀詞匯給出了中文記英文,寫作詞匯給出了英文記中文,經過整改,試圖把所有相關話題的詞匯歸類為一欄,讓學生識記所學的預制語塊,然后在語篇中內化吸收預制語塊。例如,熟詞生義和高頻高考拼寫易錯詞,教師在最左側一欄列出英文單詞,這些詞的常用語義學生往往已經識記,中間挖空讓學生思考其不常使用,但是高考又會考到的生義,如果填寫不出來,就借助最右側欄目的例句猜測這些詞的詞性和生義。
以考綱復習為單位的3500詞及拓展詞匯,經過整改,引導學生通過在語境中不同形式的展示鞏固該寫作詞匯。
范例一:聯想記憶之“習慣”(“小紅”系列)(見圖5)

圖5
(1)高考模擬:
① ________you adapt to the weather here,young man?
A.Do B.Are
C.Have D.Were
② When I was a child,I________to school with my classmates.
A.was used to walk B.used to walk
C.used to walking D.often walk
③ This clock gains three minutes.Please______it to sharp twelve.
A.adapt B.adjust
C.turn D.refer
【豁然開朗】
①答案A,adapt是行為動詞。
②答案 B,used to dosth.過去常常干某事,be used to dosth.被用來干某事,be/get used to doing sth.習慣干某事。
③答案B,adjust it to twelve的意思是把(鐘)調到12點整。
(2)一句多譯
我不習慣這里的飲食和天氣。(以下4句意思相同)
①I’m not used to the food and weather here.
② I don’t adapt (myself) to the food and weather here.
③ I don’t adjust (myself) to the food and weather here.
④I have no habit of living here.
范例二:熟詞生義(“小紫”系列)(見表1):

表1
2.3A教學模式中的Application,即應用的階段
英語學習離不開語篇這個大的語言環境。因此,按照高考的考綱要求,帶領整個備課組教師進行了寫作專題一輪復習學案的編制。把每周二上午的英語課設定為專門的寫作課,引導學生根據導學案的要求用已學過的預制語塊寫高考要求的相關話題的英語書面表達。首先,帶領學生進行范文(所選取的范文往往是高考真題)賞析,幫助他們搭好“腳手架”,并帶領他們解讀作文框架,然后積累相關話題的預制語塊。接著,把范文進行拆解,根據各段落的功能進行遷移,仿寫相關句型。之后,給出一個寫作模板,給一個話題讓學生套用,最后輸出語言,用課堂上所積累的預制語塊進行話題寫作。
以書信體裁中的求助信為例。首先,隨機抽取一篇學生習作(見圖6),帶領學生對其中的英語表達進行解讀和評析(見表2):

圖6

表2
然后,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Is it correct?Is it appropriate?Is it clear(信的功能清楚)?Is it coherent(連貫)?學生小組討論后得出以下反思:(1)認真審題,不遺漏任何信息;(2)首段不要堆積過多信息;(3)根據寫信對象,確定是否補充自我介紹;(4)補充信息不宜喧賓奪主,弱化信的主題;(5)求助信時態為“現在時+將來時”;(6)注意句與句,以及主句與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7)解決Chinglish思維的唯一途徑是多閱讀、多思考、多積累;(8)準確積累所學詞組、句型。
接著,引導學生利用仿寫模板,鞏固輸出預制語塊:
My name is Lihua;I’m writing to___________.(說明身份,引出寫信目的)
I had much difficulty in learning____________.(交代自己面臨的困難)Besides,I’m very upset that________________.(提出令自己苦惱的問題)What’s more,I don’t know________________.(進一步說明自己的困境)Would you like be so kind as to________________so that________________?(請求對方的幫助)In the meantime,I beg you to________________so that________________.(再次懇求對方協助)
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lend me a hand.I’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early reply.
最后輸出語言,用課堂上所積累的預制語塊進行話題寫作。如下是2017屆高三年級文科(11)班一名學生的習作(見下頁圖7):

圖7
從圖7所示學生的習作中可以明顯看出,該生非常熟練地運用了已經學過的各種預制語塊,并且非常得體地學以致用,因此該生在周測寫作中獲得了24分(總分25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付出就有收獲,學生的英語寫作興趣明顯得到提升,英語寫作水平也隨之明顯提高。
3.3A教學模式中的Assessment,即評價的階段
該行動研究的最后階段,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引導學生從“要我寫”轉變為“我要寫”。在批改作文時會刻意把學生所用的預制語塊用波浪線(underline)畫出來,通過表揚機制強化他們把預制語塊運用于英語書面表達的意識。執行下來,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明顯得到了提升。
同樣以寫作專題學案為例。之前的語言素材積累減輕了學生的認知負荷,實戰演練提高了學生英語書面表達的能力,而評價則能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采用了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見表3):

表3
自評能促使學生更準確地使用預制語塊,而不是盲目亂用。學生互評前教師最好給出示范,因此,每次互評筆者都會給出不同層次作文的評價樣本,只有這樣,學生的互評才能有效落實,并在互評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審題意識。
總之,筆者采取了由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構成的螺旋式循環,不斷地行動、觀察和反思。同時,用文獻法、觀察、訪談、記錄、問卷調查等相結合的方法展開研究。通過實踐反思(教師與自我的對話)、同伴互助(教師與同行的對話)、專業引領(名教師培訓中理論和實踐導師的指導),做到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優化實踐。
通過四年的行動研究可以看出,預制語塊理論運用于高中英語教學的效果十分顯著。
預制語塊貌似復雜,其實熟記之后,它簡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久而久之,學生英語書面表達的得分和寫作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圖8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無論是五班還是六班的學生,經過預制語塊的訓練后,作文得分相比一年前的平均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圖8
2019年6月對同一批學生進行了相同的問卷調查。本次調查發放問卷96份,收回問卷96份,有效問卷96份。結果如下(見圖9—圖12):

圖9

圖10

圖11

圖12
從圖9—圖12中可以看到,絕大部分學生已經不再懼怕英語寫作了,問卷數據體現出學生能順利完成各個話題的寫作任務。因此,3A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不但促使學生對“預制語塊”學以致用,而且在提高了學生寫作輸出效果的同時,還增強了他們的寫作自信心,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經過了為期四年的行動研究,筆者帶領備課組教師共同編寫了三本校本教材:小紅、小藍和小紫。這是一系列高三第一輪備考的詞匯復習叢書。其中“小紅”系列包含了以模塊詞匯和話題詞匯為單位的單詞聯想記憶;“小藍”系列就是考綱詞匯3500詞加高考拓展詞匯;“小紫”系列有閱讀和寫作高頻詞、書寫易錯詞、話題詞匯復習和熟詞生義。筆者另外合編了一份寫作專題學案集,囊括高考可能會考到的所有類型書信,在學校層面構建了高中英語寫作“預制語塊”資料庫。
在實踐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預制語塊理論下的3A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的行動研究不僅僅局限于寫作方面,還可以在聽、說、讀、寫等方面鋪開,期望它能成為學校英語學科特色的教學模式,逐漸成熟、完善后得以推廣。
總之,預制語塊理論指導下的3A寫作教學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還停留在起步階段,學生使用預制語塊的意識和能力還不是很強,對3A寫作模式的運用也不是非常熟練,有待進一步學習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