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娟
語言知識體現在語音、詞匯、語法、語篇和語用等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的內容可以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前者是“是什么”的知識,具體有語音、詞匯和語法等;后者是“如何做”的知識,主要有語用和語篇等。只有將這兩類知識相結合,語言才能在語篇中體現其正確的表意功能(夏谷鳴2018)。
語言的表意功能依賴特定的語言環境,這種依賴表現為語言環境對語言使用的制約作用,語境的制約功能是指語境在語言生成和理解中的制約作用。這是作者對語言使用的限制。在一定的語境中,閱讀者需要選擇語言代碼、言語行為、話語特征和風格等去閱讀、理解文本。
而閱讀有深淺,淺閱讀停留在語符表層感知信息,并不與文本語境特征產生關聯;深閱讀則關聯語境特征,在不斷建構中理解文本的意義生成。語境即語言環境,它包括語言因素,也包括非語言因素。上下文、時間、空間、情景、對象、話語前提等與語言使用有關的都是語境因素。
語境可以幫助說話人在恰當的場合使用恰當的詞,也可以幫助聽者理解說話人的意圖。分析人員對語境的特征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預測出可能說的話(Brown,G&Yule G.1983)。
如何根據文本特征,挖掘出適合文本的語境特征,教會學生程序性知識,引導學生“如何做”,讓閱讀向著關聯語境特征的深閱讀思維方向行進?本文以初中英語優質課評比活動中的敘事類教學文本An unusual hobby(見附錄)為例,探究基于文本語境特征捕捉深閱讀思維線索的教學策略。
An unusual hobby是一篇記敘文(面向的是八年級學生),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節講述15歲少女克萊爾·威廉姆斯(Claire Williams)有著區別于同伴的不同尋常的愛好——養蜂。這位擁有四個蜂箱、約四萬只蜜蜂的“養蜂少女”在周末便顯得特別忙碌。第二節對其如何度過一個典型的周日進行了列時間、敘事件式的記錄。第三節是一段成果展示——入夏時節,克萊爾的蜜蜂可產出約40千克蜂蜜。賣出蜂蜜后,少女克萊爾并不會輕易花費所得,因為她想要買更多的蜂房去延續她不同尋常的愛好——養蜂。文本行文工整,但語言的流暢感和賞析性稍顯匱乏。這也是一些敘事類文本的共性。即其人物、時間、事件等顯性特征比較明顯;但情景、賞析、主題等隱性特征有待通過深閱讀進行挖掘。
分析該文本發現,第一節簡述了主人公的背景和愛好。在很多類似的敘事類文本中,背景透露了角色的重要信息,而人物的顯著特點和事件的延續與發展又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一位授課教師基于人物背景提問。
T:Let’s read something about Claire.Answer two questions:Where is she from?How is she different from her friends?
如何進一步優化,將這連續相關的兩個問題統整在“人物顯著特點”這條線索之下?
再設計如下:
T:Let’s read something about Claire.Claire is a foreign girl.She is also different.Where is she from?How is she different from her friends?
即在提出Where is she from?How is she different from her friends?這兩個問題前加上兩句對人物顯著特征的提示,以對學生作統整性引導。
其中,畫線單詞foreign指向Where的問題,畫線單詞different指向How的問題。之后,再拋出這兩個問題。這樣,學生循著foreign和Whereisshe from?由詞及句的思維線索,會得出From Wales的答案,還會思考Wales屬于哪個國家的哪個地區,可能這個地方的學生擁有比較多的課外實踐機會等。
循著 different和How is she different from her friends?的思維線索,學生得出She has an unusual hobby:beekeeping.還會思考為什么要提及主人公區別于他人?主人公如何做到與眾不同?如此,在背景語境下,具有人物顯著特征的統整性引導就成為一條線索,啟發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的深閱讀探究。
在培養學生的語篇意識時,基于人物背景、語境特征,精準引導學生的啟發性語言輸入,定位正確的問題導向,教會學生“如何把握背景”,以漸次展開以學生為主體的敘事性文本的閱讀,并引導學生深度參與文本學習。
分析了人物特征之后,應該關注具體事件。敘事類文本的具體事件描述總是在情節內部規律合理的基礎上展開。有的以時間演繹為線索、有的以事件進展為線索、有的以情節迂回為線索等。而本文第二節的時間和對應的事件羅列清晰,抓住這樣的規律,可將其理出線索,促成學生思維的上升。
一位授課教師將時間和事件巧妙疊加,并在幻燈片上以“交叉型時間—事件軸圖”(見圖1)的形式展示。

圖1
T:Read and complete the time line.What does she do for her hobby?
S1:At 7:30,Claire gets up early for bees.She has breakfast with her parents.
S2:At 8:30,Claire puts on her special clothes and goes out into the garden...
...
通過“交叉型時間—事件軸圖”,學生饒有興趣地整合了文本細節性信息。互為補充式的信息讓學生的思考不淺嘗輒止,具有挑戰性。同時,也為學生的概括性語言輸出搭建了簡潔明了的支架。
英語學科教育強調發展語言學習與語言應用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強調發展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梅德明 2018)。在這一環節的文本處理中,授課教師引導學生尋找時間的源頭,在時間對應事件的閉合點暫時停頓,再從另一頭的事件歸屬中尋找支持;同理,教師再引導學生尋找事件的源頭,也在時間對應事件的閉合點上停頓,從另一頭的時間歸屬中尋找答案。兩頭交叉匯合溝通思路,在時間和事件的“交叉思維”幫助下,學生完成了完整的描述。這個教學過程教會了學生“如何表達事件”,給予了學生從思維產生到思維表述的機會。
從人物到事件,再到事件之間的情節關聯是深閱讀進展的關鍵。設計下一個任務時,從瑣碎性情節指向整合性情節需要閱讀者進一步走進文本。深閱讀以有效的方式實現了閱讀者的歷史與現在、自我與他者的視域融合,以某種方式體現了閱讀者的閱讀品味,從而建構了一個更加多彩的意義視界(黃遠振 2017)。這樣的視域融合可以來源于教師與學生課堂交流時生成的銜接語。有時,銜接語是什么就意味著深閱讀的前行方向是什么。教師銜接語來源于深閱讀中的生成語境特征。
該文本第二節是關于克萊爾的周日日程安排,內容零碎。
一位授課教師提問:“What does Claire do to keep her hobby?”接著,讓學生用動詞適當形式補全6個單句。
Claire_____early on Sunday.
She_____special clothes to stay with bees.
...
再設計如下:
T:Working hard makes Claire keep her hobby.For example,Claire gets up at 7:30 on Sunday.Can you go on like this?
S1:OK,let me try.At 8:30,Claire puts on her special clothes and goes out into the garden...
S2:At 11:00 Claire’s friends Hannah and Kate come round.They talk for a while.Then Claire goes back to the bees.
T:Oh,maybe Claire regards her bees as her friends,too.Then what’s next?
S3:...
將Working hard makes Claire keep her hobby.這一句作為過渡任務的銜接語之后,以教師示范的方式呈現第一個單句。第一句既是示范,又是對學生補全后面5個單句的一種期許。同時,這6個句單句被統整在Working hard makes Claire keep her hobby.的生成語境之中,讓6句話不再“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保障了深閱讀的邏輯感和流暢感。同時,這句銜接語還可以為下一個思維任務提供一個可以承上啟下的理由。
在進一步處理語篇的過程中,教師需細細斟酌前后關聯的銜接語,復現需要前后關聯的語言、情感,教會學生“如何整合情節”,讓學生思維不斷被激活,從而讓整堂課的流暢感得到強化。
敘事類的文章一般描述所發生事情的人物、背景及發展過程,展示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成長過程。讀者在閱讀中感悟人生哲理。此文本第二節中有大量事實,這是淺閱讀即可獲取的。而能夠根據事實衍生新觀點,通過語用產生哲理性思考是深閱讀繼續前行的保證。“語用”指語言在一定的語境中使用時體現出來的具體意義。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教師基于語境特征,以搭建支架詞匯的方式支持閱讀者深度思考。
一位授課教師注意到了提供支架詞匯的必要性。
T:Read and find what qualities does Claire have?Find out the reasons inPara.2.Maybe these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can help you.Is she brave?Is she careful?
接著,教師呈現了自己整合的品質類形容詞小詞典(見圖2),供學生借鑒運用并產出自己的觀點性語句。

圖2
這個環節也是通過語用獲取批判性思維的一個機會,用意比較巧妙,降低了觀點生成的難度,學生較易接受。
如何讓批判性思維的基本要素——“區分觀點與事實”更顯性化?若將學生生成觀點和支持性事實再整合成一張互動產出表,也許教師的布局用意會更明晰,能讓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到視覺和感覺的雙重獲得。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文本思想語境所形成的新知開展描述、闡釋、分析、判斷等交流活動,逐步實現對語言知識的內化,促進語言運用的自動化,助力學生將語言知識轉化為學習能力。
再設計如下:
T:Read and find what qualities does Claire have?Find out the facts inPara.2 and tell us your new opinions.Maybe these words in the dictionary(見上頁圖 2)can help you.Is she brave?Is she careful?
與此同時,呈現以下思維導向性表格(見下表),并對學生新觀點中的形容詞進行生成性板書。

Your new opinions Facts in Para.2 hard-working At 7:30,Claire gets up.生成性觀點形容詞2 ...生成性觀點形容詞3 ...... ...
T:I think she is hard-working.Why do I think so?Which sentence can support my opinion?
S1:At 7:30,Claire gets up.As for Sundays,she gets up early.So she is hard-working.
T:Well done!Shall we go on talking like this?What’s your opinion?Why do you think so?Which sentence can support your opinion?
S2:I think she is...
“閱讀是一種滿負荷的思維活動,閱讀者在閱讀中思辨,與文本對話,辨別何為事實、何為觀點、何為意圖。這個過程就像是跟一個真實的人進行交流。”(梅德明 2018)如果根據平鋪直敘的事實,將產生觀點的任務直接拋給學生,這對于初中學生而言,要求偏高了。教師可以自己整合類別性詞匯(通過小詞典輸出),并借助思維導向性表格暗示學生將它們選擇性地用到自己想要表達的新觀點中(What’s your opinion?)。當新觀點產生時,教師通過Why do you think so?Which sentence can support your opinion?等追問讓學生通過文本中的事實來支持自己的新觀點,幫助學生理解語篇中的語言表意功能,教會學生“如何陳述觀點”,引導其提升思想境界,并在批判性思維中獲取成就感。
感受到人物性格特點,有了一定的思想境界,有必要引領學生感受文本語言的深層表意。夏谷鳴(2018)將英語學科屬性定位在外文(foreign language arts),而不是外語(foreign language)。將外文理解為六個“文”:文字、文法、文本、文學、文化和文明。從“語”轉化為“文”,里面蘊含的是從語言的淺層表意到深層表意,再到學科育人的雋永,耐人尋味。據此,語言的表意功能還應指向文本內涵,挖掘文本情感價值。而朗讀對促進情感的釋放有著重要意義。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在充分了解文本的基礎上,基于情感語境特征,朗讀可促進學生理解體味、可促使學生推敲詞句在情感語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加深閱讀體驗。
從讀到讀——兩種讀,意味不同。一讀文字,可默會、可交流;二讀情緒,可出聲、可激揚。聚焦語言,通過提取性朗讀,感知語言的張力,體味隱約其間的價值觀。
該文本表面看起來并沒有可供鑒賞的語言,沒有散文的流暢感、優美感。但細細咀嚼,從對細節的統整中可漸漸感受到主人公可貴的品質——勤勞、仔細、勇敢、認真、善良……或許她感受到了蜜蜂類似的那份抱樸守真、初心不泯!
一位授課教師引導學生關注了這一句——Claire likes telling her family about bees.接著,請學生齊讀后面幾句——They fly 80 000 kilometers to make one kilo of honey!And they visit about three million flowers.之后,教師板書出諺語:No pains,no gains.
T:Now look at this sentence——Claire likes telling her family about bees.Shall we read the following two sentences together?
S&T:They fly 80 000 kilometers to make one kilo of honey!And they visit about three million flowers.
T:OK,let’s try to read more slowly and try to understand something.Begin!
S&T:They fly 80 000 kilometers to make one kilo of honey!And they visit about three million flowers.
T:Well done!So“No pains,no gains”!
由于外語規則具有多層次性和多維性,學生掌握外語規則的過程是一個“感性認識—語言實踐—理性認識”、從基本練習到綜合練習,感知—模仿—創造等不斷循環往復、上升遞進的過程(郭寶仙、章兼中 2017)。通過這樣的捕捉式朗讀,教師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如何指導學生從貌似平常的語言中領悟情緒?教師引導語或許可以再優化。
再設計如下:
T:Now let’s challenge ourselves.Can you catch something between lines?Can you read the feelings of Claire?Look at this sentence—Claire likes telling her family about bees.Shall we read the following two sentences together?
S&T:They fly 80 000 kilometers to make one kilo of honey!And they visit about three million flowers.
T:OK,let’s try to read more slowly and try to understand something.Begin!
S&T:They fly 80 000 kilometers to make one kilo of honey!And they visit about three million flowers.
T:Well done!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little bees?Maybe you can use a sentence,like a proverb?
S:...
如此,也許無須教師自己呈現,學生通過指導性朗讀就已經能夠攫獲情緒,并產出令人贊嘆的感悟。
在類似的看似平淡文本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解釋性、追加性語言,通過朗讀提升思維的敏感度、體悟語言的深層表意。教師要讓學生在基于情感語境特征,在捕捉朗讀情緒中擁有“當時只道是尋常”的閱讀體驗,教會學生“如何讀出意義”,激發其熱切于誦讀與仿效,讓深閱讀變得更有溫度。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英語活動的設計應以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為目標,圍繞主題語境,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層層遞進的語言、思維、文化相融合的活動,引導學生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幫助學生評析語篇意義,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進而嘗試在新的語境中運用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性地表達個人觀點、情感和態度。
進一步解讀該文本,可以發現其主題語境為“人與自我”。具體表現在:文本主人公克萊爾因自身“養蜂”這一“不尋常”的愛好而豐富了自身的生活體驗——開心地忙碌著,錘煉了自身的意志品質——執著地堅持著,開闊了自身的心胸視野——樂觀地期待著。一位授課教師匠心獨具,立足主題語境,以四個蜂巢為板書模塊,將具有文本特征的詞語進行歸類,引領學生樹立思維意識。如下頁圖3所示:

圖3
以巧妙的“蜂巢型板書”設計(見圖4)為線索,引導學生回顧文本內容,使學生思維的清晰感再一次上升。
在課堂即將結束時,授課教師試圖言及學生生活 :What’s your hobby?What do you do for your hobby?What do you get from your hobby?學生剛沉浸在通過板書去回味文本的感覺中,注意力又需轉移到仔細“聽”,準備應答教師的問題,稍有倉促感。此時,不妨在板書設計上再添一筆,讓學生繼續追隨板書,教會學生“如何言及生活”,回到文本創造者的主題語境中,讓“蜂巢”延續,讓學生的思維與話語延續。

圖4
如此,讓學生從視覺到聽覺,乃至內心活動都能領悟到深挖文本“主題語境”,即“認識自我—豐富自我—完善自我”的強烈沖擊。
在閱讀體驗結束前回溯主題語境,以板書設計為思維線索,讓學生的思維與表達共融共生,以提升閱讀的深度。
哈佛大學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J.Sandel)教授曾說:“學習的本質,不在于記住了多少知識,而在于它觸發了你的思考。”課堂教學既是每一個學習主體的心理過程,又是基于人際關系的交互作用過程(鐘啟泉 2017)。
綜上,基于文本語境特征,捕捉思維線索是產生有高度、有溫度、有深度的深閱讀的途徑;是教會學生“如何做”“如何思考”的重要探索。以不同語境角度分析文本,攫獲文本意義,拔高文本;以對文本內容進行質疑、解疑和釋疑,提出個性化的觀點,深挖文本;以理解文本內在的情感況味,獲得思維遞進和正向價值觀,升溫文本,從而令師生在英語課堂深閱讀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進行積極的生命建構。
附錄
An unusual hobby
Claire Williams is 15.She’s from Wales.Her friends play volleyball and go to the cinema.They like swimming and dancing.But Claire doesn’t.She has an unusual hobby:beekeeping.She’s got four beehives.She isn’t sure,but she thinks she’s got about 40 000 bees.
In the spring,this is a typical Sunday for Claire:
7:30 Claire gets up.She has breakfast with her parents.
8:30 Claire puts on her special clothes and goes out into the garden.She feeds the bees with sugar and water.She sometimes takes photos of the bees,too.
11:00 Claire’s friends Hannah and Kate come round.They don’t go near the hives.“We enjoy watching Claire with the bees,they say.But we’re a bit scared of them!”Claire talks with friends for a while.Then Hannah and Kate say goodbye,and Claire goes back to the bees.
1:15 It’s lunchtime.Claire likes telling her family about bees.
“They fly 80 000 kilometers to make one kilo of honey.”she says.“And they visit about three million flowers!”
3:00 In the afternoon,Claire stays in her room.She loves reading about bees on the Internet or in books.
In the summer,Claire’s bees produce about 40 kilos of honey.Claire takes the honey to a little shop and sells it.She doesn’t spend the money,because she wants to buy more bee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