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
摘? 要:《朗讀者》提供了一個平臺和一個機會,喚醒在每個人內心很久以來的精神訴求和情感的表達,這也是節目的核心和生命力所在。真情實感是《朗讀者》要傳遞的價值,文字的背后是真實的故事、真實的情感、真實的表達。所以,也會有平凡人帶著動人的故事來到這個舞臺。
關鍵詞:朗讀者;藝術;傳播
一、全媒體傳播與全民閱讀
《朗讀者》朗讀者的情感、所要朗讀的文本作者的思想、觀眾的情感,三種元素和諧凝結,形成了《朗讀者》“訪談+朗讀+輕解析”的原創模式,加上電視人的堅持和情懷,《朗讀者》成為一個新的標桿。每期節目平均時長大約1小時30分鐘,而每期節目錄制的總時長卻超過14個小時,可以說每期《朗讀者》最后播出的內容都是精華的呈現。而當下的網絡傳播環境中,注重對移動化、碎片化的知識傳播和接收趨勢。評價一檔節目是否成功,也在于其是否可以打破年齡、學歷、職業和審美壁壘,成功收割全民關注。《朗讀者》以朗讀者的故事打動受眾,進而朗讀貼切主題思想的經典文學作品,配以現場的燈光、道具、音樂等舞美設計,給觀眾呈現出走心的視聽文化盛宴。不僅彰顯出生命的光輝、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還借助藝術的表達形式直抵人心,這也與國家的文化大格局和社會感召力相契合。第一季《朗讀者》的舞臺上,出現的朗讀者大約有主嘉賓85位,但節目主創實際聯系過的嘉賓超過400位、準備的讀本超過600篇、節目錄制時間是每期14個小時,朗讀亭走進全國13座城市81個人文景點,每月有超過2萬人次參與,留下了2400個小時的素材,可以說《朗讀者》在這一時期掀起了全民朗讀的熱潮。
“要么讀書,要么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還好,遇見了《朗讀者》,用扣人心弦的朗讀讓我們再次回味起文學的魅力和文字的溫度。你很久沒有靜下心來讀一本文學作品了吧?上一次朗讀是否還是學生時代的課堂里?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點頭。這種“肯定”亦是《朗讀者》出現的意義。文字或許是冰冷的,可當它通過作者的“排列組合”后,不論是變成了詩詞、書信、散文還是小說,都能飽含感情,這份感情足以引起讀者的共鳴,這就是文學的魅力。一段文字印刷在紙上或許是冰冷的,可當它從朗讀者的聲音里徐徐而來,這份感情足以撩動心弦,這就是朗讀的魅力。
二、“朗讀亭” :全民閱讀和全民參與
相比中央電視臺前期的系列熱播文化節目,《朗讀者》的題材更廣,作品更多,范圍更大,參與更靈活,藝術效果也更強。《朗讀者》的入選作品有古風詩歌、手寫情書、原創獨白、典禮祝詞、名篇選段、譯文摘抄等多種體裁。從題材上看,各有千秋,有“大愛”也有“小情”,有“西方經典”也有“東方神韻”。《朗讀者》作品的廣度,決定了受眾定位之廣、參與度之高。值得一提的是節目的互動參與形式,即使節目中鮮有熒屏泛濫的新媒體手段,如“掃一掃”、“搖一搖”、“點贊”等等,但線下的真情互動和廣泛參與,更具亮點。讓受眾無門檻參與節目錄制的“朗讀亭”出現在各大城市街頭,只要是喜愛朗讀、想要表達的觀眾在指定時間段進入“朗讀亭”即可參與錄制。《朗讀者》的出現,讓受眾不禁思考一個問題:我,可以成為一名朗讀者嗎?很多人以為朗讀,只屬于小部分人,話劇舞臺才是將“文字戲劇化”的唯一場所。
“朗讀亭”走進了全國13座城市81個人文景點,每月有超過2萬人次的參與,留下了2400個小時的素材……較為私密的密封環境,讓觀眾在不被干擾的情況下把感觸深刻的文字朗讀出來,是一種全新的傳播互動體驗。
后來“朗讀亭”轉為了線上,只要你想讀,就可以捧起書本讀給你想讀給的人,或者讀給自己的內心。節目在開始之前,總會選擇一些朗讀者的故事和畫面,故事不同,朗讀的人不同,讀給的人也不同,但相同的都是在借用文字表達情感,一樣的感動一樣的被打動。
因為《朗讀者》的節目特性和節目布局,順應了當下網絡環境中的網民閱讀習慣問題,即碎片化閱讀習慣,還有新媒體的傳送及節目質量等因素的口碑宣傳。《朗讀者》很好的驗證了電視和新媒體融合的思路,新媒體的流量也能回流到電視層面,電視應該回歸當年的識別感,通過線上線下的活動讓觀眾轉變成用戶。與此同時,微博、微信平臺匯聚了大量優秀的PUGC內容生產者,他們基于對《朗讀者》的熱愛和及優質內容的喜愛,進行了二次創作、傳播,進一步延展了節目的生命張力。另外,《朗讀者》也出版發行了同名書刊,擴大了節目的文本價值、提升了節目的文獻價值,使節目在電視媒體端、新媒體端、手機端和直接媒體端持續發酵。截止目前數據統計,《朗讀者》閱讀突破10萬+的公眾號文章已經有312篇;喜馬拉雅客戶端的收聽量是4.25億次;相關的視頻全網播放9.7億次;微信指數最高達2400萬。同時,線下的朗讀亭,也使得成千上萬的受眾等候朗讀。
《朗讀者》很好的回答了作為國家級的主流媒體平臺,它在今天的競爭背景下,和社交媒體、網絡媒體之間的和諧共贏應該如何做。包括它和地域性、地方性媒體平臺的區分,《朗讀者》做了一個很好的探索。“朗讀亭”里紛紛等待的人群,他們誦讀給親人的文字,都是他們發自心靈的獨白,語音面貌可以南腔北調,朗讀狀態沒有專業技巧,體態不需要刻意控制,他們只需隨著情感的自然流動而真誠的道出即可,朗讀者發出的是心音,是自然的呈現和抵達。而每一期節目中的朗讀嘉賓,專業和非專業的都有,每一期都將經典的朗誦和民間的朗讀多面貌呈現出來,既提高了大眾的朗讀審美能力,也以接地氣的朗讀真情打動讀者,感同身受植入內心那些美好的情愫,引發情感共鳴,包蘊著一種普世情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張頌.《中國播音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
[2]董卿.《朗讀者》[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大學出版社,2007.
[4]胡智峰.傳統文化應成為電視節目創新的重要資源[N].光明日報,2017年.
[5]潘懌晗.原創傳統文化電視節目的“文化表達”及其空間拓展探析[J].當代文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