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浩
摘 ?要 ?經過歷史的風云變幻和時間的積累沉淀,紫砂藝術在一代又一代宜興紫砂藝人的守護之下不斷地成長壯大,技藝水平得到了很好的傳承,紫砂器型得到了極大的豐富。紫砂作品“慕古潯”是一件典型的方器作品,充滿了濃郁的江南水鄉味道。其創作的靈感來源就是紫砂經典器型“方磚壺”和古代河邊居住人家的房屋窗欞結構造型。此壺點、線、面之間的結合干凈流暢,體現出了高超的制作技藝和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橫平豎直的造型特點呈現出更為鮮明的立體感,和提梁的結合相得益彰,形成了完美的虛實結合的空間結構,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和無盡的遐想空間。
關鍵詞 ?紫砂壺;慕古潯;歷史傳承;審美價值
翻閱紫砂壺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紫砂文化的一脈相承和不斷創新。雖然在我國宋代的時候就發現了紫砂陶的存在,可是受困于當時的技藝水平和燒制工藝的局限性,真正意義上的紫砂器成型,是從明代金沙寺小書僮龔春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樹癭形狀所制的“樹癭壺”,也就是后世所稱的“供春壺”開始的。明清時期紫砂巨匠時大彬,以簡約大方、古樸自然的藝術風格,深深地影響了紫砂藝術的造型特點,后來的邵大亨創作的“大亨掇只”,可以稱作當時紫砂藝術的巔峰之作了,后來的紫砂匠人幾乎都臨摹學習過他的作品。傳及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紫砂泰斗顧景舟更是把紫砂的線條之美、規矩之美、和諧之美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經過歷史的風云變幻和時間的積累沉淀,紫砂藝術在一代又一代宜興紫砂藝人的守護之下不斷地成長壯大,技藝水平得到了很好的傳承,紫砂器型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紫砂壺本來就是起源于民間的喝茶器具,具有濃郁的民間藝術特點。我們從紫砂壺造型中可以看出,有許多的創作都是民間紫砂藝人在平常的生活和大自然中汲取靈感,從而創作出來的紫砂作品,只不過后來隨著文人雅士的參與而變得充滿了文化的氣息和藝術的審美,特別是在紫砂藝術的發源地宜興。宜興屬于典型的江南地域,距離明代吳中文化中心蘇州很近,于是自然而然地紫砂造型和內涵文化深受到吳中文化和明清家具、江南園林、水鄉小鎮等等文化符號的影響,以此為題材的紫砂藝術創作也精彩紛呈,一方面展示了江南文脈的精致典雅,另一方面也向世人展示了紫砂藝術與古老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產生出了令人拍案叫絕、回味無窮的藝術作品。
紫砂作品“慕古潯”(見圖1)就是一件典型的方器作品,充滿了濃郁的江南水鄉味道。其創作的靈感來源就是紫砂經典器型“方磚壺”和古代河邊居住人家的房屋窗欞結構造型。在紫砂藝術的歷史上,有一位在國內容易忽略,但是在我們的鄰邦日本赫赫有名的紫砂大家,那就是明末清初宜興紫砂界杰出人物、時大彬的再傳弟子許文龍。由于受到當時朝代更迭、社會時局所困,許文龍顛沛流離、四處輾轉,所傳世紫砂作品在國內并不多見,卻有些流在日本,受到日本藏家的高度重視和珍貴保藏,“方磚壺”就是其中之一,也是紫砂方器的代表力作。“慕古潯”在此壺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思考,拉長了壺身,并且使用了提梁的把手造型;方正的壺身上面的圖案設計,仿佛房屋的窗欞一般精巧美觀;壺嘴自壺身胥出,線條筆直、出水流暢;壺蓋嚴絲合縫,上面點綴的壺鈕也是方中寓圓,與整器和諧地統一在一起。整體觀之,此壺點、線、面之間的結合干凈流暢,體現出了高超的制作技藝和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橫平豎直的造型特點呈現出更為鮮明的立體感,和提梁的結合相得益彰,形成了完美的虛實結合的空間結構,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和無盡的遐想空間。
在此壺的創作過程中,我經常回憶起小時候看到的河邊人家,早晨裊裊的炊煙和淡淡的薄霧糾纏在一起,空氣中彌漫著香米的味道,傍晚溫暖的燈光勾勒出窗戶的輪廓,幻化成為紫砂作品中的線條和平面。紫砂方器向來以干凈利落、剛正不阿、坦坦蕩蕩的姿態示人,紫砂作品“慕古潯”也不例外,清晰可見的紋路、一招一式的堅硬,構建起了這件作品的鋼筋鐵骨,寓含著自己正直向上、光明磊落的人生態度,同時也充盈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和時光流逝的歲月痕跡。觀此壺者,不僅僅能欣賞到紫砂技藝的爐火純青,更能體會到其中豐富的思想感情,只有把生活的溫度和創作的才情結合起來,才能創作出更好的紫砂作品,才能充分地展示出紫砂藝術美的真諦。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們對于物質生活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審美水平也與時俱進,紫砂壺成為了市場上炙手可熱的飲茶利器,未來的紫砂道路呈現出一片光明的大好前途。紫砂藝術從古老的過去發展到今天,離不開前輩匠人心對心、手把手的相傳,離不開宜興陶都良好的文化氛圍,更離不開新一輩的紫砂藝人繼承傳統、不斷創新,開創了屬于自己的紫砂藝術道路。在今后的創作當中,我們既要沿著前輩的足跡不斷前行,也要不遺余力地把自己的紫砂技藝傳承下去,用更多、更好的作品打動人、吸引人、鼓舞人,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紫砂、喜歡紫砂、鐘情紫砂,把紫砂事業更加地發揚光大。
參 考 文 獻
[1]王中民.淺談“八方提梁壺”的氣格美[J].江蘇陶瓷,2012(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