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燕
摘要:銀行的風險承擔影響因素一直是國內外諸多學者研究的重要領域,文章從宏觀角度出發,探究各類因素對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所在,主要包括宏觀經濟運行狀況、貨幣政策、利率市場等在內的宏觀經濟環境因素和政治體制、法律環境、民族文化等在內的人文政治環境因素。
關鍵詞:銀行風險承擔;影響因素;宏觀經濟;法律政治
一、銀行風險承擔基本概念
銀行風險承擔是指銀行作為信用中介從事風險管理業務的動機、管理決策和業務執行整個過程行為,不僅包含狹義上的銀行直接、主動的風險承擔行為,還包括了各種廣義上的會間接導致銀行風險增加的經營性行為。風險承擔和風險在概念上存在差異,風險一般指一種靜態的概念,而風險承擔則是銀行對風險選擇的一種動態描述,指的是銀行主動去選擇和承受資產組合風險的動作。國內外學者對于銀行風險承擔的研究,一方面側重分析由各種因素引起的銀行風險偏好的改變而承擔的風險。根據現有文獻梳理,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的影響因素:宏觀層面、行業層面和銀行層面,本文主要著重分析銀行外部宏觀層面的宏觀經濟和人文政治環境因素。
二、宏觀經濟環境因素
銀行的風險承擔會受到包括宏觀經濟政策、市場條件在內的外在因素以及自身經營狀況與治理結構等內在因素的影響,而經濟增長會通過不同渠道影響這些因素,進而影響銀行的風險承擔。武博華(2017)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總結提出宏觀經濟增長影響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三個渠道:風險偏好渠道、資產負債表渠道以及間接渠道,并通過實證研究得出宏觀經濟增長與銀行風險承擔之間的正向相關性的結論。現有文獻表明在更高的經濟增長環境下,一方面銀行對經濟形勢的預期及自身發展更為樂觀,風險容忍度上升,風險識別能力下降,導致相對較多不良貸款的產生;另一方面基于現金流的角度,對現有貸款的感知風險產生積極影響,降低了企業違約概率。
關于貨幣政策對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Borioand Zhu(2012)提出了貨幣政策傳導的風險承擔渠道,認為貨幣政策可以改變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的風險容忍度,最終改變銀行貸款決策,影響經濟增長。其作用機制包含參與主體的價值、收入和現金流機制、追逐收益機制、中央銀行溝通反應機制和杠桿機制。近年金鵬輝等(2014)的研究卻發現,中國貨幣政策的風險承擔渠道影響表現得并不十分突出。國外學者Adrian和Shin(2009)基于美國銀行業數據發現,寬松的貨幣政策會提高銀行的風險偏好,促使銀行擴大信貸規模。國內學者劉生福、李成(2014)以2000~2012年中國62家商業銀的動態非平衡面板數據,運用系統 GMM 模型進行分析,得到了貨幣政策調控對銀行風險承擔行為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且這種負向關系對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變量反映更加敏感的結論。而王晉斌、李博(2017)基于2005~2014年53家銀行的面板數據實證表明不同貨幣政策工具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行為的影響存在非對稱性。
率先探索利率市場化和銀行風險關系的認為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實際利率水平提高會通過兩種途徑增大銀行業的信貸風險:一是偏好風險的借款人成為銀行客戶產生的“逆向選擇效應”;二是原先厭惡風險的借款人為追求高風險和高收益所產生的“風險激勵效應”。國內學者研究利率市場化對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主要是基于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加快的現實背景。項后軍(2017)利用2005~2015年100家商業銀行面板數據進行研究表明利率市場化推進將通過促進銀行競爭、賦予銀行更多風險承擔機會方式對銀行風險承擔產生正向影響。而李成(2015)利用基于我國 49家商業銀行1997~2013年的面板數據實證檢驗了利率市場化與銀行風險承擔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在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的過程中,由于公有制占主體的產權屬性,商業銀行風險承擔非但沒有加劇反而呈現出下降趨勢。
三、人文政治環境因素
目前,世界各國銀行業普遍存在“政治干預”現象,不少學者認為銀行體系乃至金融體系是特定法律和監管制度之下的產物,而這些制度又是由政治或政治制度所決定。政治制度可能通過影響政府征收風險,逆向選擇問題,信用市場競爭和期望政府救助的道德風險問題等渠道進而對銀行承擔風險有一定的影響。一方面,健全的政治制度可以降低銀行的風險,降低政府征收銀行的風險,改善信息環境,減少銀行和借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另一方面,完善的政治制度可通過增加其他來源的融資來促進銀行信貸市場的競爭,增加銀行的風險,并且可能會由于政府在最惡劣的經濟環境下,因 “太大而不能倒”對銀行實施救助,產生道德風險問題。Badar Nadeem Ashraf(2017)利用1998~2007年間來自98個國家的國際銀行樣本實證表明健全的政治制度對銀行風險承擔的正向的刺激作用。而段軍山(2018)運用1999~2012年間的全球93個國家共4498家商業銀行作為樣本,采用前沿的雙重差分模型研究表明只有在發達國家中良好的制度環境有助于降低銀行風險承擔程度,而在發展中國家,監管、法律和政治環境與存款保險的交互效應為負,無法減輕存款保險的道德風險問題。
政治機構通過相應渠道對金融發展施加影響,法律機構就是其中的一個渠道。因此,有學者認為法律制度的強度和質量決定了某一特定國家的金融體系是否可以繁榮昌盛,銀行業的資本要求,活動限制和存款保險等銀行業法規和國家的合法來源,債權人的權利水平和債權人之間的信息共享等法律制度因素均是是銀行風險承擔的重要決定因素。Joel F. Houston(2010)通過對69個國家的2400多家銀行實證分析得出了債權人權力越大,越傾向于推動銀行承擔更大的風險,導致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上升。更多的信息共享可以提高銀行的盈利能力,降低銀行風險,減少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并促進經濟增長。
銀行業對世界各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一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受到各國政府部門嚴格監管,同時也制定了全球范圍內的銀行資本和風險監管標準,例如《巴塞爾協議》。然而,由于銀行的風險主要依賴于銀行的自主決策權,監管和法律因素作為一種正式的制度不能完全捕捉到影響管理決策的復雜動態,因此一個國家的監管機構和法律機構只能部分規范銀行風險。而文化作為一種非正式的社會制度,與銀行風險的相關性在普華永道2008年5月對有關全球金融危機的調查中得到了進一步支持,其中73%的調查參與者將金融危機的爆發歸咎于“文化和過度冒險”。銀行管理層對風險的看法和風險偏好因個人和社會而異,因而從小接受的民族文化價值觀的引導不同,使之對風險的判斷和理解也存在差異。民族文化對銀行風險承擔可分別通過管理者的風險偏好和客戶的需求及風險偏好這兩個途徑分別產生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具體的影響由于不同學者采用的實證模型在樣本、指標選取和計量方法上不盡相同,實證結果也尚未得出統一的定論。Stella Mourouzidou-Damtsa(2013)通過個人主義、忠誠度和社會等級觀念三個指標衡量文化特性,利用1995~2014年間19個歐洲國家的99家銀行樣本,實證研究發現這些文化價值是國內銀行風險承擔的重要和經濟決定因素。具體而言,銀行承擔風險與個人主義,社會等級觀念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與忠誠度之間存在負相關,同時金融危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民族文化對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Badar Nadeem Ashraf(2016)采用Hofstede的民族文化框架,通過不確定性規避、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和權力距離這四個維度來衡量民族文化,對來自75個國家的國際銀行樣本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在傾向于個人主義,不確定性規避弱,權力距離小的國家,銀行風險承擔顯著增加。而Kai Li(2013)通過分層線性模型分離企業層面和國家層面變量的影響,得出了個人主義與企業承擔風險具有正向關聯,不確定性規避和和諧具有負向關聯。
四、結論
綜上所述,不管是宏觀經濟還是人文政治環境因素通過各類渠道對銀行風險承擔確實存在影響,但由于研究樣本,時間,實證模型、理論方法等差異,研究結果的方向性尚未達成一致。近年來,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一些國家的銀行業恐慌情緒比其他國家的銀行業更為嚴重,因此監管部門要注意整個金融系統面的風險,政策的實施要充分考慮現階段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以及銀行的反應。商業銀行面對風險也該采取更為審慎的態度,注意影響其風險承擔水平的各方面因素,把握好風控。
參考文獻:
[1]Badar Nadeem Ashra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bank risk-taking behavior[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17(29).
[2]Badar Nadeem Ashraf, Changjun Zheng, Sidra Arshad.Effects of National Culture on Bank Risk-taking Behavior,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J].2016(37).
[3]Joel F. Houston, hen Lin,Ping Lin,Yue Ma. Creditor rights, information sharing,and bank risk tak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0.
[4]Kai Li,Dale Griffin a,Heng Yue,Longki Zhao. How does culture influence corporate risk-taking?[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3(23).
[5]段軍山,楊帆,高洪民.存款保險、制度環境與商業銀行風險承擔——基于全球樣本的經驗證據[J].南開經濟研究,2018(03).
[6]金鵬輝,張翔,高峰.銀行過度風險承擔及貨幣政策與逆周期資本調節的配合[J].經濟研究,2014(06).
[7]劉生福,李成.貨幣政策調控、銀行風險承擔與宏觀審慎管理——基于動態面板系統GMM模型的實證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14(05).
[8]武博華,張成虎,李崇.經濟增長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J].金融論壇,2017(07).
[9]王晉斌,李博.中國貨幣政策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行為的影響研究[J].世界經濟,2017(01).
[10]項后軍,閆玉.理財產品發展、利率市場化與銀行風險承擔問題研究[J].金融研究,2017(10).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