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芳



摘? ?要: 本文從通識教育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管理三個維度,對哈佛大學和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實踐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兩所高校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經驗,為國內其他高校探索通識教育課程改革道路提供可借鑒經驗。
關鍵詞: 通識教育課程? ?比較? ?經驗
哈佛大學和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在本科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通識教育課程是哈佛大學課程的基石[1],哈佛的通識課改革的成功經驗是美國高校課程改革的風向標,同時是歷年來國內外各高校謀求學校進步與發展的效仿對象。近年來,國內各高校開始致力于通識教育改革,走出一條“通專融合”的發展道路,培養既有多學科知識廣度,又有專業知識深度的“T字形”人才。2015年,北大、清華、復旦和中山大學成立大學通識教育聯盟,旨在為我國高校開展通識教育面臨的問題和困惑尋找出路。2016年3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提高大學創新人才培養能力需要實施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培養制度。北大與哈佛分別是中美的知名學府,兩所高校在探尋通識教育課程改革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逐漸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本文選取這兩所大學為研究對象,進行個案比較研究,分析兩所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管理三個方面的異同點,旨在為國內其他高校提供經驗。
一、通識教育與通識教育課程
1929年,美國博德學院帕卡德教授在《北美評論》中談道:“我們學院預計給青年學生一種general education,一種古典的、文學的和科學的,一種盡可能綜合的教育。它是學生進行任何專業學習的準備,為學生提供所有知識分支的教學。將使學生在致力于學習一種特殊的專門知識之前,對知識的總體狀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2](99-104)這是通識教育最初被賦予的含義,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而不僅僅是某一狹窄專業領域的專精型人才[3](64-68)。本文認為,通識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注重人文素質教育,能夠為專業課程的學習做準備,為深入某一專業領域的學習奠定廣闊的知識面,從而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在知識面上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課程”用英文表示有“Curriculum”“Course”,表示跑馬道、進程之意,即過程與結果的統一。通識教育課程是根據通識教育的目的而設計的課程學習任務及進程的總稱,在高等學校的課程結構中,泛指專業必修課程以外的所有課程,一般又分為通識必修課和通識選修課。哈佛和北大的課程結構雖有不同,但在實踐中都包括學生共同必修的通識課和自由選修的通識課,此外通識課程一般要求學生在入學的前兩年完成。
二、哈佛和北大通識教育課程改革概況
(一)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概況
1869年,在查理斯·W.艾略特的領導和推動下,哈佛大學推行全面選修制,奠定了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基礎。1945年,哈佛委員會發表《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報告,反映了哈佛實施通識教育計劃的指導思想和總體構想,拉開了哈佛大學全面實施通識教育的序幕[4]。1978年,羅素夫斯基發表“核心課程報告”,主張制定一種共同的基礎課程,課程領域包括文學與藝術、歷史研究、社會分析及推理、科學、外國文化這五大模塊。2002年,哈佛又啟動通識教育課程改革,最終形成美學的與闡釋的理解、文化與信仰、經驗的推理、倫理的推理、生命系統科學、物質世界科學、世界各國和世界中的美國八大領域。歷經幾十年的改革探索,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逐步穩定并為世界各國高校所效仿。
(二)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概況
2001年,北京大學成立了元培計劃管理委員會,并設立了元培計劃實驗班。2007年,元培學院成立,開始進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5](68-70)。2015年,元培學院建設通識教育核心課程。2016年,《北京大學本科教育綜合改革指導意見》出臺,明確了建立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本科教育體系的路徑[7]。同年,出臺《關于通識教育體系建設指導意見》,建成并運行60余門核心課程,通識教育體系初步建立。2018年9月,元培學院與全校各院系合作,建設更豐富的新生討論班和更多樣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作為國內具有百年歷史的一流大學,北京大學敢為人先,積極推行通識教育課程改革。
三、哈佛大學和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比較與分析
(一)課程目標
雖然通識教育理念源遠流長,但是通識教育的概念隨著時代發展,在不同國家、不同高校的實踐中各具特色,筆者查閱了兩所高校官網對本校通識教育的有關介紹,將哈佛和北大的通識教育理念和課程目標進行了對比,如表1:
由此可見,哈佛大學和北京大學的通識理念和課程目標在表述上存在差異,但是都強調大學的使命首先是培養人,培養會生活和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旨在讓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思想、道德、知識、能力等各個方面獲得全面發展,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能綜合應用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課程設置比較
課程設置是培養人才的規劃,體現了培養目標所要求的教學科目及目的、任務、內容、范圍、進度和活動方式的總體規劃。從北大教務處網站及相關課程建設文件、哈佛大學官網中學生手冊欄目中查找、整理和比較出兩所高校的通識課程設置情況:
兩校都致力于完善具有模塊化特征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分布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多個方面,幾乎涵蓋了人類世界的所有知識,體現出學科的交叉性,重視學生跨學科學習的能力培養;此外,兩校均規定學生必須完成規定的學分才能畢業,但具體比重有所差異。從表格中可明顯發現,在學生可自由選修的通識課程范圍內,北大通識課學分占畢業課程的比重遠低于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的學分畢業要求,與我國的課程結構有很大關系,比如北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全校的公共基礎課,本身占有很高學分,公共基礎課和通識必修課的邊界比較模糊,同時受到專業教育在國內高校占據主導地位的傳統影響。
(三)課程管理比較
學校層面的課程管理離不開學校內部有關組織機構的設立及職責的明確,本文論及的課程管理是指學校相關部門對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計劃、課程具體要求做出的規定,監督和評估通識教育課程的質量。查閱學校官網,歸納出了通識教育課程管理有關機構與職責:
兩校都有一個主要的通識教育學院,引領本校通識教育課程改革。哈佛大學注重頂層設計,在學校層面設立通識教育委員會以統籌全校的通識課程建設工作,有利于將理論建設真正落實到實踐中。國內高校以北大為例,基本都設立教務部,負責全校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相關事項。但是,國內大多數高校的教務部(處)負責教學運行與管理、學生學業成績與考試等常規性工作,北大也不例外,導致領導層面不能將重心落在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上,間接削弱了通識教育的地位,因而,建議國內高校逐步建立主管通識教育課程的部門,明確學校各種組織機構的權責,進而有效分工,推動通識教育課程建設。
四、結語
通過對哈佛和北大通識教育課程三個方面的比較分析,發現相同之處體現在兩所學校的課程培養目標都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側重于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的能力;通識課程都講究模塊化、跨學科化,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對跨學科人才的需要。不同之處主要是兩所學校課程結構各異,導致對畢業生的通識課程學分要求出入較大,與兩國教育在不同政治、經濟背景下的發展有關,體現出教育理念、社會文化的多樣性。
兩所知名高校在探尋通識教育課程改革之路時都結合了國情、校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通識課程體系。北大及國內其他高校在通識教育課程建設中,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目的、有計劃地系統開展通識教育課程改革實踐。在通識教育理念和課程目標方面,充分體現人的價值,致力于培養在思想、知識、能力、品格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課程設置方面,要兼顧通識教育課程的數量和質量要求,給予學生充分選擇權,讓學生在跨學科的學習中拓寬知識的廣度,增進對人類世界的了解。在課程管理方面,注重頂層設計,建議在學校層面設立專門管理全校通識教育課程的組織機構,與教務處的工作分開,有利于提高通識教育的地位,引起學校各領導層、教職工和學生的重視。
參考文獻:
[1]Harvard University.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EB/OL]. https://handbook.fas.harvard.edu/book /general-education-requirement.
[2]李曼麗,汪永銓.關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01).
[3]陳向明.對通識教育有關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03).
[4]哈佛委員會,著.李曼麗,譯.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宋鑫,蘇彥捷.北大元培學院通識與專業教育結合的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6(11).
[6]北京大學教務部.本科教學概覽[EB/OL].[2018-04-20].http://www.dean.pku.edu.cn/web/about.php.
[7]北京大學元培學院:歷史沿革[EB/OL].https://yuanpei.pku.edu.cn/xygk/lsyg/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