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業靜 熊風 吳宗振 朱治國 唐玲
【摘要】為了解當前學校大學生熬夜現狀及相關影響因素,通過科學設計調查問卷,采用合理的抽樣方法,有效地收集樣本數據,并利用統計軟件SPSS進行分析,得出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大學生熬夜的現狀、熬夜的主要影響因素、熬夜所產生的危害等,以期為大學生合理安排睡眠時間、科學有效地學習生活提供指導意見.
【關鍵詞】大學生熬夜;SPSS統計分析;影響因素
【基金項目】2018年度安徽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編號:No.C18177).
近年來,高校學生整晚熬夜造成的身心健康問題屢見不鮮,各種癌癥及高血壓等疾病的患者群體越來越年輕化,作為未來社會的主力軍,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及身體健康受到廣泛關注.調查顯示,大學生熬夜的現象已十分普遍,尤其是剛步入大學校園的新生,沉浸于自由的校園環境中,容易忽視熬夜的危害,0點之后入睡的學生不在少數,而對入睡時間的不設限也是導致熬夜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可置否,熬夜已成為危害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1].因此,了解當前學校不同年級大學生熬夜情況與相關影響因素,探討熬夜原因,找到適合大學生群體的提高睡眠質量的方法,具有極高的實踐意義.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本項目調查對象包括安徽建筑大學紫云路校區以及大學城校區的部分學生,采用問卷星調查,調查共發出1,000份問卷,共收回927份問卷.問卷回收率及有效問卷率達到92.7%.其中,大一年級327份(35.27%),大二年級300份(32.36%),大三、大四年級300份(32.36%).男生500份(53.94%),女生427份(46.06%).
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學生晚睡的狀況、原因及危害.問卷內容包含學生睡眠狀況的調查、晚睡危害的認知水平、晚睡后學生身體狀況調查.問卷調查采取單項選擇、多項選擇以及填空的形式.對安徽建筑大學紫云路校區、周邊大學城校區學生進行了分年級調查.
采用累積分數法對不同年級大學生危險感知(認知程度)進行了調查和測試.小組的團隊成員制訂了自己的標準.每個標準都有五個選項,其中每個選項都對應一個特定的分數(分別為0~5分),然后根據從每個部分獲得的總分進行評分.設定為:0到5分為1級;6到9分為2級;10到15分為3級;16到20分為4級;21到25分為5級.分數越高則對熬夜危害認識水平越強,反之,越弱.
對不同年級學生晚睡后的身體狀況進行了調查,包含對熬夜后頭暈、記憶力和免疫力的情況調查[2,3].
在本次調查分析中,熬夜的概念界定為在23:00后因具體事務(工作、學習、游戲等)、自愿或非自愿的情況下仍未進入睡眠狀態的現象.在該概念界定下,因失眠等因素導致無法入睡的現象被排除在熬夜之外[4].
使用“SPSS 24”軟件進行相應的統計分析.采用頻域散布和相關分析法對問卷數據進行簡略的定量分析和二元相關剖析.
二、調查結果
1.女生晚睡的現象比男生普遍.從性別角度看,有78名男生從不熬夜,占男生總數的15.6%;有42名女生從不熬夜,占女生總數的9.8%.在那些晚睡的人中,在熬夜的女生人數中,82%的女生一直熬到凌晨1點;男生在凌晨1點之前睡覺占到71.6%,28.1%的男生在凌晨1點之后睡覺.見表1.
2.各個年級的學生均普遍存在熬夜現象.在四個不同專業中,占總調查人數的比例為56%的521名學生每周熬夜3次或3次以上.其中,占調查人數35.5%的學生每周熬夜1次或2次,更有48%的人熬夜3次以上.在每周熬夜1~2次的學生中,大二學生占到38.7%;熬夜3次或以上的占50.8%.大三、大四學生平均每周熬夜1~2次的占34.7%,其中熬夜3次或以上的占52.1%,新生熬夜的比例最大.見表2.
3.年級不同熬夜程度不同.在大學生熬夜群體中,占調查中熬夜學生總數的26.2%的243名學生在凌晨1點后仍在熬夜.其中,大三、大四在凌晨1點后入睡的學生占大三、大四群體的20.0%;大二占到自身年級群體的18.7%;大一占到自身年級群體的38.8%.在凌晨1點以后睡覺的大一學生所占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三個年級.除此以外,大三、大四凌晨1點前入睡的占80.0%;大二凌晨1點前入睡的占81.4%;大一凌晨1點前入睡的占到61.1%.見表3.
三、結果分析及建議
1.男女生在晚睡方面的差異.從性別的角度,把有晚睡習慣定義為一周熬夜三次或三次以上.男生占42.4%,女生占56.8%,男生經常熬夜比例低于女生.女生在凌晨1點之前不睡覺的比例占女生總數的82.3%,男生為72.3%.表明大部分熬夜的男生和女生在凌晨1點前就睡了[4].此外,凌晨1點后睡覺的女生比例明顯低于男生,這些情況表明男生晚睡的時間比女生更晚且女生熬夜比男生熬夜的人數更多.這可能與男女生先天因素有一點聯系,女生的體格很弱.一般來說,男生比女生精力充沛,所以晚睡的程度比女生重.
2.熬夜現象在大學生群體中十分普遍.在調查中,不熬夜(23點前入睡)的學生只有12人,是受訪學生總數的5%左右.占調查總數的53.6%的學生每周熬夜達到三次或三次以上.所以,有熬夜的習慣的大學生占到了總數的一半,達到50%.熬夜時間晚于凌晨1點的學生占調查總人數的20.8%,說明20%的大學生習慣晚睡,他們的生活缺乏規律性.據調查,大學生熬夜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娛樂活動,占比高達39.0%.以上結果可能與高校相對自由獨立的生活環境、娛樂活動的豐富、電子產品的誘惑、工作和休息的不良習慣和愛好、生活中缺乏自律自覺等因素有關.
3.大學生熬夜年級差異原因分析及危害.近年來,隨著中國代表隊在世界級電子競技比賽中取得矚目成績,電子競技越來越被大眾所熟知和接受,尤其是剛進大學的大一新生,在經歷了一段緊張的壓力大且跨度時間長的學習之后,對玩樂有較高的需求,喜愛電子競技的男生們更加容易花費大量的時間沉迷于游戲之中,因此,這也成為導致他們熬夜的重要原因之一.大二則前有“熬夜修仙”,后有“90后養生”,網絡流行用語的存在早已超過語言本身,更多地揭示了當前流行的一種生活方式.大三面臨著大學生涯中最重要的選擇,考研或是就業,大三的學生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規劃以后的人生道路,與此同時,對現狀和未來的焦慮可能成為熬夜的原因之一.
總之,大學生熬夜的行為習慣與對熬夜產生的危害認知程度的相關性極弱.因此,一方面,應該進行對熬夜危害的宣傳,增強學生相關意識,另一方面,應積極引導學生提高自律能力.例如,抵抗電子產品的誘惑,平衡他們的工作和睡眠時間,不斷地通過各種有效的講座提高大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特別是對準備考研考證的學生來說,備考壓力大,學習任務艱巨,很難在學習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因此,學生要想盡量少熬夜,只有提高學習的效率,避免遲到、曠課等對學習成績的提高極為不利的行為.沒有步入社會的學生群體從一定意義上講屬于弱勢群體,所以外界也應對學生熬夜采取相應的措施,在校園積極開展抵制熬夜的講座和社團活動、對學校的網絡進行一定的限制等等.
【參考文獻】
[1]馮國雙,陳景武,楊秀珍.某醫學院校學生睡眠質量調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5):24-27.
[2]郭晟豪,闞萍,潘菲.從周易乾卦視角看大學生生活規劃[J].現代商貿工業,2012(12):138-139.
[3]蔡立英.睡眠剝奪:敲響健康警鐘[J].世界科學,2013(7):26-28.
[4]聞亞.首都大學生生活習慣調查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2(9):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