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天明
【摘 要】目的:探討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對老年腰椎管狹窄癥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腰椎管狹窄癥老年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比較兩組手術治療指標、疼痛創傷指標、運動恢復指標及安全性指標。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術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運動恢復總有效率和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老年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創傷小、疼痛等癥狀緩解明顯,并發癥少,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高。
【關鍵詞】腰椎管狹窄;老年;經皮椎間孔鏡;療效
【中圖分類號】R7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3-09--01
隨著人口老齡化,高齡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退變,腰椎管狹窄癥發病率日漸增多。嚴重的腰椎管狹窄癥會顯著影響患者的行動能力,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必須手術干預才能解除神經受壓。傳統的開放手術具有創傷大、出血多、恢復慢等缺點[1],很多老年患者難以耐受常規手術的創傷,畏懼手術,長期承受病痛折磨。本研究探討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老年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腰椎管狹窄癥老年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納入標準:①病變集中于一個節段;②進行手術之前接受長達6個月的藥物治療且病情沒有有效改善;③腰椎未接受過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腰椎滑脫患者;②做過腰部手術、曾經有過嚴重病史的患者;③嚴重后縱韌帶骨化者;④嚴重椎管狹窄者。其中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60-83歲,平均年齡(68.41±3.72)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5.1±0.8)年。觀察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60-84歲,平均年齡(68.73±3.46)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2±0.9)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的雙側椎板間開窗減壓手術,將患者全身麻醉,取俯臥位,剝離骶棘肌,使椎板外露,切除黃韌帶,咬除狹窄部分椎管內壁和關節突內側半。
1.2.2 觀察組 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患者取側臥位,患側在上,健側在下,稍微墊高下部健側。C型臂機透視,確定相應椎間隙位置,取患側癥狀較重處,髂棘上緣旁開正中線11-13cm處為穿刺點,5ml濃度為1.0%利多卡因、0.1g羅哌卡因、20ml生理鹽水混合液行逐層浸潤局部麻醉,選針為18號穿刺針,進針角度與矢狀面保持30°,借助C型臂機的透視引導穿刺,至相應椎體上關節突出前下緣,向關節突出周圍注射2ml濃度為0.5%利多卡因,經椎間孔將前端玩去的22號針插入椎間盤內,椎間盤造影。22號穿刺針取出,經18號穿刺針插入導絲后,立即將穿刺針拔出。導絲作為重點,將皮膚切開,長度在0.8-1.0cm,順著導絲的方向插入擴張導管,使手術通道擴大。插入環踞(沿著擴張導棒插入),鉸除上關節突外側緣部分骨質,將椎間孔擴大,工作套筒置入其中,利用C型臂機透視工作套管,若位置理想,則將椎間孔鏡置入,對椎管進行全面地探查。對于突出的染髓核組織切除使用髓核鉗將其且處于,存在的融椎間盤內殘余髓核組織采用溫等離子射頻消除,椎間孔及側隱窩狹窄者椎間孔的成形,可以通過切除部分上關節突或者清除鄰近部位增生的黃韌帶等實現,神經根腹側的骨性壓迫可用磨鉆切除[2]。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止血,病灶若取出,開放椎間孔后出現硬膜囊自主博動,患者的自覺癥狀好轉,則可完成手術,并將工作套管取出,縫合切口,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治療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②疼痛創傷指標:手術前后采用VAS疼痛評分系統評估;③恢復情況指標:術后運動恢復情況;④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選用SPSS 16.0軟件包處理數據,()表示計量資料,率(%)表示計數資料,分別用獨立樣本t與卡方x2進行檢驗。當P<0.05時,代表數據差異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84.31±15.64)min、(37.58±6.30)ml、(13.67±5.29)h、(6.24±1.83)d,均優于對照組的(115.46±21.35)min、(295.82±45.27)ml、(21.46±8.24)h、(10.67±3.15)d,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VAS評分、運動恢復總有效率和并發癥發生率分比為(1.71±0.59)分、94.12%(31/34)、8.82%(3/34),均優于對照組的(3.25±0.86)分、79.41%(27/34)、23.53%(8/34),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DLSS)具體指腰椎中央椎管、神經根管、側隱窩或者是椎間孔由于退行性病變,以致骨性或纖維結構形態與體積反常,單(多)平面的一處或數處管腔內徑狹窄,導致神經根、馬尾以及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壓迫而出現的一組臨床綜合征[3]。
在該病治療方法中,常規開放手術減壓并后路腰椎間融合術應用最為普遍,優點為有徹底減壓神經根管及側隱窩作用,無需異體骨及人工骨,有助于植骨床與置入物密切接觸。而缺點是操作多、創傷大、出血多,因此對于年老體弱的老年患者傷害較大。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微創治療實現了傳統開放椎間盤摘除術與內鏡技術有機結合,在創口較小植入腔鏡,在可視化操作下,減少椎管內干擾,可實現椎間盤摘除,降低手術難度,使椎管擴大成型,減少且避免了剝離肌肉、軟組織、椎板及關節突操作,減少手術傷害,利于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老年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創傷小、疼痛等癥狀緩解明顯,并發癥少,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可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張 磊. 椎間孔鏡治療老年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的療效觀察[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8,22(13):93-95.
孫 進,安樹康,黃學良,等. 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研究[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9,19(4):183-186.
張豪偉,劉帥,韋學昌,等. 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老年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效果觀察[J]. 黑龍江醫藥,2019,32(2):464-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