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雁
關鍵詞:上市公司? 財務重述? 影響? 因素? 實證
與財務重述原因有關的說法眾多,至今卻沒有得到統一,但無論是管理層為了盈余操縱所造成的,亦或是管理人員疏忽大意所致,總的來說,這都是因為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存在漏洞所引發的。
債務契約原理下的債權人,其將資金借給借款者一方,與此同時,借款人承諾到期支付一定額度定金。因為雙方所掌握信息存在異同,債權人一方旨在保障本體合法全息,會在合同條款中增設一些用來約束債務人行為的相關條款。
資本市場發展背景下,上市公司獲取資金的來源一般都以銀行為主,上市公司和銀行進行債務契約簽訂,后者旨在把控風險,通常都會要求公司進行當期財務報表上報,為的就是保障資金的可回收性。所以,為了防止銀行撤資情況和違約風險狀況的出現,上市公司管理層需要借助自身的信息優勢,很可能對報表進行更改。換個角度來說,當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呈上升趨勢時,債權人一方的投資風險和其呈成比關系。為了防止風險,債務契約內的限制性條款也會更加嚴格,公司此時便有更強的財務報表操控動機,將對自己不利的信息隱藏起來,或虛增利潤,或將后期收入直接轉入到本期之中,由此便會出現財務虛報的情況。基于上述所言,上市公司財務重述的發生幾率就會加大。
國有股囊括了國家股和法人股兩個主要部分,前者比例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最終上市公司股權性質,控股性質不同,自然后續關注點就截然不同,控股性質各異的上市公司,股東權益各不相同。國有股是指國家投資給上市公司國有資產的對應資金所代表的股份,假設上市公司國有股持股比例高的話,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內部人控制的情況出現。
但有時國有股代表并非實際擁有上市公司剩余所有權,國有股股東對經營的監管質量不達標,管理層監督動力失衡,造成管理層“有機可乘”,并且因為國股持股比例較高的上市公司,本身就擁有一定的資源優勢,所以籌資壓力不大,財務重述對它幾乎沒什么影響。國有股持股比例較高的公司管理人員,因為需要面對諸多行政考評工作壓力,管理人員此時操控盈余實施披露虛偽報告的可能有所提升,所以財務重述的可能性就會不斷加大。
兩職兼任,是衡量董事會獨立性的核心指標,主要是指上市公司董事長是否同時擔任總經理。兩種職位所代表的利益方不同,董事長代表的是董事會的利益,也就全體股東的利益,對上市公司經營方向具有絕對性引領作用,以決策者身份出現,總經理則是代表受聘于股東群體的管理層利益,主要負責的任務便是執行董事會所敲定的決策,其以執行人的身份出現。
上市公司出現財務重述的概率,和上市公司董事長與總經理的兼任密切關聯,當董事長和總經理職務是同一個人的時候,盡管說可以減少量權分立矛盾和弊端,使得上市公司運營效率提上去,但當決策制定和決策執行均歸于一人之手,監督人和被監督人混淆前提下,內部人控制的問題也會接連發生,公司經營風險就會不斷增加。
董事會獨立性缺失,不能對管理層披露財務行為的合理性與否進行長效監督,不能對公司是否存在操控盈余行為的虛假披露進行管控,財務錯報可能性大幅度增加。
只有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進行高效管制,強化處罰力度,增強財務監督效力,輔以內部治理,提升會計人員的職業素養等,才能從根本上降低財務重述的發生率,促進公司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方召,信榮珍,蘇云鵬.上市公司財務重述對CEO與CFO薪酬的影響[J].金融論壇(10):69-82.
[2]孔令煜.上市公司財務重述的驅動因素及對策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 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