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紅宇
摘 ?要:數學既是一門學科,也是一種思維藝術。在傳統數學課堂中,教師的提問常常較為簡單化,學生缺少實際的思考,容易喪失思維的活躍性,不愿意積極主動的思考問題,教師的教學方案也落實不到位。為了活躍教學課堂的氣氛,增強提問的效果,教師要從全新的教學角度出發,制定“提問”的模式和策略,以激發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更好的推動數學課堂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提問能力;教學方法;應用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但在當前的初中數學課堂中,很多學生缺乏問題意識,不會主動的去思考,去提問,遇到問題只會依賴教師。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既是一個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一個積極學習的過程。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我們要改變以往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增設各種數學課堂問題,為學生數學的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一、注重提問的藝術,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提問”不僅是老師的教學指導,更應該是自己的學習行動。增設課堂中的提問環節,不但能讓學生變得越來越勇敢,還能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推動學生的學習進程和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果缺乏提問,學生遇到困難的數學例題,就會比較容易放棄。每個學生從小的學習環境不同,對待數學知識,會有顯著的個體差異性,只有加強提問在課堂中的運用,才能促進學生的均衡性發展,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在《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統計》這章節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加入生活化的題材,帶領學生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讓他們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學生也可提出一些問題,及時向老師和其他同學尋求幫助,師生配合,將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比如上圖中的“紅星場上半年產量統計圖”中,就清楚的展現了紅星場從1月份到6月份的產量,方便學生提出問題,找到與題目相對應的信息進行解答。
二、加強提問的模式,提升學生的數學提問能力
傳統的數學課堂形式簡單,學生難以激發出自身的學習興趣。而加入了課堂提問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度挖掘數學學習資源和課堂材料,讓學生從中汲取更豐富的知識與營養,還能促進他們“知識接收能力、科學素養、創新思維”等方面的健康發展。如在《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中“圖形的運動”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風車轉動、運動員賽跑、蕩秋千、鐘表擺動”等信息豐富的教學視頻,并給學生介紹“平移、對稱、旋轉”的數學知識點,綜合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知識往往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之上。在《圓柱的表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入生活化的題材,讓數學解題更加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有這樣一個圓柱形油桶,已知底面直徑為 0.6m, 高為2m ,請問它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這雖然是一道簡單的數學例題,但是卻能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擴寬學生的學習渠道,讓他們認識到數學和生活之間的聯系。站在數學教育本質的角度來看,每個學生都有提出疑問的權利。教師要通過信息時代的教學元素,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三、引入提問的實例,訓練學生的數學學習技巧
提問不僅是一種教學指導,更是學生的學習能力表達。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思考,他們的提問欲望和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得到激活。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站在初中生的角度,制定課堂教學計劃,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提問。每一道數學例題,都是提問的良好時機。比如這樣一道基礎數學題。“一個矩形的周長為 60,其中一邊長為 10,求這個矩形的面積。”每個學生都可以突發奇想,提出自己的疑惑。“矩形的邊長取到什么值時,面積最大?”、“怎樣計算矩形的面積?”等,都是有價值的課堂提問。
教師畢竟比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經驗,我們要做到以身作則,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指導學生從提問中找到數學信息,從提問中促進自身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基礎。教師要做到“分層教學、分層指導”,兼顧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對于表現良好的同學,我們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實現教學互動,教學相長,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中心”的數學課堂目標。如果學生對課堂方案有什么疑惑,也要及時的指出來,師生共同探究和思考,保持數學課堂的穩定秩序。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可以帶領其他同學一起分析和思考,共同學習,愉快成長。
總而言之,數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同等重要的學科,“提問”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教師要注重提問的藝術,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當學生意識到提問的重要性,我們就可以加強提問的模式,提升學生的數學提問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配合引入提問的實例,訓練學生的數學學習技巧,全面保證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丹.錯題資源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策略[J].寫真數學,2020,(9):5-6.
[2]慶學亮.淺析信息技術提高迭部藏區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策略[J].數學課程資源,201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