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教學團隊是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文章在分析高職幼健類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高職幼健類專業“政校園醫”混編教學團隊構建路徑:優化混編教學團隊結構,提升教學團隊實力;創新混編教學團隊構建模式,打造特色課程;共享混編教學團隊資源,創新實踐育人途徑;找準混編教學團隊共同利益,實現團隊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幼健類專業;“政校園醫”;混編教學團隊
[作者簡介]丁馨(1983- ),女,江蘇常州人,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碩士。(江蘇 ?常州 ?21316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葉圣陶教育思想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課題編號:YZ-c/2016/44)和2017年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重點課題“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早教專業為例”(課題編號:RJZ2017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04-0065-04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幼兒教育列為教育事業八大發展任務之一。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幼兒教育對我國兒童健康成長和社會和諧穩定有著深遠的影響。目前,我國高職幼兒健康發展與管理(以下簡稱“幼健”)類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存在短板,亟須進行改革。基于此,筆者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政校園醫”協同育人,打造一支愛崗敬業、治學嚴謹、專兼結合的混編教學團隊。
一、高職幼健類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現狀
職業教育是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幼健類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直接關系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能否滿足社會需求。目前,高職幼健類專業教學團隊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教師隊伍組成結構不盡合理。第一,不少高職幼健類專業教師是通過其他專業轉型而來的,而且轉型時間較短,大部分沒有從事幼教工作的相關經驗,教學有效性明顯不足。第二,現在高職院校專業教師聘用強調學歷要求,主要是從應屆畢業生中招錄,以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為主。與過去相比,高職幼健類專業教學團隊的學歷層次有了較高提升,但由于體制原因,企業的“能工巧匠”或技能水平較高的行業專家很難調入高職院校擔任專任教師。這就使得教師隊伍建設起點較低,難以在短期內取得重大突破,客觀上形成了多數教師實踐能力偏低這一現狀。
2.教師實踐指導能力薄弱。不少高職院校的專任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盡管學歷較高,但缺乏企業實踐經歷,實踐教學能力較弱。專任教師雖然參加了企業實踐和相關“雙師”素質專項培訓,但都是短期或階段性培訓,效果無法保證,在教學活動中無法為學生提供專業性的實踐指導,導致學生實踐學習的有效性不足,動手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與企業和市場的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3.教師學術研究能力亟須提高。由于教師“進口”來源單一和專業轉型等問題,導致高職幼健類專業教師專業知識匱乏,企業實踐經歷缺乏,不利于幼健類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順利進行。主要表現為教師對專業研究缺乏自信,對本專業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和研究不夠深入,學術研究多集中在課堂教學和學生管理上,以及與對口行業企業缺乏密切聯系,校企之間的橫向課題偏少。
4.兼職教師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當前,高職院校多是采取校企合作方式來組建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在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校外兼職教師或是借助人脈關系,通過同事、同行、朋友介紹等途徑聘用,或是因企業的某些暫時性需求而臨時派出,質量參差不齊。由于受企業生產或企業管理等因素的影響,兼職教師隊伍很難保持穩定。兼職教師與高職院校之間不存在隸屬關系,高職院校難以發揮對兼職教師隊伍的激勵和約束作用。另外,專業建設實踐表明,僅僅基于校企合作的幼健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不理想的,因為專業教師缺乏醫學常識,特別是嬰幼兒疾病等方面的醫學常識。
二、“政校園醫”四方協同,創新混編教學團隊建設規劃
“師資興則學校興”,高職院校發展需要有高水平的專業教學團隊作為保障。為此,建議開展“政校園醫”四方協同育人的混編教學團隊創新研究,努力打造一支以優秀教師為核心、以幼健類專業為載體、以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為重點的專業師資隊伍。
1.實行“雙帶頭人”的合作觀。教學團隊帶頭人可以凝聚團隊力量,是混編教學團隊的核心。高職幼健類專業混編教學團隊實行“雙帶頭人”制度,即“校內學術帶頭人+校外企業帶頭人”。“校內學術帶頭人”由幼健類專業造詣深厚的學術帶頭人擔任,“校外企業帶頭人”由幼兒園(早教機構)技術骨干擔任。“校內學術帶頭人”的主要工作內容是負責把握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方向,提出團隊建設和管理的運行方案,制定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等;“校外企業帶頭人”則協助“校內學術帶頭人”整合和利用社會資源,時刻跟蹤產業發展趨勢和行業動態。在混編教學團隊建設過程中,“雙帶頭人”必須樹立平等合作和共同發展的觀念,鼓勵并引導團隊成員相互促進,最終實現教學團隊可持續發展。
2.培養緊俏適用的育人觀。高職幼健類專業混編教學團隊以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中心,始終堅持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建設中,著重將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相統一,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而為幼健類專業學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校—園(企)人才互依平衡,實現培養“緊俏適用型人才”的目標。
3.加強學科建設的質量觀。高職幼健類專業混編教學團隊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導向,以教材建設和課程建設為抓手,以就業崗位的職業標準為依據,推進課程教學改革。混編教學團隊結合行業職業資格標準,對早教課程與活動設計、早教項目營銷與實務等專業核心課程進行項目化開發,加大綜合性實訓的比例,強調行業標準、課程標準和評價標準的“三維融合”,突出專業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和職業性,從而培養學生既掌握扎實的嬰幼兒保育、早期教育等知識,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4.構建螺旋遞進的實踐觀。幼健類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螺旋遞進的過程。高職幼健類專業混編教學團隊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不斷創新,打破認知實訓、綜合實訓、頂崗實習的固有模式,加強實踐教學設計與實施,以提高學生專業應用能力為核心,堅持實踐教學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做到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相結合,讓學生經歷從新手到熟手的成長過程。
三、高職幼健類專業“政校園醫”混編教學團隊構建路徑
“政校園醫”混編教學團隊打破了傳統的“專任教師+兼職教師”教學團隊的組合,創新了教學團隊的組建方式。混編教學團隊四方相互配合、相互支撐,實現“政校合作、行校對接、校際共建、校企融通”,滿足當下社會需求。
1.優化混編教學團隊結構,提升教學團隊實力。高職院校按照“提升專業、優化結構、深化內涵、突出特色”的總體要求,從統籌規劃、內培外引和制度保障三個方面,加大不同層次、不同人才的培養力度。第一,專業帶頭人擬培養對象可以到當地幼兒園、早教中心或醫療機構掛職鍛煉,企業為其量身定制技術培訓,獲得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參加學術交流活動,了解本專業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與企業專家聯合開發專業課程,聯合授課,不斷提高專業的社會影響力。第二,骨干教師擬培養對象可以到對口的幼兒園和早教機構掛職鍛煉,參加崗位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發揮在專業建設中的骨干帶頭作用。第三,“雙師型”教師擬培養對象可以通過輪崗培訓、中短期企業掛職等途徑,了解幼教工作環境,掌握嬰幼兒教學技能;參與教材編寫、實訓中心建設等工作,全面提升“雙師型”素質。總之,“政校園醫”混編教學團隊通過四方共建的合作機制展現“混編”的魅力,將校內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學名師、行業企業兼職教師有機融合,實現“老中青”三代結合,發揮“傳幫帶”作用,努力使教學團隊在年齡、學歷、職稱、知識、能力、素質等的構成上更加合理。
2.創新混編教學團隊構建模式,打造特色課程。美國多元文化幼兒教師培養成功的經驗表明,由教師培養學校、早期教育培訓中心、幼兒園、幼兒醫療等多種機構組成的聯合共同體是培養合格幼兒類教師的方式。但是,在我國很少有高職院校將地方醫療機構等列入幼兒教師培養體系。在專業發展過程中,若缺乏與幼兒有關的多種機構的聯系與合作,是無法實現幼兒教師多元文化素養培養目標的。因此,為更好地培養幼健類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應建立多元聯合育人機制。第一,聯合開展專業課程建設。混編教學團隊把相關行業標準轉化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緊扣幼兒園教師、早教中心的早教指導師、親子園保育員、育嬰師等就業崗位,把崗位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務和核心職業能力整合轉化為學習領域的課程內容,學習內容需基于真實的幼教機構工作任務,學習環境力求模擬和真實相結合。第二,聯合開發專業課程。混編教學團隊可以參照國家幼兒教師職業資格考試標準,根據幼健類專業知識體系和高職學生認知特點,聯合開發理實一體化特色專業課程。例如,高職院校與早教中心聯合編寫《早教課程與課程設計》、與幼兒園聯合編寫《幼兒園班級管理》、與幼兒醫療機構聯合編寫《嬰幼兒護理與保健》等專業課程教材,使課程內容與行業發展緊密契合,滿足行業企業用人需求。第三,聯合構建課程體系。混編教學團隊扮演著“生產與教學融合”的實踐者角色。學校、幼兒園(早教機構)、醫院共同參與校內和校外的實踐實訓,構建“學校理論學習+校外實訓學習+在崗實踐學習”的課程體系,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分層次、遞進式實施教學過程,真正實現學生專業知識學習與職業實踐教學同步進行、專業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需求的動態對接。
3.共享混編教學團隊資源,創新實踐育人途徑。“政校園醫”混編教學團隊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資源共享。基于嬰幼兒教育培訓崗位的實際工作任務和內容,學生必須掌握鋼琴、舞蹈、美術等專業技能。因此,高職院校應堅持“課堂引導實戰、實訓模擬實戰、頂崗真槍實戰、課外加強實戰”的教學模式,保證學生在每個學習階段都能進行專業實戰。通過綜合實訓、主題社會實踐、教育見習、頂崗實習等方式,對學生進行“知崗、跟崗、模崗、頂崗”分級遞進式培養,切實提高學生的“寫、畫、說、做、彈、跳、唱、教”等專業實踐能力。另外,混編教學團隊有了醫院兒科專家的加入,充盈了校外兼職教師庫,實現了專兼職教師優勢互補,不僅補足本專業學生醫學常識的短板,使學生深刻了解嬰幼兒生長發育的特點、小兒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和保健等知識,還能充分發揮團隊組合效應,助力混編教學團隊中幼兒園、早教機構等保教工作的正常開展,為創設安全、健康、快樂的幼兒成長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4.找準混編教學團隊共同利益,實現團隊可持續發展。人類的全部活動都與利益和對利益的追求相關。混編教學團隊的構建,本質上也是基于利益關系的,其建設的理想狀態是實現團隊在人力資源上的共享。因此,找準混編教學團隊利益需求,挖掘團隊建設的發展效益,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團隊建設強有力的保障,也是團隊合作能夠穩定、深入和持久的關鍵點。從宏觀層面來看,政策制度對利益的約束與保障是混編教學團隊成功的要素之一。國家應出臺政策推動校企人才的雙向流動,對兼職骨干教師隊伍予以政策傾斜,建立和完善政校企利益鏈接和分配機制,整合育人資源。從微觀層面來看,人事管理機制創新是混編教學團隊成功的秘訣。團隊各方要找到彼此的利益需求,共同商定團隊教師選拔條件、工作職責、團隊管理等,明確“政校園醫”的職責和權益,并在課時薪酬、獎金福利、考核激勵、社會服務、管理模式等方面大膽創新,共同制定管理和運行機制。只有在良好的運作機制下,才能開拓四方協同育人、長效合作的新路子,激發團隊成員拼搏創新的動力,才能把幼健類專業建設成為讓政府放心、讓社會認可、讓學校滿意、讓學生發展、讓企業受益的高水平骨干專業。
[參考文獻]
[1]胡峰,王維.校企資源協同體中的混編師資團隊建設探索——以“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中興信雅達混編師資團隊”為例[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8(10):13-55.
[2]姜燕.構建“校企醫”三方混編養老教學團隊的探討——以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為個案分析[J].遼寧高職學報,2019(2):62-64.
[3]湯昕怡,徐胤莉.組合校企混編團隊 ?探索雙師隊伍建設新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3(9):48-49.
[4]張耘.“政校行企”聯盟共建專業教學團隊的實效性研究——基于葉圣陶教育思想[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8(4):132-134.
[5]李斐.“三位一體”共育卓越幼兒教師教育能力的策略分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1):22-23+80.
[6]葉秋美.新形勢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建設實踐探索[J].陜西教育:高教,2017(8):69-70.
[7]李暉,郭利婷.學前教育師資多元文化素養的構建[J].許昌學院學報,2019(3):152-156.
[8]鐘斌.產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混編教師團隊建設[J].河北職業教育,2019(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