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靈琳 陳國旺
(重慶市北碚區中山路小學 重慶 400700)
盧作孚精神:盧作孚是我國著名的愛國實業家、教育家,北碚建設和發展的奠基人、開拓者。盧作孚精神一方面指他以“愛國情懷”貫穿其生命的民族精神,具體表現為他無私奉獻、自強不息、敢于創新、大膽實踐、誠信謙和等品質;另一方面指盧作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盧作孚精神是北碚重要的本土文化資源,蘊含的巨大教育價值,對傳承和發揚民族精神,以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1][2]。
大美·盧作孚課程:“大美”來自《莊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北碚名人“盧作孚”,是集“愛國、科學、誠信、實干、奉獻、藝術”精神的大美之人。“大美課程”,即是將盧作孚精神的教育價值有效地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資源整合,把美、審美滲透到教育資源的全過程,使學校的課程改革著力于地區、地方,凸顯出其校本價值。創建校內外結合的形象、生動、新穎、自由、創造、愉悅的大課堂、大教學、大平臺,育三雅(雅儀、雅言、雅行)學生之美,育三尚(尚仁、尚智、尚勇)教師之美[3][4]。
學校文化建設只有融入學校課程,才是生根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學校課程只有體現學校的文化特質,承載學校文化使命,才是真正的帶有校本性質的課程。只有通過課程并融入課程的學校文化,才能濡化學校的文化符號。因此,本課題研究的課程建設與學校中西人文教育特色文化一脈相承。

“大美·盧作孚”校本課程體系
1.盧作孚精神與國家課程資源整合
將盧作孚精神與語文、道德與法治、音樂、美術、體育等國家課程資源整合,開發“大美·盧作孚”特色課程資源,如將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中的參觀、調查、探究等內容與盧作孚精神教育資源整合,開展“走進盧作孚爺爺”系列活動;再如,將美術學科與盧作孚精神整合,手繪“北碚記憶”;將道德與法治學科與盧作孚精神整合,了解家鄉名人……挖掘國家課程中的教學資源與盧作孚精神教育資源有機整合,既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又引導學生做具有盧作孚精神的人,真正實現“以美育人”[5]。

2.盧作孚精神與地方課程資源整合
學校的地方課程包括公共安全、環境教育、重慶社會、心理健康、法制教育等。首先,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相關學科整合,如公共安全、法制教育與道德與法治整合,挖掘教材中與盧作孚精神相關的教學資源,通過互動交流、實地考察、問題探究等方式,幫助學生樹立安全與法治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勇于探究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其次,以“走進盧作孚”為主題,實現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間跨學科的整合。如“走進盧作孚——走過梧桐樹下的路”這一主題,將地方課程環境教育,與國家課程語文、美術、音樂等跨學科整合,學生實地考察參觀北碚街道盧作孚爺爺當年栽種的梧桐樹,寫一寫、畫一畫梧桐樹,并學唱歌曲《梧桐樹下的路》。通過這樣的形式,形成跨學科綜合性實踐活動課程形態,學生潛能和才藝得到彰顯,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成果豐富,綜合能力明顯提升。

3.盧作孚精神與校本課程資源整合
學校開展“作孚社團”,將盧作孚精神與學校國學、雙語校本課程資源整合。首先,建立“盧作孚班”,以點帶面,面向三至五年級,每個年級10名同學,共30名同學。每周五拓展性課程教學時間,對“盧作孚班”的學生進行專人專門授課。
其次,學校成立32個社團,如作孚中西禮儀文化社團、作孚國學經典美文誦讀表演社團、作孚故事社團、作孚主持人社團、作孚小記者社團、作孚藝韻社團(音樂、美術、舞蹈)等。每周五下午各“作孚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館日活動、研學旅行、微型隊會等,學生置身活動現場,通過看、做、感和悟等多重體驗了解盧作孚,讓傳統文化煥發生機,讓教育直抵心靈,達到最佳育人效果。

分低段、中段、高段構建“大美·盧作孚”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在頂層設計上,堅持以“大美”為引領,以培養具有盧作孚精神和智慧的人為核心,挖掘與整理學校、區域“作孚精神”資源,按照分類形態、主題形態、跨界形態構建“大美·盧作孚”綜合實踐活動體系,并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特點,分低、中、高段設計綜合實踐活動內容。

北碚區中山路小學“大美·盧作孚”綜合實踐活動“三形態”體系
中山路小學與北碚區博物館建立長期館校聯動機制,通過引導學生看展覽、講故事、誦家書、唱歌曲、編民謠、寫寄語、演情景劇、當講解員、做志愿者、參與北碚歷史文化宣傳、學名人事跡等,創建大課堂,把美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學校在博物館、西南大學美育中心、北碚區進修學院專家指導下,創作了心理劇《我想當個好組長》,打造了精品節目——情景劇《梧桐樹下的路》《盛開的自然之花》。其中《我想當個好組長》獲全國一等獎,《梧桐樹下的路》獲北碚區“中小學戲劇比賽(小學組)”一等獎,并在北碚區作孚廣場、作孚紀念館、西南大學禮堂等巡回演出共20余場次,宣傳教育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家長、同行、社會的廣泛好評。盧作孚先生的孫女盧曉蓉女士評價該節目:眼界之高、視野之廣、內涵之深、價值之大[6][7]。

盧作孚精神與學校課程資源的整合,構建了“開放、多元、生動”的獨具地方特色的課程文化,為校本課程建設在新時期探索出了一條“立足本土資源、放眼課程改革”的新路子[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