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丹 倪冬琪


摘要:“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我國經濟成功的轉型升級,通過融入國際市場來不斷提高我國產品的綜合水平,保證經濟的發展質量。當前,無論是為了保持我國的經濟能夠更加持續健康發展,還是促進全球化的再平衡,都需要把“一帶一路”的建設作為重點,來構建開放合作型的經濟體系,以促進全球貿易的自由化,加強各國在各領域的經濟合作并尋找出新的經濟增長之道。
關鍵詞:一帶一路;全球化;國際貿易
中圖分類號:F74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1-0022-02
一、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貿易的發展現狀
(一)中國對中亞地區的貿易現狀
中亞地區共包含五個國家,是“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中與我國的貿易發展中增長最快的區域。占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進出口總額的2.5%,其經濟貿易發展增速居各區域首位,與我國的對外貿易順差逐年擴大,其中哈薩克斯坦已經成為這五個國家里中國在中亞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
(二)中國對西亞地區的貿易現狀
中國與西亞貿易一直十分穩定,占“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總額的16.2%,該地區油氣資源豐富,但裝備制造業和輕工業不足。中國與西亞前三大貿易伙伴是:沙特、阿聯酋、伊朗。
(三)中國對南亞地區的貿易現狀
從總體看,中國與南亞地區貿易額正處于穩步增長的狀態。占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進出口總額的8.8%,長期保持著貿易順差,貿易順差達八百多億美元,其中印度是中國在南亞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2017年中國對印度的貿易額達八百多億美元,占中國對東南亞地區進口總額的66.6%。
(四)中國對東歐地區的貿易現狀
東歐地區包含20個國家。從總體看,中國與東歐貿易持續增長,2017年中國與東歐地區“一帶一路”相關的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達一千多億美元,占比11.2%。
我國與東歐地區的貿易也一直為順差。俄羅斯是中國在東歐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2017年貿易額達八百多億美元,貿易占比達到一半。
(五)中國對非洲及拉美地區的貿易現狀
從總體來看,中國與非洲及拉美地區貿易額扭轉連續三年下滑局面,2017年中國與非洲拉美地區“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總額為648.7億美元,其中非洲最南端的國家南非是中國在非洲及拉美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貿易占比60.4%。從商品結構看,進出口商品較為分散,出口主要以電機電器設備等機電產品為主,進口則以礦砂、礦渣等礦產類為主。
二、“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對外貿易發展自身存在的問題
從制度角度來看,中國的貿易市場自由化程度較低,大部分企業都會在進出口貿易方面受到一定的管制。并且相比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的服務管理體制更加落后、法律法規并不完善也不健全,貿易得不到法律制度的保障。
從規模經濟角度看,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企業只是單純的積累外匯,機械復制性的生產,并沒有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考慮企業的發展方向或是通過外貿來擴大企業的經濟規模,提升整體的實力增強競爭力,與國際其他企業相比我國外貿企業還一直存在著創新不足、高成本、低效率的問題。
從出口的結構來看,我國出口的產品依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并不高,并且服務貿易的發展遠不及貨物貿易。如在銀行、保險、金融等領域的產品營銷和創新上我國的國際競爭力還是十分薄弱。
(二)對外貿易發展在國際上面臨的問題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總量的增加,我國與他國的貿易摩擦也越來越多。尤其是非關稅壁壘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嚴重阻礙,我國大多數出口企業,無論是貨物貿易還是服務貿易都會受到影響。尤其是我國實行的出口補貼政策,使得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比國內低、質量比國內好,因此,我國已經成為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涉及的行業也越來越廣,產品種類也不斷增加,為我國進出口企業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不利于對外貿易的發展。
三、“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對策
(一)企業層面
要真正促進我國經貿發展,必須以企業為依托,以創新為動力,不斷地推動產業升級、提升產業價值,才能提升產業的競爭力和增長力。企業必須要加強自主創新、加大對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和資金方面的投入力度,實現技術上的轉型升級來提高企業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企業自身要向先進的制造業和高效益的生產方式轉變,注重培養和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意識,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商業交流中要學會因地制宜,尊重當地的文化習俗,熟悉當地的法律法規以此來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國家層面
1.要堅持“一帶一路”建設
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此外,我國的“一帶一路”建設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還將進一步與相關參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實現精準的對接。例如要與沿線國家發展“一帶一路”經貿的同時,還要考慮所在國家和地區的相關的政策和國家發展計劃,合作上既要因地制宜,又要求同存異。
2.大幅放寬市場準入
推動自貿區建設,擴大自貿區范圍打破地域限制以此來創造出一個更有吸引力的更加靈活的外商投資環境,培育和培養貿易發展的新形式,促進各國和各企業貿易投資的便利化、安全化。構建出一個各國參與的多元化的融資和投資的體系,在國際上打造出一個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優化國內外企業投資和經營的環境。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由于我國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因此要及時的轉變我國的經濟貿易發展模式,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因此要改變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生產方式向技術型和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方向轉變,大力發展先進的制造業和人工智能相關產業加大對無人技術領域的開發支持。大力扶植薄弱產業,尤其是對我國的中小微企業為他們解決融資難題,提供技術支持。
(三)貿易層面
貿易方面在與“一帶一路”國家優勢互補的同時,也要促進貿易產品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通過跨國投資、國際并購轉移我國的夕陽產業,向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高新技術等優秀的產業方面轉型升級。嚴格遵守國際貿易中對產品的品質要求,加強知識產權意識,熟悉WTO等貿易規則,以應對非關稅貿易壁壘,合理規避風險。
在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相關貿易產品中,服務貿易所占比重幾乎為零,雖然近幾年服務貿易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其競爭力依然不足。因此,要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提升服務貿易領域的質量,不斷的創新服務貿易的產品,培養服務領域相關的優秀人才,增強我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國際,促進我國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根芳.“一帶一路”背景下河南省開放型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8(13):48-49.
[2] 焦 聰.“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J].國際貿易問題,2017(2):20-25.
[3] 徐雨佳.“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我國企業對東盟基建投資風險防范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7(6):80-81.
[4] 劉 瑞,高 峰.“一帶一路”戰略的區位路徑選擇與化解傳統產業產能過剩[J].社會科學研究,2016(1):65-70.
[責任編輯:方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