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蓮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后勤智慧化服務探析——以四川省高校后勤為例
馬 蓮
[四川大學]
“互聯網+”時代背景對高校后勤高質量服務提出嶄新要求,如何建立智慧化后勤服務路徑,進一步深入高校育人工作,是高校后勤發(fā)展面臨的共同問題。本文以四川省高校為例,總結高校探索智慧化后勤服務過程的發(fā)展實例、遇到的問題及其阻力來源,具體分析高校實現智慧化后勤服務的發(fā)展舉措,從而為相關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互聯網+”;四川高校后勤;智慧化服務;路徑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如何圍繞育人工作開展高質量的服務,成為高校后勤部門發(fā)展的命脈和關鍵。在利用新信息、新技術轉變傳統(tǒng)服務方式的過程中,高校面臨了一些阻力,也開辟實施了一系列新舉措,不斷完善后勤服務、發(fā)展的路徑。對這些既有工作進行總結,既是梳理未來發(fā)展方向的基礎,也可以為高校后勤工作的發(fā)展提供借鑒。
進入信息化時代,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務工作的智慧化,是切實關系師生利益和學校各項育人工作開展的基礎。在“互聯網+”模式下推進后勤建設的過程中,高校也將智慧化辦公深入后勤工作的實際,在系列舉措中加強實現智慧后勤與育人工作的有機結合。
以四川省高校為例,四川大學在校園交通上率先引進新能源純電動校園巴士,在校園快遞服務上利用集人臉識別寄件機、智能終端無人出庫機、云監(jiān)控等為一體的物流末端服務平臺,解決了以往“排長隊”,師生蹲在馬路邊尋找快遞的困境;同時電子科技大學開通了校車預約系統(tǒng),讓廣大師生能通過微信預約乘車、選座。這類智能技術和設備的應用,大大完善了四川高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優(yōu)化了后勤保障育人工作的效率。
在現有條件下,信息化在高校的普及和發(fā)展趨勢,對后勤部門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后勤工作仍面臨較大的壓力與挑戰(zhàn)。主要體現如下:
1.傳統(tǒng)管理方式仍占主導地位,后勤智慧化服務遠落后于實際需求。后勤在為高校教學科研提供保障、為師生提供服務等方面,傳統(tǒng)管理理念和方式仍占據主導地位。在“互聯網+”背景下,新思維、新理念、新技術、新設施的利用,在高校后勤部門仍表現出投入速度慢、應用時間短、普及程度低等特點。
2.高校后勤職能部門欠缺對智慧化服務的自主探索。高校后勤部門在行使管理和服務職能的過程中,往往沒有全面應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新信息技術對各部門各行業(yè)帶來的沖擊和挑戰(zhàn)。因此針對現行管理方式進行維護和變革的做法,從根本上阻礙了高校后勤職能部門對智慧化管理和服務方式的探索。
3.各高校后勤部門間的協(xié)作交流有待加強。高校智慧化后勤服務的建設,不僅要從內部做起,還要不斷走出去學習兄弟高校的先進做法,在此基礎上,才能形成自身經驗,找到適合自己的發(fā)展模式。
后勤要提供一流的服務,就離不開對新信息、新技術的應用,在管理方式上實現智慧化,以此提高服務工作的效率。目前高校后勤在智慧化服務方面存在的困境,主要由如下方面原因造成:
高校后勤工作涵蓋面廣,涉及教學、科研、行政管理等各個方面,但限于傳統(tǒng)思維的影響,高校后勤部門在應用新技術提高管理和服務工作水平上,往往存在認識和投入不足的現象。這也直接導致后勤部門在對信息的及時掌握和更新、技術設備的快速應用、資金等的投入上都與新時期高校后勤智慧化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
后勤隊伍是高校隊伍建設中的重要一支,高校后勤部門近年來都在加強人力資源建設,加大對人才隊伍的考核。與之前相比,高校后勤人員在素質和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但與信息化社會對人才隊伍的要求相比,高校后勤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主要體現在雖然目前各高校后勤都能基本實現電腦辦公,但完全依靠信息化技術實現網絡化辦公的還不多,雖然以四川大學為代表的四川高校也在積極探索后勤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的開發(fā)應用,但由于專門的技術類人才在高校后勤隊伍建設中仍十分短缺,直接導致了后勤部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強,辦公智慧化水平發(fā)展十分緩慢的現狀。
高校后勤部門在實際智慧化建設的過程中,在自主探索和信息技術的交流共享上仍表現出很大的不足。傳統(tǒng)簡單、落后的管理和服務方式,已不能滿足高校師生以及從業(yè)人員的要求,但如何在信息化時代加強對信息技術應用的有效探索和共享提高,仍是制約高校后勤服務智慧化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高校后勤的發(fā)展現狀表明,探索智慧化路徑是解決后勤發(fā)展問題的當務之急。如何在“互聯網+”時代牢牢把握住信息、技術的主線,盡快實現智慧化管理和服務這一核心要務,是關系高校后勤發(fā)展的命脈和關鍵。總結以上制約因素和前進方向,高校后勤智慧化服務的路徑主要可從如下方面建立:
管理理念與方式直接決定了高校后勤工作的發(fā)展方向與效率。高校要落實智慧化后勤服務,一要從整體上搭建智能化信息管理平臺,從宏觀上將后勤管理納入信息化、智能化的規(guī)劃之中。二是要在服務細處深化對信息、事項的智能反饋和處理。例如通過匯集和完善服務需求,提高網上開展服務的實際操作性,不斷優(yōu)化后勤服務的實際效果等。
高校后勤部門在加大信息技術投入,提高處理實際問題能力的同時,應考慮進一步完善和強化智慧后勤的標準發(fā)展規(guī)范,建立穩(wěn)定的管理和服務機制,以作為長期工作的指導。2018年3月,國管局印發(fā)了《機關事務標準化發(fā)展規(guī)劃(2018-2020年)》,高校后勤部門在發(fā)展中也應進一步將部門事務的信息化、智慧化與標準化、規(guī)范化統(tǒng)一起來,以標準化規(guī)范智慧化建設,以智慧化推動標準化建設。不斷完善部門的標準管理體系,提升服務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高校要建設智慧化后勤服務系統(tǒng),擁有一支強大、專業(yè)的人才隊伍是重要的保證。因此培養(yǎng)和吸引專業(yè)化信息技術人才,為高校智慧化后勤提供人力資源儲備就顯得特別重要。高校后勤在實際發(fā)展中,應加大人力資源投入,把信息化人才的培養(yǎng)作為后勤技術性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只有抓住這一關鍵,才能在智慧化發(fā)展前景中立于不敗之地。
高校后勤部門在實際工作中必須隨時加強與校內其他部門間的互動互評,以更好了解和提高服務的效果。與此同時,高校后勤部門也應加強與兄弟院校間的長期互相借鑒和交流,以不斷提升和增進自身的業(yè)務能力。例如通過信息化平臺的建立,高校可以迅速實現相關通知、公告的發(fā)布,能實現和學生、教職工等服務對象的有效溝通,并能及時掌握、統(tǒng)計和處理相關數據信息,加快對信息的整合和共享,通過校內互動和校際聯合打造最優(yōu)質的服務效果。
后勤部門既是高校的服務保障部門,也承擔著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和環(huán)境育人的重要職能。高校后勤部門應緊緊抓住“互聯網+”時代契機,用“互聯網+服務”建立智慧后勤發(fā)展模式,以智慧服務深入育人核心,切實保障后勤在以智慧化“一流”服務助力高校“雙一流”建設過程中的長久動力。
[1]郭寧寧.新時代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現狀與對策分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9(10):14-16.
[2]劉耀輝,李玲枝.高校后勤人力資源管理改革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9(2):41-43.
[3]袁偉.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智慧后勤建設的思考[J].中國機關后勤,2019(2):13.
[4]黃毅穎.“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后勤管理初探[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10):91-92.
(責任編輯:趙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