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克
大便帶血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痔瘡。不過,痔瘡大便時一般不會劇烈疼痛,或只有輕微疼痛,如果排便時劇痛,則可能是肛裂。肛門周圍有膿血性分泌物流出,一般都是肛瘺,由細菌感染引起。無癥狀性經常便血,血呈鮮紅色,量時多時少、不與大便相混,青少年有此癥狀,可能是患有直腸或者乙狀結腸息肉,如息肉不做手術切除,長期不治可轉為癌。
如果大便帶血,血量較多并伴有腹墜、貧血和消瘦,特別是成年人,要高度警惕患腸癌的可能。便血是腸癌(特別是直腸癌)的第一癥狀,以后逐漸出現輕度腹瀉、肛門下墜、體重減輕,糞便內常混有腔液,帶腥臭味。
人的腸道包括小腸和大腸。大腸長約1.5米,分為盲腸、結腸和直腸。盲腸很短,是大腸的起始端,最長的是結腸,它在腹腔周邊環繞一圈。大腸腔內面襯托著一層黏膜,上面分布著大量的上皮細胞,它們分泌濃稠的黏液,使糞便潤滑,保護腸壁免受機械損傷和細菌的侵害。小腸長約5~7米,是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部位。人們每天吃的食物進入小腸后,在各種消化酶作用下,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分解,變成可吸收的營養物質而被小腸吸收,剩下的食物殘渣便進入大腸。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貯存糞便,每天大約有1500毫升的食糜從小腸進入大腸,絕大部分的水分和電解質都被大腸吸收,從糞便中排出的水分不足100毫升,其余的是殘渣。
人體的直腸長度在15厘米左右,有60%~70%的癌癥發生在10厘米以下。因此,只要及時做指診檢查,大多數都能被發現的。近年來,腸癌(包括結腸癌、盲腸癌、直腸癌、肛管癌)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而便血則是其主要癥狀。因此,如發現自己大便帯血,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及時去醫院確診,以防延誤病情。
據有關部門統計表明,因腸癌大便帶血,沒有及時確診延誤半年的達50%,延誤3個月的達70%,延誤1個月的達90%,只有不到10%的患者發現大便帶血會立即去醫院確診。要知道,腸癌分早期、中期和晚期,經過治療的5年生存率,早期可達90%~100%,中期為40%~60%,晚期只能在20%以下。所以,腸癌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非常重要。
目前腸癌的治療多采用綜合治療的方式,包括手術治療、放療和化療、靶向治療等。
1.手術是腸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按照治療目的,手術可分為根治性和姑息性兩種。
2.放療主要是針對直腸癌而言,能夠加強局部控制,減少復發。術前放療還有助于提高切除率和保肛率,術后繼續放療可減少復發。
3.化療在腸癌治療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術前化療可以使病灶縮小,增加手術切除率;其次,術后化療作為手術的輔助治療,可以殺滅殘存病灶,減少復發和轉移,從而達到根治腸癌的目的;最后,對于晚期腸癌患者,化療可以作為姑息性的治療手段,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延長存活時間。
4.分子靶向治療是一種新型,并已被證實有效的治療方法,根據腫瘤的不同的特異性位點,抗腫瘤藥物靶向性地與其發生作用從而殺死腫瘤細胞,而對正常組織影響較小。與傳統化療相比,靶向治療不良反應要輕。
腸癌,多數都有腹痛癥狀,沿結腸部位呈局限性、間歇性隱痛,這是腸癌的第一個信號,出現腹痛癥狀,可能是癌腫細胞侵入腸壁肌層或因癌腫招致細菌感染而引起。在疼痛出現前后可伴有大便習慣的改變,如腹瀉、大便干燥、次數增多、排泄不干凈。這些癥狀如未受到重視,癌細胞繼續發展而侵犯腸壁一圈,腸腔被癌腫占據,腸內容物受阻而引起腸腔狹窄,導致出現腸梗阻,使疼痛性質發展為陣發性絞痛。
由于癌腫破潰,使大便帶血,有的血均勻混合在大便內,有的為暗褐色或果醬色,如果癌腫在直腸與肛門附近,大便往往帶有鮮血。30歲以上者,有腹部不適、隱痛、腹脹、大便習慣改變、糞便帶血、下墜,繼而出現貧血、體重減輕、腹部腫塊,應及時去醫院檢查,早期確診,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