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陳永旺,單艷芬
家校合作是家庭和教育者積極合作,共同培養孩子學習向上、心理健康,朝共同的教育目標努力的過程。學校是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場所;家是學生的主要生活場所,是家長與孩子共同生活、相互交流的場所,學生一天中有近一半的時間是在家中渡過的。只有家校合作共育才可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1)家校合作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其健康成長。職業學校的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能夠使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反之,則會形成消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生在學校期間,班主任通過班級文化宣傳、班會課、課外活動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事物、對待身邊人。而家庭教育具有生活化、多樣化和情感化的特征,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家長通過“言傳”和“身教”,能夠將課堂學習延伸到生活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能力,促進其健康成長。
(2)家校合作有利于對學生差異化管理,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班級是一個整體,而學生是組成班級單元的個體。在進行班級管理時,班主任要以班集體為主,因地制宜地制定各項管理規定。如果沒有家校合作,教師無法全面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身體狀況、性格特征等,因此,家長與教師積極溝通交流,尤其是面對面的交流,教師才能及時全面掌握學生情況,制訂出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這種家校溝通交流也是教師的一種自我學習過程,通過不斷收集、分析學生及家庭情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指導,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管理能力。
(3)家校合作有利于家長發現學生的成長變化,促進家庭關系和諧。學生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成長變化,直接牽連著家長的心情,影響著家庭關系。家校合作、信息互通,有利于家長及時掌握學生的狀態。暢通的家校交流,使得班主任能夠及時地將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活動以及情緒變化等信息反饋給家長,家長就能夠及時與孩子進行溝通,避免了泛泛而談的教育。家長也能夠將學生在家的情況及時告訴班主任,班主任掌握了學生的動態,可以及時修訂教育方案,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表揚或批評。這種家校信息共享、共同培養學生的模式也能使學生感受到家長對他們的重視,促進了家庭關系和諧。
在職業學校很少有專職班主任,班主任除了要管理班級外還要從事教學、科研等工作。繁重的教學科研工作、繁瑣的班級日常管理,都會導致部分班主任對學生管理工作的倦怠。在日常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反復提醒學生遵守校規,監督教室、宿舍衛生情況,檢查學生的儀容儀表(是否穿奇裝異服、留怪異發型等),檢查學生是否遲到早退,檢查上課是否有人玩手機等,發現問題后,很多情況下還要利用休息時間來處理先關問題。另外學校還有各項檢查工作需要班主任配合完成,比如禁毒宣傳、文明城市宣傳等,因此班主任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長時間處于這種工作環境中,一旦自我調節不當,就會出現了對學生管理工作的倦怠現象。
對學生的教育僅憑班主任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教育還離不開家庭環境的熏陶和家長的配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對孩子的品德、心智和人格培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許多家長對此認識不足,有些家長認為:家庭只是為孩子提供物質生活保證,只管孩子吃、穿、住,教育孩子就是學校的事情,孩子的學習和思想歸教師管。班主任經常會聽到家長這樣講:“我們平時都很忙,沒有時間管孩子,孩子就交給老師了,希望老師對他(她)嚴厲些。”由于前期家長疏于管理,家長還會說“我們管不了他了,不聽話了,我們也沒有什么好辦法,還請老師多費心”。由此看出,一些家長缺乏參與教育的意識,遇到管理難題就推卸責任,甚至想逃避。家長如此自我定位也為班級管理帶來負面影響。
目前,家校合作教育制度不具有強制性,雙方合作形式比較單一,不能有效發揮家長和學校各自在教育中的優勢。各類學校雖然有家校合作的基本指導方針,但沒有具體的落實措施,往往是新生入學時統一安排一次家長會,班主任介紹學校基本辦學情況、學籍管理規定等。家長會上班主任和家長大多是寥寥幾句話的聊天,根本談不上溝通機制。日常家校合作的內容主要是班主任給家長發放學校通知,家長簽字,班主任反映學生紀律和健康等問題。這種家校合作模式單一,缺乏計劃性、平等性、互動性和連貫性,并沒有將家校合作貫穿于整個教學工作中。學校后期對班級管理基本上都交給了班主任,并且對班主任的激勵也不夠,家長參與管理的熱情更低。
職業學校建立并逐步完善家校合作相關機制,其目的就是落實國家對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政策,明確層級管理關系,構建學校、家庭共擔當的育人機制,細化學校、家庭的工作職責,保障學生教育。因此,應當成立以副校長為專職領導的校級家校合作委員會,由學工處、二級學院、家長委員等組成中間層,輔導員、班主任、家長組成執行層,形成多層級管理的家校合作委員會,如圖1所示。學校主導制訂規范化和制度化的家校合作委員會工作職責,落實獎勵政策,鼓勵輔導員、班主任及時與家長溝通,激發大家工作熱情,保障合作教育的落實和執行。

圖1家校合作委員會層級圖
學生的成長環境是由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創造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主要形式,共同起著重要作用。有些家長沒有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也沒有實用的教育方法,只想將學生教育完全托付給學校,這是不對的,這些家長要改變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學校也要幫助他們改變教育理念,要將長期教育理念與短期教育方法結合起來,比如學生課堂作業沒有及時完成,家長要督促他們當天完成。班主任要經常了解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思想,并不斷調整家長的教育方法,共同參與對學生的教育。
學校指導班主任制訂班級家校合作計劃,班主任制訂整個學習階段或學期合作計劃,鼓勵家長參與班級管理。家校合作交流形式可以多樣化,如班主任可以定期召開主題班會,邀請家長參加,展示學生的才華;邀請家長來校開講座,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創建交流平臺,如微信群、QQ群等,定期把學生工作、學生活動推送給家長;與家長進行面與面交流,反映學生在校進步情況,增強家長對孩子的自信心等,通過各種形式,讓家長參與家校合作,增進家長與學生的互動,形成互助、和諧和融洽的家校關系。
建立長效的家校合作機制,加強家校溝通,發揮學校、家長各自優勢,形成二者合力。學校整體規劃建立家校合作委員會,學工處、二級學院指導班主任開展各項家校交流活動,引導家長參與班級教育活動。只有家校通力合作,職業學校的家校合作就能落實到實處,才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