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璐 袁克麗
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
1.選題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為了深入貫徹和落實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當中的精神,我國教育部強調在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類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淘汰掉“水課”、打造“金課”,合理增強學業的挑戰性、增加課程的難度、加深課程的深度,切實提高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寶德學院啟動以改革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為突破口的“金課工程”,打造高質量的課堂教學。為了響應國家和學院的號召,在本學院教學過程中開展專業文獻閱讀的方式與方法的探索。專業文獻閱讀能力的培養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以適應不同社會領域對不同層次人才的多樣化需求,是現階段我國大學人才培養目標之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專業文獻閱讀發揮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專業文獻閱讀不僅能夠擴大學生的專業知識面,拓展學習視野,更加有助于鍛煉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性和積極性,使其更好地運用專業理論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今后的就業或繼續深造打下理論基礎。
已有的文獻閱讀現狀調查研究顯示(李毅博,2017;姚慧婷,2016):其一,大學生閱讀專業文獻時間普遍較少。大學校園娛樂活動多,外界的誘惑多,所以大多數同學根本靜不下心閱讀專業文獻,偶爾讀讀的情況比較常見,堅持每天閱讀,能做到定時、定量閱讀的同學很少。其二,平均每月的閱讀量調查顯示,42%的學生每個月僅僅借閱 1~2 本專業圖書,11%的學生每月借閱 3~4 本,5%的學生每月借閱量超過 5 本,還有42%的學生一本專業圖書都不會看。從中可見,大學生借閱量上暴露的問題非常嚴重。在業余時間很充裕的大學里出現這種狀況,說明學生對業余時間的規劃很不合理的,對專業文獻閱讀不夠重視。其三,對專業文獻閱讀不夠重視,選擇其他提升專業技能方式。在大部分人的意識里,閱讀專業文獻對提升自己專業技能是沒有幫助的,是不重要的。這也是專業文獻“受冷落”的根本原因。在大學生看來,學習專業課程和參加資格認證考試是提升專業技能的最有效方式。然而,這些文獻閱讀現狀在寶德學院是否存在值得進一步探索。因此,本課題圍繞寶德學院會計學系2016級學生文獻閱讀現狀展開調查,發現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努力。
2.題目中涉及的每個概念和內涵。
本課題核心關鍵詞是文獻閱讀。文獻閱讀法是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于現代網絡技術手段,在大量閱讀專業學術文獻、把握學科發展動態的基礎上,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與教學內容更新的需要,遴選部分專業文獻,及時引入課堂,組織學生閱讀、思考、分析與討論,以彌補教材內容滯后、教學方法陳舊的缺陷,從而達到站在學科前沿、介紹學科新成果、講透學科知識的目的,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重點培養學生的文獻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與科技創新的能力,它是知識爆炸與大數據時代,體現“教師引導、學生主體”的一種集“文獻導讀、分組討論、撰寫心得與成果展示”于一體的課程教學法。
1.目標的界定
本課題研究目標:通過教學環節中引入文獻閱讀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加強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管理,提升了大學生課堂融入度和拓展了大學生的知識面,做到了多樣化的學習。
2.研究意義,包括理論和實際意義
理論意義:文獻閱讀法是專業科學研究的基石。隨著全球化的激烈競爭,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本科生學術能力培養日益重要(任和,2018)。大學生要擺脫被動的考試讀書模式應主動在國際化的視野下讀書學習,尋找最前沿的一流的知識并主動通過良性的課外閱讀提高自己的動腦、動手能力。通過文獻導讀,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收集感興趣的資料,養成勤動手、勤動腦的習慣。同時,從多角度理解課堂教學內容,拓展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以及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
實際意義:首先,大學生就業的壓力和企事業單位對于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迫使當代大學生需要更進一步的加強自身的綜合素質與能力。課外文獻閱讀無疑成為提高大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手段。其次,論文寫作水平的提高來源于文獻閱讀。文獻綜述是論文寫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寫綜述需要學生掌握綜合性及交叉性思維能力,目前極少有專門教授大學生寫文獻綜述的課程。本課題的探索既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又可以幫助學生提前知曉文獻的檢索方式、論文的框架結構以及寫作思路,為畢業論文的寫作打好基礎。
已有文獻閱讀的研究主要從文獻閱讀模式、文獻閱讀內容、文獻閱讀的意義等方面展開。
在文獻閱讀模式方面,章超(2014)提出首先要完善在這方面的管理制度;同時明確考核要求,在學生剛入學時,便向學生講解“文獻閱讀”的相關考核要求,包括文獻閱讀的形式、內容、綜述報告字數、評分標準等;建立師生關系,要求學生入學一個月內和導師建立關系,傳達學校對“文獻閱讀”的相關要求等。
在文獻閱讀內容方面,黃利民、劉成武(2018)認為教師根據課程教學的需要,遴選部分經典文獻與學術專著(部分內容)進入課堂。文獻推薦要求教師對學科內容的引入要“新”,突出學科理論研究的前沿性與社會實踐的現實性。
在文獻閱讀的意義方面,康偉(2014)認為文獻是歷史及文化的載體,歷經時間考驗的經典文獻書籍更是人類文明精華的所在。在當今終身教育的時代,知識更新速度飛快,一紙文憑已遠遠不能代表一個精英知識分子的全部,再也沒有一勞永逸,只有暫逸永勞,因此文獻閱讀在當今社會地位不容忽視。姚慧婷(2016)也認為大學生專業文獻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以適應不同社會領域對不同層次人才的多樣化需求。
綜上所述,文獻閱讀在國內各類高職院校已經開展,對文獻閱讀的考核方式、閱讀內容也提出有效的建議。然而,作為會計專業的學生,應該閱讀哪些方面的文獻以及哪個類別的文獻需要進一步探討。同時,作為應用型本科大學,畢業論文質量近來一直受到教育部的密切關注,文獻閱讀法是提高大學生寫作和閱讀能力的重要渠道。本課題以此為契機,基于對會計學專業350名學生問卷調查,深入探討在應用型本科大學開展文獻閱讀的方式與方法。
一方面,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和借賞,寫作是閱讀的升華和再創造。依據事實表明,通過閱讀大量地經典文獻及書籍,不單單可以拓展大學生的視野,還可以拓寬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和鍛煉大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有助于點燃大學生的寫作欲望,進一步提高大學生自身的鑒賞能力和閱讀能力。
一個好的閱讀能力和習慣可以幫助大學生在閱讀當中培養獨特的思維能力,從而讓大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游刃有余,而一份優秀的作品無疑能夠將你的閱讀能力體現的淋漓盡致。兩者無論離開了哪一方而獨立存在,都會失去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以,文獻閱讀對于提高論文的寫作能力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另一方面,閱讀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思考過程,因而對于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當我們在閱讀時,我們需要對作品的主旨和內容進行理解和探尋,即對作品所傳達出的所有信息進行一個簡單的剖析,那么這便需要我們充分地調動思維的意識理念對文章解讀,這一過程實則是一個主體經客體(作品)傳達至另一個主體的過程,但如果不能很好地去利用我們的思維能力,則不能理解作品所傳達出來的信息。這一理解的過程就是通過眼睛對文字的注視,然后下意識的將信息輸入大腦,再經過大腦對文字這一符號進行解碼,最后被閱讀者所領會。所以說閱讀時時刻刻都離不開思維判斷和解讀,有關科學研究也證明了思維在閱讀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美國人M.A.汀克爾在他的研究成果中說:“在極大多數情況下,閱讀時用于眼睛移動的時間僅有 5%,其余的時間都用于思維。”不可否認的是,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更多地是思考,是理解,是想象,這一切無不充斥著思維的存在,如果非要說在閱讀中僅僅是對文字的掃描和注視而不加以絲毫的推斷和斟酌,那這只能屬于是機器對文字的掃描了。因為思維本身便是作為一種載體,伴隨著人類語言的出現和發展而來的,文字的出現,更需要人類進行識記、想象和推理等,倘若沒有了這一系列思維活動,那么我們前一秒所說的話也許都已忘卻。文字更多的只是起到一個承載的功用,只有通過閱讀才能體現出文字的價值。因此,文獻閱讀的方法涉及學生邏輯思維的每一個層面,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可以得到進一步地提升。
通過查閱已有高校文獻閱讀的現狀及其實施辦法,結合寶德學院歷屆畢業生畢業論文寫作情況以及教師上課教學班學生特征,反復修改問卷內容,最終從文獻閱讀動機、閱讀方式、閱讀內容、閱讀難題等四個方面展開調查。2019年3月-6月期間,針對本學期7個教學班加上學期2個教學班共350名同學進行問卷調查,收到有效問卷289份(后附問卷樣本)
首先,問卷調查對象分布情況圖1顯示:會計學專業(注冊會計師方向)人數占總樣本45.67%。

圖1:調查對象分布
入學三年來,大三期間閱讀量最多,與學院圖書館借閱情況相反,原因可能是大三學生開設的課程較多,學習任務重,導致學生在大三期間主要停留在教材的學習,課外閱讀較少。有58.48%的學生每周閱讀量在1-2篇。


從閱讀動機來看,67.82%的學生喜歡課堂中增加文獻閱讀環節,然而閱讀的動機44.64%是為撰寫論文的需要,只有10.03%的學生出于興趣愛好去閱讀。

另外,只有1.73%的學生認為閱讀文獻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及應用方面沒有起到較大的作用。

從閱讀內容來看,學生文獻閱讀內容偏向管理會計方面占比33.22%。在閱讀文獻時,58.13%的學生會對某些觀點提出質疑并與同學或老師交流自己的觀點。閱讀結束時,80.97%的學生會有自己的思考。

從閱讀存在的問題來看,72.32%的學生認為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難以理解文獻內容是文獻閱讀的最大障礙。在查閱文獻過程中有44.98%的學生不知道如何搜尋自己想要的信息。


從文獻閱讀的動機來看,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潛意識認為在校期間只需學好相關專業知識,并且可以掌握較高的專業學科水平,日后可以在日益競爭激烈的社會當代大潮中站穩腳跟即可。因此,專業文獻閱讀傾向于大部分與所學專業學科相關的文獻期刊,這樣就體現了很強的專業性和側重點。在我國絕大多數大學同學認為,在校期間多閱讀生活類和科學知識性期刊、科學普及讀物,是加速増長學識和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之一,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他們的想象能力,對于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方式和學習內容的豐富性乃至思想觀念的轉化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意義。在校大學生們也更熱衷于教師作為指導者和信息提供者在教學過程中加大文獻閱讀量,因為文獻閱讀對于課本教學內容的理解以及應用會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從文獻閱讀方式來看,在現代社會中隨著數字媒體和自媒體的廣泛運用,大學生的閱讀方式和閱讀量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最近幾年,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關注線上文獻的取得和使用。大學生在使用了新數字媒體之后,瀏覽性、選擇性、跳躍性的閱讀所花費的時間增加,而在傳統紙質書籍上的深度閱讀時間和數量有所減少。與此同時,因為網絡上各種信息的多樣化且富有趣味性,超文本鏈接更加方便快捷,這樣就容易造成當代大學生的閱讀注意力不集中和閱讀能力的下降,但傳統閱讀方式仍存在著進化的空間,傳統閱讀方式更加多元化和豐富化。在當今社會以文字傳播為主要途徑的媒體中,期刊、報紙、圖書占據了前三位,期刊由于種類繁多、針對性較強、閱讀上相對輕松、并且可以讓讀者有較強的情感融入,這樣期刊就成為大學生的首選。傳統的紙質文本閱讀相對來說更加舒適,更利于精讀和深讀且可以做相關標注注釋,便于攜帶和保存,這樣能有效地降低閱讀的疲勞感,所以紙質文本閱讀仍然是當代大學生閱讀的主要選擇。
從文獻閱讀內容來看,通過相關調查中可以發現,當代大學生把大量的課余時間投入到了自己的專業學科學習當中,對于專業學科書籍的關注度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相關專業知識、拓深專業知識面,這樣能夠開拓新思路,鞏固所學的專業學科知識,對于課堂學習起到了較好的輔助和推動作用。與此同時,文獻閱讀法也可以促使學生勤于思考、勤動腦筋習慣的養成。
從文獻閱讀存在的困難來看,一是不會檢索自己感興趣的文章,二是自身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以至于難以理解文獻內容,放棄文獻閱讀。三是沒有時間去閱讀。
當前在當代大學生的閱讀當中,閱讀的傾向、閱讀的方式、閱讀的內容和閱讀的能力是四個重要標志,伴隨著大學生閱讀的多元化以及存在的重點問題,其中,閱讀的傾向性是重要方向和前提條件。另外閱讀的方式必須是強化手段,再次閱讀的內容是重要的保障,最后閱讀能力的提高是我們最終的目標。學生有強烈的愿望參與到文獻閱讀過程中,但不知道從何下手,困惑較多。雖然閱讀動機主要集中在論文的撰寫方面,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對于大學生來說,畢業是頭等大事。作為大學最后一門必修課,論文難倒了大多數學生,也是指導老師筋疲力盡。為了杜絕學生撰寫論文無處下筆的現象,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增加文獻閱讀環節。
文獻閱讀為文獻綜述的撰寫以及培養本科生科研學術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是本科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文獻閱讀的發展。一方面,文獻的選取非常重要。首先,文獻的內容要與教學課程相關,比如內部審計課程要選取內部審計主題的文獻,高級財務會計課程要選取企業并購、股權激勵相關主題的文獻;其次,文獻來源具有權威性,會計學專業核心期刊:國內有會計研究、管理世界、南開管理評論、審計研究;國外有JFE,JAE,TAR,CAR。另一方面,加強文獻閱讀的過程監控。課前搜集、課上討論和課下感想三步走。課前教師要做充分準備,不僅熟悉教材內容,還要掌握相應的學術前沿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文獻檢索。文獻是對當前社會熱點以及國家政策方針的反映。課上將教材中的難點與文獻內容相結合,通過文獻閱讀深刻理解教材當中的難點,使課堂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連。課下要求學生自己作總結,談感想。通過文獻閱讀引導學生持續、有效地獲取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