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潔
摘? 要:近來很多教師反映抓不住課堂,抓不住學生。本文從課前、課上、課后三個方面,結合自己的教學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教學經驗;學生;有效教學
近來很多教師反映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好教了,課堂上常常出現“帶不動”的現象:你在課前絞盡腦汁這樣那樣設計課件,使得課堂如何妙趣橫生,如何連貫得當,而個別學生呢,興趣缺乏,思想不集中;你在課堂上強調一遍又一遍格式要這樣寫,這步要注意,這里要討論,而學生呢,自己在課堂上做自己的事情,根本不聽。教師也委屈,任勞任怨的,卻沒有課堂效果。這就是沒有達成有效教學。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談談怎么激發學生內驅力,達成有效教學。
一、課前
(一)備內容
著名教授蘇步青說過:“如果你用一份力量備課,兩份力量上課,你就用三份力量批改作業。反之如果你用三份力量備課,兩份力量上課,你就可以只用一份力量批改作業。”這句話很形象地說明了備課的重要性。教學內容的重點是一致的,但是教學的難點卻是由學生決定的。不要局限于網上的資料,或者是集體備課的一個資料,可以多找幾個資料,集幾家之長,多思考不同的教法帶來的效果。
(二)備學生
批改作業時,發現學生總是在自己強調很多次,或者是很簡單的步驟上出錯,很多教師都不能理解,這么簡單的“依葫蘆畫瓢”的事情,他們為什么都做不對呢?那是因為你沒有“備學生”。先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了解了學生的認識盲點,從而在備課中細致準備,在講課時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講通講透,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目的地選擇難度大或難度小的題型。
(三)試上課
由于年輕教師經驗少,不能準確地抓住整節課的重難點,課前試上課,這對于年輕教師來說非常有必要。寫好教案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如果在寫好教案后在頭腦中把整個流程,從導入到引出到應用,像放電影一樣,把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等進行通盤過濾,進而進行相應的調整,增補,刪減等工作,效果會更好。
二、課上
(一)候課
有的教師認為候課是課前的事,而我覺得從候課的那刻起,就應該讓學生和自己進入上課的狀態了,這也是讓一節課有效率的前提。候課時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暗示學生要上課了,讓學生做好準備,先把上一節課的書收起來,再把本節課要用到的書、練習本,以及學習工具都準備好,收拾心情,準備上課。二是教者自己也可以調整自己的情緒,以便在正式上課時以良好的心態和飽滿的精神來感染學生。三是指導學生回顧上一節課的內容,以及預習本節課的知識,以便學生更快地進入正式課堂。
(二)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
至今涌現出很多教學模式,“學教練”,“三疑三探”,“五學”……這些模式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然而不管什么模式,最關鍵的就是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里我也提幾個小經驗:一是盡量避免集體回答,因為經常集體回答, 往往那些不認真聽講的,或者是根本不會的學生就“濫竽充數”,而采取舉手回答的話,再給點時間讓學生思考,可以讓部分開小差的學生“警醒”過來,再次參與到課堂中。二是盡量讓學生去說,讓學生去練。記得自己上學的時候,特別是到了春夏季節,一到下午,大家都昏昏欲睡,當多數學生精神不集中了,這時候就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來講,讓學生板演。不要覺得讓學生來說會拖慢教學進度,如果你不管不顧將教學內容說完了,下面學生啥也沒學進去,這節課才更是白忙活一場呢。
(三)分層教學
有個老教師跟我說過他小時候上村小,一個教室里裝好幾個年級,老師先講三年級課,然后讓他們自己去練習,再去講其他年級的課。我從中得到啟發,課堂上也可以實行分層教學,尤其是我帶的這屆學生中學困生很多,就特別適合分層教學:先讓學困生寫一些簡單的題目,這時候其他學生正常上課,然后這部分學生練習了,再來對學困生進行點撥。或者可以指派一個優秀的學生,讓他有目的地去教這些學生,其他學生正常上課。這樣,每個同學都有事可做,每一節課都能讓不同的學生有所成長。
三、課后
(一)反思
課后反思也就是回顧教學——分析成敗——查找原因——尋求對策——以利后行的過程。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不斷的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為了讓課后反思更具規范性,把課后反思寫成教后記,記錄自己的不足與成功之處,把經驗積累起來,才能對以后的教學產生促進作用。
(二)增進感情
課后找學生多聊聊天,不一定談學習方面,可以談談看了哪本書或是電視劇,有什么想法,這樣可以拉近老師跟學生的關系,讓老師了解學生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你。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喜歡這個老師,就喜歡聽他的課,從而喜歡他所教的科目,所謂“愛屋及烏”吧,可見“喜歡”是學好一門課的前提,而學生只有喜歡你,你才能抓住學生的心。
(三)課后輔導
“補差”和“培優”是課后輔導的工作重點。要做好補差工作,首先要認真分析學生情況,然后針對問題原因尋找有效措施,要記住補“差”關鍵是補“心”,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習興趣、消除自卑感,增強學習信心、調動學習積極性,多給予實事求是的鼓勵和激勵。“培優”對教師的要求更高,需要對所有知識點融會貫通,所謂“學高為師”,若是老師在遇到一些難題時,都能被“難住”,那么培優的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
教學之路漫漫,只有遇到過,經歷過,解決過之后,借鑒他人經驗,彌補不足,這樣才是真正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