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許?李杰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第三中學是一所百年老校,至今已有122年的發展歷史。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創辦于1897年的南寧烏龍寺講堂,經歷了8次更名、4次遷址,是廣西省立第一中學、廣西省南寧中學、廣西省南寧高級中學的繼承學校。從當初的“作育英才,為國基干”(1932年),到“面向全體學
生”(1979年)的辦學理念;從“惟努力求知乃能救國耳”(1930年)到“保國愛生,求真向善”的優良傳統,從“敦品力學”(1930年)到“勤奮學習,立志報國”(1984年)的校訓,在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中,學校師生經歷了三次戰爭的考驗,涌現出了大批浴血奮戰、不怕犧牲的進步師生,弘揚了愛國愛校、敦品力學的南高精神,體現著三中特色的育人理念的發展與變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現處于快速轉型時期。國家對教育和人才培養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如何在新時期把握學校發展方向,在傳承和變革中選擇路徑和實踐策略,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宗旨,是每一所學校在新時期需要思考的問題。南寧市第三中學,把握時代賦予的機遇與挑戰,在變革與傳承之中,勇于突破自我,成功跨入立德樹人謀發展、開拓創新向未來的新階段。秉承“真·愛”教育的辦學思想,積極打造“德育為先,文理并重,崇尚一流”的教育特色,形成了獨特的教育品牌。
一、聚焦育人本質,彰顯學校特色文化
學校教育的本質是育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現學校特色的體現。南寧三中毗鄰風景秀麗的南湖之濱,坐落在綠樹成蔭的青山腳下,擁有120多年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一長串讓世人矚目的名字:教育家雷沛鴻、革命英烈朱錫昂、文藝評論家蘇蕪、國家領導人甘苦、著名將領莫文驊、中國工程院士李京文、著名音樂指揮家陳傳熙、著名航天工程師吳公治、世界技巧錦標賽冠軍陳鐵……一大批杰出的校友在不同時期、不同崗位上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成為學校育人文化的一部分。回顧我校一百二十年的辦學歷史,無論是當年烽火硝煙中還是如今享譽八桂大地,一直有著明確的辦學目標和先進的辦學理念。
早在20世紀30年代,以教育報國的鴻鵠大志就奠定了我校辦學思想的深厚基石。2000年年初,學校提出發展目標:三年成為國家示范校。開展“四真愛”活動:領導真愛教師、教師真愛學生、學生真愛社會、社會真愛學校。正式提出了學校的辦學思想:“真·愛”教育。2002年9月,時任校長方潔玲詮釋了學校“真·愛”教育的辦學思想,“真”體現價值追求,從育德看,即“真”的人格,即誠信;從育智看,即“真”的科學,即求實。“愛”是情感體驗,教師把愛獻給學生,學生把愛獻給社會。“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是把愛傳播,培育愛我們的社會、民族、國家的人才。在不斷地發展變革中,南寧三中始終秉承百年老校“保國愛生,求真向善”的光榮傳統,保持“真·愛”為本,追求卓越的辦學思想,確立“沒有真就沒有良知,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教育觀。
學校將百年底蘊與文明校園相結合,立德樹人,文明興校,獲得首批“全國文明校園”榮譽稱號。把文明之風與學校的環境文化、制度文化、課程文化和活動文化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校園里處處都能感受到文明,走出校園之后,自己也成為文明的使者。
如今,學校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錯落有致,形成了“喜有綠蔭伴書香”的濃厚校園文化氛圍。科學院、孔子園、流觴曲水文化園、“真愛”奇石等這些校園實景,不僅僅是一水一石,更是無聲的浸染,是人文的積淀,無時無刻不發揮育人的功能。校園里隨處可見學生書簽作品展、校園一角繪畫作品展等,這些更讓學生的成長與校園文化融合在一起,相互促進,共同生長。
二、著眼學生發展,構建“真·愛”課程圖譜
課程是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載體,也是學校特色文化及教育價值取向的最終體現。
學校以“真·愛為本,追求卓越”為引領,形成學校精品課程體系,將學校打造成高質量、有特色的學術型名校。學術型學校的育人定位是以培養學生具有博雅的素養、開闊的視野、初步的學術素養和學術思維品質為目標,以重基礎、求發展、顧個性為特征的校本課程體系為載體,浸潤著濃厚學術追求、學術探索、學術分享氛圍的高質量有特色的學校。學校統一意識和思路、統一規劃與實施,最終實現了科學一體化、融合可貫通、多元可選擇、生長可定制、開放可創新的課程體系構建。課程設置以“真·愛”辦學思想為主線,以課程主題化為特色,設置了“課型不同,目的趨同”的課程導向,學校形成了“真·愛”校本課程圖譜(見圖1)。
圖1
學術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著力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素養。一是基礎學術課程,包括語言與文學、人文與社會、數學、科學與生活四大領域。二是深度學術課程,包括挑戰性課
程(競賽課程等)、北大清華大學先修課程等。三是國際高中課程,包括美國AP課程等。奧賽課程的開設滿足了優秀學生的發展需求,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名校培養了大批具有專業學習素養和思維能力的學生。
實踐類課程的基本原則是教育生活化。實踐課程是學生學科知識應用的一個平臺,也是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積極去認識、體驗、感悟世界的一個途徑。課程包括三大類:一是生活與生存,包括美食烹調、播音與主持、消防逃生自救等。二是實驗與技術,包括國家課程中的技術課程部分。三是社會與實踐,包括國家課程中相關部分,如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等。
未來課程旨在引領性關注社會變化、把握社會和國際發展趨勢,強化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為國家民族發展而做好接班人準備。一是創新力課程,包括批判性思維課程、創造力、審美力等。未來的人才應該是具有清晰邏輯思維能力,具備批判性思維,對周邊事物與格局具有清醒的認識的人。二是領導力課程。領導力作為高素質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及學生諸多能力的核心部分,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影響效應。
健康管理是每一位學生應該擁有的基本技能。健康課程包括身體健康課程,如網球、輪滑、跆拳道、拉丁舞等。學校還把競技籃球創編為大眾籃球、教材籃球等校本課程,形成全校性籃球特色群眾體育活動。心理健康類課程包括學習心理、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情緒管理、積極心理等方面,培育學生心理自由,啟迪心靈。
三、定位立德樹人,深化實踐德育模式
立德樹人是學校育人的目標,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長期的德育實踐中,南寧三中建立了以“實踐型德育”為特色的多元立體德育體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養成教育常規化、主題教育系列化、節日專題教育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樣化。通過參與,體驗一種角色身份,引發學生的行為意向,最后引導和升華,讓學生對自我的經歷進行價值分析,發展理性思維、價值評判能力,最后通過思考、反省、內察、體悟,磨礪意志品質,提升道德水平和文化素養。學校以學習研究型社團、實踐型社團、綜藝型社團三個板塊開展學校社團活動,共計100余個社團。同時,著力抓好學校課程開發,抓好學校與家庭、社區的聯動,搭建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等社會實踐平臺。
學校每學年開展“四禮五節五會九賽”活動,讓每個學生的價值都能體現。學生在“四禮”(入學教育、昆侖關愛國主義教育、成人儀式、畢業典禮)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在“五節”(讀書文化節、科技創新節、映瞳影像節、新蕾藝術節、社團活動節)中感受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在“五會”(校運會、元旦晚會、高一合唱音樂會、高二交響音樂會、高三壯行音樂會)中感受人文關懷和百年文化的傳承;在“九賽”(辯論賽、主持人大賽、墻畫大賽、漢字聽寫大賽、英語拼寫大賽、籃球聯賽、羽毛球聯賽、乒乓球聯賽、足球聯賽)中感受挑戰與競技的魅力。實踐型德育模式是學校多年的發展沉淀總結出來的育人模式,在以真求知、以愛育德、以美養性中實現學生精神文明建設,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四、確立學術引領,培養專業師資隊伍
一個學校課程的開發、有效實施以及教育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在于師資隊伍的水平和素質。
南寧三中早在1996年就成立廣西基礎教育第一家中學科研所,以科研為先導,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2001年組織實施“六大工程”,即德育實效工程、教學改革工程、信息技術工程、隊伍建設工程、組織管理工程和基礎設施工程。2010年1月,我校承擔的教育部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教師考核與評價制度研究”結題,并榮獲課題成果國家級一等獎,課題組被評為“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先進單位”。學校在青年教師中開展“五個一工程”(一節教學公開課、一個教學案例、一次備課組中心發言、一篇高考試題評價文章、一個微型教學課題),這些活動有效促進了青年教師的成長,形成了全校濃郁的教育教學研究氛圍。
近年來,學校通過開設“真·愛教育”講堂,請名師走上講壇,用專題報告的形式,促進教師之間互學互助、共同成長,建立名師引領示范機制。此外學校更為教師發展建立了一系列的成長管理機制和研修課程建設。通過多種形式的課程引領,為教師建立完善的職業生涯規劃輔導體系,培養出大量教學名師、奧賽名師、班主任名師。同時,不定期舉辦學術沙龍,打造教師學習共同體,促進交流與學習,讓教師們獲得持久的成長動力。
學校提出“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果即成長”的以研促教、教研結合的思路,鼓勵教師深入課堂研究,解決教學問題的同時促進個人專業發展。學校舉辦多場教師教研講座交流會,為教師提供專業的科研輔導,包括問題的確定、研究方案的設計、課題的實施及論文的撰寫等。近年來,對教學成果的研究、創造,極大地提升了教師學術能力和水平,科研興校成為推動學校發展的強大動力。
面對新時期教育發展機遇與挑戰,學校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與榮譽。在深化教育教學綜合改革、推進教育質量提升發展的歷史浪潮中,我們將不負歷史賦予的教育使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人才隊伍,實現教育強國的發展目標。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第三中學)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