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歡



摘 要:水平攀巖即參照傳統攀巖的一些運動技巧,在水平面上借助一些支撐物、標志點等進行攀爬的運動,要求做到手腳眼的協調配合、精準落位。水平攀巖可作為攀巖進校園的一種變式,借此向學生介紹攀巖知識與相關練習。
關鍵詞:水平攀巖;設計;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8? ?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0)12-00-02
一、水平攀巖進校園優勢
相比傳統攀巖,水平攀巖不僅保留了發展柔韌、力量、平衡等身體素質及集中注意力、培養自信等心理素質的價值,而且水平攀巖擁有更加充足的場地,降低了技術難度,更加符合小學生的特點,使得其便于普及推廣。
與傳統爬行的最大區別:水平攀巖需要手腳眼的協調配合,每前行一步均需要手腳精準地落在標志點上,對身體控制能力及注意力、空間感知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水平攀巖形式多樣、富于想象的場地布置及爬行動作更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利于提高鍛煉效果。
一小塊場地與幾個標志物就可以解鎖水平攀巖,所以水平攀巖具有較強的普及推廣性、趣味性和良好的健身健心價值等特點。
二、水平攀巖設計
(一)水平攀巖場地選擇
水平攀巖對場地的要求不高,學校操場、籃球場等運動場地及學校教學樓走廊、教學樓前空地等其他校園小場地均可。要求場地干凈整潔,沒有小石子、小顆粒等障礙物。對缺乏運動場地的學校來說,開展水平攀巖也不是難事,只需將校園小場地清理干凈(或鋪上一層干凈的塑料薄膜),運動時可允許學生佩戴手套,運動后做好個人衛生即可。
(二)水平攀巖場地布置
水平攀巖由于是在水平面上進行的攀爬動作,所以在布置場地時通過合理地擺放(畫)一些標志物(線)即可進行練習,具體場地設計如下。
1.表格型場地
表格型場地其實在學校都存在,如學校走廊的地板(圖1)。也可通過手工劃線來靈活布置表格型場地,(圖2),在10米×12米的場地內,由多個邊長為30厘米~50厘米的矩形組成。水平攀巖時按照圖示箭頭方向進行,通過手腳放在各條線段的交點上逐漸向前攀爬。參與者需要集中注意力來觀察交點的位置,并根據自身身高、柔韌性、協調性等特點選擇路線,練習時參與者的手腳至少有三點放在交點上。
2.線條型場地
線條型場地在學校也有,如在學校跑道分道線的基礎上畫線布置而成,也可直接通過手工畫線而成(圖3、圖4)。
平行線型場地(圖3),在10米×12米的場地內,由多個間距30厘米~50厘米的平行線構成。攀爬時要求手腳放在平行線上,通過手腳的移動完成攀爬練習。在實際操作時可以將平行線改為曲線折線,或者也可規定平行線間間距不統一以提高不確定性,增加趣味性。對于柔韌性好的學生可以隔線攀爬,以提高練習效果。
“Z”字型場地(圖4),在10米×12米的場地內,由多個間距40厘米~80厘米的水平平行線與斜線組成。練習者按照箭頭方向進行攀爬,攀爬時要求手腳放在線上,該場地可以充分利用斜線來調整練習者位置。
3.標志點型場地
該類型場地利用圖案或標志點等來布置水平攀巖場地,這種場地具有靈活多樣、便于布置等特點,更具有吸引力和挑戰性。
圖案型場地(圖5)由多個固定圖案組成,在攀爬時按照圖案所示方向進行,攀爬者需要集中注意力,規劃好路線,手腳放在對應圖案上。實際練習時,該場地的圖案與尺寸可根據條件和喜好進行選擇布置。
標志點型場地(圖6)是利用標志盤、標志點等來布置場地,根據參與者的身高、柔韌性、力量、人數等情況來調整標志點的位置。在
8米×10米的場地內,由多個可移動的標志盤組成,學生通過自己擺放標志盤來完成水平攀巖。該場地通過減少使用的標志盤或增大標志盤間距來增大挑戰的難度。
三、水平攀巖實踐應用
(一)水平攀巖的定位
設計水平攀巖的初衷是豐富校園文化生活,讓學生在體驗、參與中發展身體素質。為了更好地在教學實踐中應用水平攀巖,發揮其最大價值,有必要明晰其在學校體育活動中的定位。水平攀巖因其借鑒攀巖的一些元素,可作為攀巖進校園的一種形式,借此向更多的學生介紹攀巖文化;又因水平攀巖是在水平面上進行的攀爬動作,所以水平攀巖又可作為爬行教材的一種拓展及情境化的處理方式。定位不同,進行水平攀巖時的教學設計也有所側重。
(二)不同年齡段學生對水平攀巖的參與
根據教學實踐談談小學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參與情況,不同年齡段學生對水平攀巖場地的設計與布置、動作要求也有區別。在設計水平攀巖的內容時需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和體能發展的敏感期。
小學低年級學生處于發展平衡能力和模仿能力的敏感期,該時期的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維持較短,肌肉力量發展滯后,協調性較差。在實際教學時教師應多關注學生,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以模仿體驗為主,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練興趣。所以,在設計內容時應降低動作難度,以手腳并用的跪膝爬行動作為主,場地布置以多彩形象的圖案型場地為宜。該時期應注重教師與學生一塊參與,通過學生模仿教師來進行水平攀巖的練習。另外,還應注意動作不宜過快,時間不宜過長,爬行路線簡單直觀。
小學中年級的學生處于發展模仿能力、協調性、靈敏性等體能敏感期,運動系統較小學低年級有所提高。該時期的學生身體發育處于一個穩定發展期,好動、易興奮、愛表現。在該時期設計爬行內容時需要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基礎,練習時以手腳并用、膝關節不著地的高姿爬行動作為主,以增加對身體協調性的練習。此外,爬行場地路線不宜復雜,建議在該時期多采用清晰有序的線條型場地或表格型場地,練習初期以模仿教師為主,練習一段時間,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參與練習及規劃不同的爬行路線。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處于發展力量、協調性、靈敏性等體能敏感期。這時的學生有一定的力量、耐力、協調性等體能基礎,且神經系統進一步發育,注意力持續時間加強。針對該時期的學生應適當增加難度,以手腳并用、膝關節不著地的低姿爬行動作為主。另外,建議用可移動的標志盤等來布置個性化的場地,爬行路線由單線向多線發展,可以設置一些打卡點來完成爬行任務,練習時間適當延長。該時期的場地布置及路線規劃應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教師的引導作用。強調學生在進行水平攀巖的過程中要做到注意力集中,手腳每次都要精準到位,這樣鍛煉效果才能達到最佳。
建議在進行水平攀巖教學時做好爬行內容銜接,明晰爬行的動作有哪些,哪些部位可以用來支撐,如手、腳、膝等。進行水平攀巖教學可遵循幾項原則:爬行路線由單線到多線、場地布置由規則到無序、爬行動作由單一到多元。
進行水平攀巖需要注意的一些
問題:(1)場地器材的清理問題,場地確保安全整潔無傷害性隱患,有條件的學校可安排在墊子上進行;(2)運動前充分做好頭頸、肩臂、手腕、膝踝關節等部位的熱身活動,運動后做好整理放松及個人衛生工作。(3)水平攀巖作為校園體育文化的一種補充,也是發展學生體能的一種補充。體能的發展一定要遵循學生的生理發展規律,控制好練習次數與負荷,切忌拔苗助長。另外,在實踐中發現部分學生在攀爬時出現手拖著地面向前伸,這樣容易將手磨破,所以教師一定要做好引導提醒工作。
(三)水平攀巖比賽形式
當學生對水平攀巖有一定練習經歷,動作技術趨于成熟時,可以借助一些比賽進一步鞏固練習效果,比賽場地及路線的布置可以參照以上三種場地形式,也可根據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布置場地。下面介紹幾種比賽
形式:
1.個人挑戰賽。以個人為單位參加比賽,可進行計時賽、淘汰賽。
計時賽:根據學生完成水平攀巖挑戰的時間進行排名,時間越短,名次越靠前。淘汰賽:如2~4人一組進行角逐,根據情況取前一名或兩名晉級,逐漸角逐出冠亞軍。
2.團體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可進行積分賽、接力賽。
積分賽:比賽每次每組派出一名隊員,在按照比賽要求的前提下以完成比賽的先后順序進行賦分,最后統計各組最終得分,多者獲勝。接力賽:將學生均等分組,各組排頭學生聽到開始信號后迅速按照要求向前攀爬,到達終點后,迅速折回,下一位同伴出發,依次類推。最后,先完成的組別獲勝。
3.雙人配合賽。比賽時兩人一組,協調配合,此比賽要求較高。比賽分為計時賽和淘汰賽,要求參照個人挑戰賽。
雙人配合賽形式一:兩人并排攀爬,要求在攀爬的過程中,兩人的手或腳必須有一個點在同一個位置,兩人均按照要求完成攀爬任務方為完成比賽。雙人配合賽形式二:兩人一組協調配合,一人負責指引路線,另一同伴負責攀爬,以最快的速度按要求完成攀爬比賽。
四、小結
水平攀巖是攀巖進校園的一種變式,借助水平攀巖在健身健心的同時讓更多的學生對攀巖有所了解。在教學實際中水平攀巖場地的布置與內容的安排應根據學校條件及學生情況因地制宜的進行。另外,在此建議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進行斜面攀巖的開發與實踐,如利用學校的斜坡、臺階或者采用人工木制斜坡等,以增加挑戰,更加接近實際攀巖的魅力。本文是對極限項目進校園的一種嘗試,也是豐富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的一種方式,初衷與目的是吸引學生參與進來,鍛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