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高職教育的社會服務職能需進一步延伸。高職院校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方面還面臨院校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突出、“師”“生”兩側的雙重性薄弱、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辦學模式與社會發展不適應等問題。為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高職院校需改變院校供給側結構以發展鄉村教育,提升“師”“生”側吸引力以儲備鄉村人才資源,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以提升教育質量,改革辦學模式以滿足社會需求。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高職院校;供給側結構;鄉風文明
[作者簡介]張孟(1978- ),男,陜西丹鳳人,東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廣東 ?東莞 ?52380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項目擇優推廣計劃“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項目編號:19JDSZK132)、2019年度廣東省教改項目“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GDJG2019013)和廣東省高職教育教學管理委員會2018年度教改項目“基于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應用探索”(項目編號:JGW201803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04-0041-06
黨的十九大吹響了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號角。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進一步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詳細部署,其中,“教育”關鍵詞出現24次,“職業教育”關鍵詞出現3次。高職院校作為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的主力軍之一,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高職院校在推進鄉村振興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在發展路徑上實現“三農”發展與高職教育轉型發展的融合,以強化高職教育為支撐,加快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各種農業技術人才,全面提升鄉村勞動者綜合素質。
一、發展高職教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
1.高職教育資源是鄉村振興戰略資源體系的重要支撐。建立鄉村振興戰略資源體系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而依托高職教育資源的教育振興又是鄉村振興面向未來的重要支撐。高職教育資源是著眼于鄉村未來發展的資源,在推動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方面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提升、優化、整合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高職教育資源,發展高職教育,就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
2.發展高職教育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支撐。長期以來,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資源逐漸向城市集中,而農村人才匱乏且綜合素質較低,受教育程度仍然不高,嚴重制約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發展高職教育,培養面向鄉村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專業人才、科技人才,是增加鄉村振興所需高技能人才的有效解決方案,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支撐。高職院校通過制度性供給,對口支援鄉村,可以為鄉村振興培養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促進農村勞動者素質全面提升。
3.發展高職教育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制度性供給。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持久的制度性供給,發展高職教育在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方面大有潛力。例如,建立面向鄉村的高職院校人才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架設高職院校專業技術人員與鄉村和企業的發展橋梁;建立面向鄉村的高職教育彈性學制,開拓新型職業農民參加高職教育的人才發展路徑;建立高職院校農村免費定向培養招生制度,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持久的制度性激勵和保障。
4.發展高職教育是培育鄉風文明的重要途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鄉風文明是鄉村文化的表征。高職教育通過區位分布、生源回流、定向就業、委托培訓等途徑,潛移默化地抑制和消滅鄉村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因素。發展高職教育為鄉村輸送源源不斷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通過這些人才的道德修養、人文素質、行為操守等,改變鄉村的不良社會風氣,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優化鄉村的公共文化服務,從而培育優良文明的鄉風,為鄉村振興提供文化凝聚力。
二、高職院校在推進鄉村振興方面存在的問題
1.院校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突出。面向新農村建設的、具有“三農”特色的高職院校是推進鄉村振興最得力的教育資源,但具有“三農”特色的高職院校,無論是從數量供給上,還是從地域供給上,在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都非常突出。
第一,具有“三農”特色的高職院校數量偏少。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經統計,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國高職院校共1388所,其中具有“三農”特色的高等學校只有86所。在這86所中,具有“三農”特色的高職院校38所。在供給側具有“三農”特色的高職院校教育資源的匱乏,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
第二,具有“三農”特色的高職院校資源區域性分布不均。具有“三農”特色的86所高等學校,在區域分布上,沿海發達地區多,中西部地區少。以西北五省為例,雖占國土面積的1/3,但具有“三農”特色的高等院校只有10所。
第三,具有“三農”特色的成人教育院校資源明顯不足。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成人教育院校不可或缺。但全國成人高等學校283所,其中具有“三農”特色的成人教育院校只有3所,分別是黑龍江農墾管理干部學院、四平農村成人高等專科學校、黑龍江農墾管理干部學院。
2.“師”“生”兩側的雙重性薄弱。無論是師資面還是學生面,都存在一些影響高職院校發展的制約性因素,進而會影響高職院校在推進鄉村振興方面的效果。
第一,熟悉“三農”的師資力量薄弱。大多數高職院校過于看重學歷,教師盡管具備理論基礎,但是缺乏足夠的實踐經驗,尤其是“三農”實踐經驗,導致教學內容缺少實用性,學生缺乏興趣。有的教師雖然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是在新時代背景下,理論知識陳舊,缺乏及時更新,繼續提升空間較小,進而影響到教學效果,影響到學生對實踐技能的把握。
第二,多元化生源帶來的問題。對于全日制脫產生,很多高職院校無法招到優質生源,學生也存在學習動力不足、自制力差、自信心缺乏等問題;生源中的職高和中專生雖然具備一定的技能基礎,但是文化基礎薄弱、學習方法不當,高職院校需要進行額外的教學管理、額外的基礎知識傳授,才能保證培養方案的有效實施;對于在職培訓生,有的在職務工人員對參加職業培訓缺乏興趣,有的農村青年家庭由于經濟窘迫或思想認識等因素不愿對技能培訓投入資金。
3.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鄉村振興戰略急需一批具有文化素養和職業技能素質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然而本該作為人才培養主力軍的高職院校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長期規劃意識的缺乏。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一項長期戰略,需要高職院校這一教育資源的配套服務,但有的高職院校缺乏面向農村的人才培養規劃意識,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僅臨時性修改其他普通模式,無法適應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需要。某些政府部門對職業教育重視不夠,經費投入方面長期不足,使得高職院校基礎設施陳舊落后,實訓設備缺乏,硬件軟件都處于捉襟見肘的狀態,導致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存在限制性,這一現象在西部欠發達地區尤其嚴重。
第二,人才培養目標存在偏差。許多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要么與鄉村發展的實際需求存在差異,要么不具有實用性,導致社會對畢業生不認同。畢業生既達不到大城市的要求,又不能服務于本地鄉村經濟發展,造成教育資源浪費。
第三,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有些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照搬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不能滿足市場對技能人才的要求,學生的實訓實踐時間嚴重不足;有些高職院校定位高遠,建設目標宏大,然而自身的部分專業設置與農村建設和市場需求相差甚遠,導致學生學非所用。
4.辦學模式與社會發展不適應。第一,封閉式辦學亟待改變。一些高職院校在本質上仍是封閉式辦學,在教育理念、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培養方式等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封閉性。在教育理念上缺乏服務大局、服務地方的意識;在教育對象上仍是單一性的全日制學生;在教育內容上因循守舊,未能及時關注“三農”最新形勢和前沿內容;在培養方式上沒有建立起與社會機構長期穩定的合作辦學機制,培養的畢業生無法滿足鄉村生產一線的需求。
第二,特色辦學不突出。部分高職院校在辦學模式上特色不鮮明、不突出,仍然是對普通高等院校辦學模式的壓縮,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教學實踐的重要性,與鄉村發展實際嚴重脫節。即使有些高職院校注意到實踐的重要性,也缺乏對地方鄉村的本土研究,未能建立起特色鮮明的、服務地方的教育機制。
第三,鄉村文化振興功能偏弱。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是社會服務功能。高職院校應當在鄉村文化振興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學習、研究、宣傳、實踐等方面均可發揮其獨特的作用,但現狀是許多高職院校的文化研究、宣傳、實踐活動多局限于校內,即使是走出校外的學習、研究、宣傳、實踐等,也是蜻蜓點水,或者和鄉風文明沒有關聯,對鄉村文化振興的貢獻不大。
三、鄉村振興戰略下高職院校發展路徑
1.改變院校供給側結構以發展鄉村教育。第一,增加具有“三農”特色高職院校的數量供給。我國農村土地面積約占全國領土總面積的60%,其發展客觀上需要增加具有“三農”特色的高職院校給予教育資源的支持,而具有“三農”特色的高職院校只占全國高職院校16%的比重,與需要鄉村振興的廣大面積不相適應。因此,需要增加諸如具有農業、農林、畜牧等方面特色的高職院校,至少達到30%的比重較為適宜,以改變具有“三農”特色的高職院校數量供給不足的局面。
第二,在中西部地區和農業大省增加具有“三農”特色的高職院校。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頭等大事,而中西部地區和農業大省是實現國家糧食安全的中堅力量。在中西部地區和農業大省增加具有“三農”特色的高職院校,不但為本地區的鄉村振興提供教育戰略資源的支持,也為解決大學生穩定就業提供持久保障。這些高職院校畢業的大學生,不但可以避開城市高房價、高消費等隱性“門檻”,還可以為就地城鎮化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大力興辦具有“三農”特色的成人高職院校。全國高等院校中,具有“三農”特色的高職院校寥寥無幾。面對鄉村振興需要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的形勢,面對我國素質參差不齊的6億多農民的形勢,具有“三農”特色的成人高職院校的存在,在培育新型“三農”工作隊伍和新型職業農民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發展具有“三農”特色的成人高職院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通過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市場思維、專業辨識力等來扶持農民,從而“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2.提升“師”“生”側吸引力以儲備鄉村人才資源。第一,在師資隊伍側,建設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師資隊伍。提高師資隊伍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是高職院校為鄉村振興提供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基本前提。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是師資隊伍的建設目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設。其一,在加強思想引導上,以黨員教師和模范教師為抓手,提高師資隊伍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認清自身所肩負的崇高使命和職責,在思想深處提升對農村和農民的熱愛。其二,在強化專業實踐上,通過派遣在職教師參與鄉村一線的生產、管理和服務等工作的方式,積累實踐經驗,強化實踐技能,從而打造“雙師型”教師。其三,在加大激勵和保障力度上,提高“三農”師資隊伍的工資待遇,增加下鄉實踐補貼,改善鄉村工作條件,給予職稱晉升優惠等。其四,在優化隊伍結構上,補充“新鮮血液”。從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一線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人員作為教學實踐的指導教師,讓教學實踐更“接地氣”;從農業產業化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聘請實踐技能優異的人員作為教學實踐的主導教師,讓實踐的眼光站得更高;聘用行業專家、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專兼職教師,建立傳幫帶機制以提升師資隊伍整體水平;建立面向鄉村的高職院校人才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其五,在完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上,將參與鄉村振興建設、教學實踐活動、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等形式列入考核體系,加大“三農”方面的科技研發,對產生重大社會效益的科研成果、為鄉村振興做出重大貢獻的教師給予合理的獎勵和職務提升。
第二,在學生側,制定統籌招生和就業等優惠性政策。生源質量是高校為社會、為鄉村振興計劃培養人才的前提條件。鄉村振興必須儲備優秀的人才資源,才能為今后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而提高生源質量無疑是見效快的捷徑之一。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層面需要制定統籌招生和就業等優惠性政策,加大政策優惠力度,增強對優質生源的吸引力,為提高生源質量提供保障。
多年以來,我國在為鄉村振興培養人才方面不斷探索,出臺了很多優惠性政策,但是有的優惠力度不大,有的培養范圍偏窄。1996年農業部、原國家教委聯合印發《高等農業院校對口招收農業職業高中、農業中專、農業廣播學校應屆優秀畢業生暫行辦法》《高等農業院校招收有一定實踐經驗學生的暫行辦法》,但是優惠力度不大,對優質生源的吸引力不夠。201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的《關于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發改社會〔2010〕1198號)優惠力度加大,但培養范圍較窄,即文件要求從2010年起,連續三年為鄉鎮以下的醫療衛生機構免費培養醫學生。2018年6月,《廣東省衛生計生委等四部門關于做好2018年訂單定向培養農村衛生人才工作的通知》(粵衛函〔2018〕657號)在儲備農村醫療人才資源上優惠力度更大,明確了廣東省將定向免費培養1116名醫學生,畢業即可分配工作。因此,可以參照國家和各地對儲備農村醫療人才資源上的優惠政策,在錄取分數、學雜費減免、生活費補助、定向就業、創業扶持等方面進行統籌安排,向服務鄉村振興的優質生源提供一系列優惠性政策保障。
3.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以提升教育質量。第一,做好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培養長期規劃。高職院校要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深入研究人才培養的階段目標、重點任務、基本路徑與關鍵措施,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統籌規劃各項教育資源和制度安排,引導更多人才流向鄉村。高職院校要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方面做好人才培養方案,在服務鄉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做好長期規劃,在發揮科技人才服務鄉村方面做好制度保障,在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方面做好各項規劃。
第二,完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高職院校所培養的鄉村振興人才在鄉村工作中面臨的問題更多、更復雜,要解決這些問題,應對復雜的鄉村實際,必須完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一方面,圍繞“高素質”下功夫,形成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培育、成長機制;另一方面,圍繞“高技術技能應用”下功夫,深入貫徹教育教學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理念,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就業和創業能力的培養,設計好教學實踐階段的目標、任務,建立師生下鄉村下企業實踐制度。
第三,重構契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新時代“三農”問題有哪些新變化、新內容,需要哪些新舉措,都是高職院校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高職院校才能形成符合全國和區域實際的、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2016年,教育部在專業增補中設置“休閑農業”“生態農業技術”等專業,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設置“健康管理與促進”“電子商務”“文化服務”等專業,是適應現代服務業及新業態、新模式的需要。2018年,我國農業農村部提出建立綠色種植制度,對高職院校建立“綠色”課程群提出新要求。因此,只有重構契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才能對接鄉村振興中產業發展的需要。我們初步構建了契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其中包含理論和實踐環節,如圖1所示。
4.改革辦學模式以滿足社會需求。“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高職院校要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改革既有辦學模式,向開放辦學、特色辦學努力邁進。
第一,實施開放辦學,服務鄉村振興。高職院校在教育理念、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培養方式等方面要有開放性,加強服務鄉村的意識和功能。其一,開拓新型職業農民參加高職教育的人才發展路徑。以高職院校為依托開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要研究適合本地區鄉村振興的培訓課程和內容。通過建立鄉村培訓基地、創辦夜校等形式,針對我國農民知識水平普遍較低和專業素養缺乏的問題,根據鄉村農民群體的特點組織文化和技能培訓。在培訓保障和激勵上,農民參加培訓取得合格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的,學校可代其申請補貼。其二,強化服務對象、內容、方式的多元性。把社會服務對象擴大到鄉鎮團委負責人、駐村干部、返鄉創業青年、鄉村“兩委”干部、返退伍軍人、大學生村官、鄉村致富能手等,以滿足鄉村發展需求。服務內容可以包括學歷教育、技能培訓、技術服務等。在學歷教育上建立面向鄉村的高職教育彈性學制,在技能培訓和技術服務上擴大服務對象和范圍。例如,2016年開始,廣東省啟動“領頭雁”農村青年人才三年培育計劃,在全省兩千多個貧困村選定扶持培養一批農村青年帶頭人,助力農村青年人才精準脫貧。值得一提的是,高職院校對于大學生村官的培訓,不但有助于改變鄉村治理生態,而且有利于鄉村的文化振興。其三,擴大訂單定向式人才培養力度。高職院校根據鄉村建設的需要,可采用訂單的形式定量招生、定向培養,使畢業生具備鄉村和涉農企業工作崗位所需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快速適應生產需要。訂單模式有利于定向畢業生回鄉發展,有利于鄉村勞動力的技術性培訓。定向鄉村建設的大學生村官為鄉村帶來現代化的職業理念、前沿的思想觀念和先進的技術,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第二,增強特色辦學,服務特色鄉村。高職院校要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做好自身定位,深入研究地區鄉村經濟文化特點,以特色鄉村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靈活調整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建立特色農林科技創新和推廣體系,以及農村科技示范試驗區,以社會實踐的形式不斷推廣鄉村實用技術。高職院校通過增強特色辦學、服務特色鄉村,保證學生所學知識在畢業之后有用武之地,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
第三,打造文化下鄉長效機制,培育鄉風文明。高校文化下鄉不僅要成為高職院校社會實踐的形式之一,更要站在鄉村文化振興的戰略高度,以培育鄉風文明為目標,將“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作為鄉風文明發展的整體圖景,打造文化下鄉的長效機制。其一,建立高校對接鄉村的文化研究和服務機構。文化研究和服務機構要立足于鄉情,研究鄉村特定區域的特色民俗民風、文化現狀、問題與對策等,制定符合鄉村特定區域文化振興的針對性舉措,并研究文化下鄉的具體內容和形式。其二,創新高校對接鄉村的文化下鄉形式。文化內容和形式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開展鄉村喜聞樂見的文藝演出活動,將健康的文化理念和積極向上的行為作風引入鄉村,滿足鄉村群眾的文化需求,提升鄉風文明,為鄉村文化注入新活力。其三,開展契合重要節日的文化下鄉活動。例如,“紅色文化”下鄉——5月紀念五四運動的詩歌朗誦會,傳誦“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金色文化”下鄉——每年農歷秋分的“中國農民豐收節”,開展寓教于樂的凸顯古今時代豐收節慶區位特征的活動。契合重要節日,高校赴鄉村慰問演出,促進鄉風文明,從而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參考文獻]
[1]陳龍.新時代中國特色鄉村振興戰略探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55-62.
[2]高明.面向2030: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8(4):19-25.
[3]唐智彬.論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校地協同發展模式——基于社會資本視角的探討[J].職教論壇,2018(3):30-35.
[4]杜育紅,楊小敏.鄉村振興:作為戰略支撐的鄉村教育及其發展路徑[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76-81.
[5]張志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改革發展農村職業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4):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