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軍
以后勤文化建設為抓手 推進高校后勤提質增效——基于江漢大學系列建設舉措的實踐舉證
陳 軍
[作者:江漢大學后勤集團黨總支副書記兼副總經理]
高校后勤文化建設是助推高校后勤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對于保障學校“雙一流”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以江漢大學為例,對后勤文化建設的系列舉措進行全面梳理,研究認為,后勤文化建設需以學習為抓手,營造濃厚后勤文化氛圍;以榜樣為旗幟,強化后勤員工服務意識;以融合為動力,提升學校后勤文化軟實力;以宣傳為依托,打造服務育人文化矩陣;以輸出為導向,展現高校后勤人文風采。
后勤文化;文化建設;高校
大學的教育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過程。[1]近兩年來,江漢大學后勤服務保障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緊扣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需求,在做好做實后勤保障、構建江大特色“社會化、信息化、標準化”后勤服務的同時,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化建設來助力后勤事業發展為導向,聚焦后勤服務主業,創新文化建設形式,搭建學習實踐平臺,夯實后勤人員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自信,為高校實現培育人才的目標貢獻后勤力量與后勤智慧。
近年來,中心以文化建設和思想引領助力后勤事業,中心領導掛帥,各部門積極參與,后勤文化建設形式多、內容實,工作重點突出,加快推動各項改革創新。員工稱贊,師生受益,取得很好的成效。
高校后勤文化是高校后勤發展的靈魂, 也是高校后勤部門提升服務水平、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標志。[2]中心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堅持抓學習、強素質、提能力,鼓勵員工既要埋頭做事,也要抬頭看路,通過學習強化職工的業務能力及理論儲備。
一是搭建黨員實踐教育基地,夯實黨性學習能力。2019年4月,中心黨總支與辛亥革命博物館黨委在該館舉行黨建共建簽約儀式,并成立辛亥革命博物館第一個共建的黨員實踐教育基地。在共建期間,后勤集團與辛亥革命博物館將積極加強黨建理論交流,深挖并合理利用雙方優勢資源,開展具有針對性的黨建品牌活動,將敢為天下先的首義精神運用到工作崗位上,更好地提升服務品質,共同助力武漢城市發展。基地的建立將為江大后勤黨員提供一個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服務社會,踐行追求卓越的良好平臺,后勤集團黨員將通過這一平臺,在崗位上盡情書寫后勤服務好故事,展現后勤服務新風采。黨員紛紛表示珍惜這難得的機會,提高本領,更好助力學校育人工作。
二是開展有針對性的主題教育,厘清“使命、責任與擔當”。2018年11月,中心邀請全國道德模范王爭艷給后勤員工上了一堂關于“初心和使命”的黨課。王爭艷以自己從醫的經歷為案例,向大家詮釋“初心”的厚度與“使命”的重量,勉勵大家:“從事服務工作,在服務他人的時候,也是在充實與拓展自我,愛崗敬業,敬畏生命應有之義,也為子女后代做好模范榜樣”。
三是推廣廉潔文化教育,構建廉潔后勤生態。近年來,中心在職工中大力倡導廉潔文化,教育職工廉潔自律,明確廉潔文化的價值與要求,使后勤職工樹立正確的廉潔意識,營造良好的廉潔生態環境。2019年3月,中心開展“安全生產教育宣傳月”,特邀請全國道德模范劉洋作“安全生產——萬無一失,一失萬無”主題報告,提升大家的安全意識。后勤各部門主動作為,細化崗位責任,強化培訓,對管理層、各班組負責人、一線職工實施分類指導與培訓,增強業務技能,全面提升了后勤保障人員的安全事故處置能力,推動后勤員工“不忘初心、服務育人”。中心還組織員工收看黨的重要會議活動盛況,提升員工心懷國家、立足崗位、服務育人的自覺性。
中心始終堅持與時俱進,在后勤干部職工中深耕“后勤不后,服務先行”的后勤文化理念,效果明顯。
“先進典型是有形的正能量,也是鮮活的價值觀。”[3]中心通過外學先進,內樹典型等措施,在集團內部已逐漸形成了一種爭先向上的氛圍。中心組織黨員走進全國先進工作者王群同志的警務工作室、禁毒工作室和她幫扶的社區居民家里參觀學習,讓每個人都真切的感受到了她把群眾當親人,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的敬業精神。2019年5月,中心組織黨員赴我校優秀校友、省市區三級人大代表胡丹的米業有限公司開展以“體驗農業新變化,助推后勤新發展”為主題的黨日活動。胡丹是武漢市委樹立的青年創業典型,中心黨員向胡丹了解創業過程的細節以及農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感受青年企業家創新創業的實干精神。大家表示,胡丹的企業向社會提供大米供應,滿足“民以食為天”的需求,中心的核心職責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為師生教學、科研及生活等保駕護航,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胡丹企業與中心的工作之間具有天然的契合點。因此,我們要以兩者的共性作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把此次學習參觀的心得體會和自己的崗位職責結合起來,努力工作,創新方法,為學校發展提供優質的保障。
2019年3月—5月,為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在“后勤不后,服務先行”的服務理念指引下,開展了首屆“尋找江大‘后勤服務先鋒’”評選活動,并在“五一”國際勞動節邀請全國勞模蔣扣分為教職工講述勞動故事,召開首屆“后勤服務先鋒”表彰會。用心創造美食的食堂大叔、用行動傳遞溫情的宿管阿姨、辛勤勞作的校園綠化園丁等13位個人和1個團體受到表彰。蔣扣分同志的生動事跡也深深地感染了廣大職工。中心把他們的事跡拍成了微視頻,真情實感地再現了后勤人履職敬業、追夢筑夢、奮斗圓夢的故事。這些微視頻在中心微后勤公眾號及武漢教育電視臺播放和宣傳后,在全校師生中產生了積極反響。系列活動的開展,彰顯了中心優質、高效的服務及樂于奉獻、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2017年丹田物業承接江漢大學物業后,中心根據工作實際以及未來校園服務需要,聯合商學院、丹田物業成立現代校園服務創新研究中心,改變了高校后勤人重實務輕研究的思維慣性,推動了后勤員工和教學一線教師的有效互動,有助于實現優勢轉化與資源共享。中心立足實際,開展后勤新業態研究,充分調動后勤員工開展后勤工作的積極性,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后勤理論研究工作,及時解決后勤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 。目前已經完成幾項校內物業新業態的調研并承接教育部相關課題一項。
2018年6月,中心聯合商學院成立了湖北省高校首家“學生黨員紅色物業服務站”。將優秀學生黨員充實到服務站中,在“實踐育人”、“服務育人”的同時,真正搭建起了學校師生和后勤的一座“橋梁”,充實了學校后勤服務保障體系的實質內涵,得到社會各界和新聞媒體的肯定。通過此舉,中心逐漸打造了具有“江大特色”與“江大模式”的后期服務樣本。
與此同時,中心積極與各學院、黨政職能部門、黨群組織以及直屬機構等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建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氛圍,穩步推進后勤文化建設,提升學校后勤文化軟實力。
隨著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信息傳播力不斷增強。中心根據工作需要,抓住機遇,積極打造服務育人文化矩陣。以“兩微一網”為依托,以后勤資訊為核心,以服務師生為導向,利用傳統節日,積極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后勤員工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自信。宣傳展示后勤文化建設的亮點,引導后勤職工牢記使命,堅定理想信念,明確責任與擔當。此外,將“后勤服務先鋒”、“后勤時事熱點”等新聞資訊進行展板宣傳,力求形成本校后勤文化特色,踐行以師生為本的服務宗旨。
2019年8月,中心利用暑期進行新生宿舍大改造,通過建設文化墻大力弘揚以“服務育人”為核心的先進后勤文化,請校長寄語,積極營造和諧穩定、蓬勃向上的校園氛圍。中心還利用后勤職工及師生對于信息接收的習慣與偏好,用圖文并茂、音視頻結合的方式,為后勤一線員工拍攝如《后勤一分鐘》、《后勤二十四小時》、《沙漠駱駝》等宣傳視頻,豐富和形成江大后勤獨特的文化內涵,引導師生加深對后勤文化的認同感。其中《沙漠駱駝》在網上播放量達60萬,不僅展現了后勤飲食文化風采,更展現了江漢大學獨特的文化精神風貌,吸引更多師生了解江大、認識江大。與此同時,江漢大學與武漢新華書店聯合打造的校園書店——清源書店正式對外開放,成為江漢大學校園內集學習、交流、追夢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空間,為師生及武漢市民汲取文化養分提供了平臺。
中心堅持文化引領,讓廣大員工既能在崗位上建功立業也能在社會上展現江大人風采,從而增強后勤人歸屬感、幸福感、成就感。2018年11月,中心黨總支與軍山街道龍湖社區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雙認領”活動,幫助社區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參觀社區“鄉愁博物館”,讓后勤員工了解村民居住環境的改變、紅色文化的傳承、黨建工作的社區建設情況。2019年4月,中心與龍湖社區簽訂了“雙進雙服務”活動協議書,參觀了社區黨建文化活動陣地,學習了社區管理治理工作方式方法。進一步提升后勤人員對社區的認同感、獲得感,反哺社區、奉獻社會。2019年5月,中心攜手辛亥革命博物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龍湖社區組織,開展以“締造先從江漢始,追夢當以黨員先”為主題的共建活動,帶領博物館原創精品展覽走進社區,激發黨員奮力拼搏,追求夢想的信念。
2019年7月,在紀念建黨98周年之際,中心黨總支與巴東縣教育局黨組聯合開展了“為建黨獻禮,為扶貧助力”黨建共建活動。中心黨總支和丹田物業向溪丘灣中學捐贈12臺電腦、1臺投影、1000冊圖書及15套學習用具,受到學校師生的歡迎。中心還開展了“為建黨獻禮,為扶貧助力”的黨建共建座談會,簽訂了黨建共建協議書,進一步明確了雙方共建內容和落實措施。中心黨員與溪丘灣中學黨員教師聯合開展了主題黨日活動,深入到貧困學子杜斌和宋揚家里,送上了愛心物資,鼓勵孩子懷抱夢想,勤奮學習,感恩時代,回報社會,服務人民。參加這項活動的同志表示,此次活動非常有意義,既幫助了貧困山區的孩子,還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了精神的洗禮,在與山區教師的交流中找到了差距,明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綜上所述,江漢大學圍繞后勤文化建設,推出了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逐漸形成了高校后勤服務的“江大樣本”,對高校后勤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實踐證明,后勤文化建設是助推高校后勤服務的關鍵因素,無論何時,都應該堅持文化引領,握緊“學習”抓手,高舉“榜樣”旗幟,強化“融合”力量,借助“宣傳”手段,明確“輸出”導向,為高校育人營造優良的文化環境,助推學校各項事業穩步發展。
[1]孔曉曉.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EB/OL]. (2018-11-28)[2019-10-05]http://www.wenming.cn/ll_pd/gxsxzzjy/201811/t20181128_4914310.shtml.
[2]顧麗娟、梁學榮、薛子璇.新時代高校后勤文化建設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9(07):5-7.
[3]佚名.以榜樣的力量引領前行 [EB/OL]. (2018-7-19)[2019-10-05]http://192.168.73.132/www.sohu.com/a/242084708_100169072.
(責任編輯:趙永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