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娜
【摘 要】目的:探討玉屏風顆粒輔助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7.1-2018.6期間在本院就診的126例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根據治療方式分為常規組和玉屏風組,各63例。常規組實施常規抗感染治療及對癥治療,玉屏風組在常規組基礎上增加玉屏風顆粒治療,密切觀察兩組患兒呼吸道癥狀改善情況及痊愈時間,并追蹤患兒再次發作情況和不良反應。結果:玉屏風組患兒呼吸道感染再次發生次數為2.61±1.01次,常規組患兒再次發生次數為6.58±2.35次,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應用玉屏風顆粒輔助治療,可有效促進患兒癥狀改善及痊愈,并降低了后續感染風險,患兒預后良好。
【關鍵詞】玉屏風顆粒;輔助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效果
【中圖分類號】R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3-09--01
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是對單位時間內上、下呼吸道感染反復發作超過規定次數的呼吸道感染,需及時干預治療[1]。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常規治療療效有限,近年來臨床領域開始聯用玉屏風顆粒等中成藥制劑輔助治療呼吸道感染,為進一步探明其臨床療效,本次研究選取2017.1-2018.6期間在本院就診的126例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對比分析了玉屏風顆粒輔助治療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1-2018.6期間在本院就診的126例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根據治療方式分為常規組和玉屏風組,各63例。兩組患者年齡均≥1周歲,無藥物過敏史,無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不全等。玉屏風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1~10歲,平均7.56±2.16歲。常規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1~11歲,平均8.03±2.5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兩組患兒在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診斷標準
1.2 方法
常規組實施常規抗感染治療及對癥治療:根據患兒實驗室檢查結果,給予敏感抗生素治療,病毒感染者給予對應抗病毒治療,同時根據患兒咳嗽、咳痰、發熱等癥狀給予止咳化痰、降溫等對癥治療。玉屏風組在常規組基礎上增加玉屏風顆粒治療:玉屏風顆粒(國藥準字Z10930036,國藥集團廣東環球制藥有限公司,5g*15袋),1~2歲,每次1/4包,3~5歲每次1/2袋,5~7歲,每次2/3包,7歲以上每次1包,患兒均每日服藥3次,以4周為一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密切觀察兩組患兒呼吸道癥狀改善情況,統計患兒呼吸道癥狀改善時間,咽充血或肺部啰音消退時間、痊愈時間。同時對兩組患兒隨訪12個月,觀察患兒呼吸道感染發作次數。此外,密切監測兩組患兒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 0 統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采用檢驗計數資料,P<0.05 認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癥狀消退及痊愈時間比較
玉屏風組呼吸道癥狀改善時間、咽充血或肺部啰音消退時間、痊愈時間均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兒復發率及不良反應情況統計
隨訪12個月發現,玉屏風組患兒呼吸道感染再次發生次數為2.61±1.01次,常規組患兒再次發生次數為6.58±2.35次,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均未見不良反應情況。
3 討論
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相關研究表明,該病的發生與小兒免疫功能低下有密切關系。中醫將該病歸為“體虛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肺系疾病。中醫認為該病的發病機理主要是:肺主氣而司呼吸,又為清虛之體,既易于受邪,又不耐寒熱,故在病理上形成了“肺為嬌臟,難調而易傷”的特點,加之小兒腠理疏松,衛外功能未固,寒暖不能自調,外邪易于從表而入,侵襲肺系,影響肺的宣肅功能。除小兒肺臟嬌嫩外,“脾常不足”也是關鍵,小易為外邪侵襲,必耗傷肺氣,子病及母,致使脾肺兩虛。
玉屏風顆粒屬于中醫補益劑,是“玄府御風”經典方劑的藥物制劑,以益氣固表、扶正祛邪見長。方中黃芪益氣固表止汗為君;白術補氣健脾為臣;佐以防風走表而散風邪,合黃芪、白術以益氣祛邪,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風得黃芪,祛邪而不傷正[2]。本次研究對玉屏風顆粒的應用效果分析發現,隨訪12個月顯示玉屏風組患兒呼吸道感染再次發生次數顯著少于常規組,其玉屏風組呼吸道癥狀改善時間和痊愈時間均顯著低于常規組,可知玉屏風顆粒可促進患兒盡快康復,同時也可改善患兒預后,降低再次感染風險。
綜上所述,小兒反復上呼吸道感染應用玉屏風顆粒輔助治療,可有效促進患兒癥狀改善及痊愈,并降低了后續感染風險,患兒預后良好。
參考文獻:
劉晶.玉屏風顆粒聯合轉移因子治療兒童反復上呼吸道感染的療效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13):2204-2205.
陸斐,曹赟赟.玉屏風顆粒治療小兒反復上呼吸道感染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11(3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