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摘要: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制度的設立有利于破產法公平清償之宗旨的實現。我國司法實踐上已存在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之實例,但由于立法上并無具體規定,適用上較為混亂,因而有必要對該制度在適用條件、提出主體、管轄法院等問題上作出具體規定。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制度的適用應當對公司法人人格混同程度、資產分離難度、債權人利益平衡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
關鍵詞:關聯企業破產;實質合并;法人人格混同;利益平衡
中圖分類號:F41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1-0070-03
一、引言
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是指通過否認關聯企業成員之間的獨立法人人格而將關聯企業看作一個整體,各自的資產與外部債務均合并計算,使得各個企業的債權人在同一程序中依債權比例公平受償。對于該制度我國目前立法上并無相關規定,僅在《最高人民法院印發〈全國法院破產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的通知》(法[2018]53號)(以下簡稱《破產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中有些許涉及。對于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制度中設立我國理論界還存在一定的爭論,擬從上述問題進行分析,對我國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制度進一步研究,以完善其理論及適用。
二、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制度的必要性
(一)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局限性
依據我國《公司法》第20條規定,為逃避債務的目的,公司股東濫用公司獨立法人人格與股東有限責任,使得公司債權人利益嚴重受損,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該規則確立了我國法人人格否認制度,通過否認股東有限責任,使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關聯企業破產中的適用存在以下三點不足。
第一,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主要是通過否定公司獨立法人人格來否定公司股東的有限責任。其適用范圍僅在個案中對法人人格加以否認,即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是在個案中將法人責任歸于股東,因而該制度并不能適用于破產法中所有關聯企業交易。第二,在適用對象上,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主要適用于濫用公司獨立人格與股東有限責任的股東。該制度在關聯企業中只能適用于存在控股關系的關聯企業之間。并非所有的關聯企業都是通過控股關系形成,其還存在通過合同或其他方式形成關聯企業。在這些情形下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并不能找到真正的責任主體,追究其責任。第三,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系在損害造成之后的一種事后救濟措施,并不能根本解決關聯企業中存在的問題。并且立法上對該制度適用標準并未統一,因此,只能在具體個案中結合實際情況加以確定,這就賦予了法官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在適用上應當慎重對待。
(二)破產撤銷權、破產無效制度的局限性
破產撤銷權、破產無效制度均是對轉移財產、逃避債務等破產欺詐行為的規制。一方面,依據《破產法》第31、32條關于破產撤銷權的規定,破產撤銷權的適用范圍較為狹窄,并且時間上限定在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六個月或一年內,如果關聯企業在該時間范圍之外實施上述行為就可以規避此法律規定而不受約束。同時,由于破產撤銷權僅管理人有權行使,在管理人不行使的情況下債權人利益并不能得到及時保護。另一方面,破產無效制度的適用情形依據《破產法》第33條具體有兩種:一是為逃避債務而隱匿、轉移財產;二是虛構債務或承認不真實的債務。破產撤銷權、破產無效制度針對的主要是債務人的個別違法情形,其在關聯企業無上述法定情形,但資產、人員等高度混同損害債權人權益的情形下并不能得到適用。關聯企業由于關聯關系復雜,損害外部債權人權益的方式多樣,僅憑破產撤銷權、破產無效制度難以得到全面規制。此外,破產撤銷與無效制度是對個別違法行為的糾正。如果依據破產撤銷權及無效制度來對關聯企業破產進行規制,則需要將關聯企業中各個企業的資產、人事等進行詳細區分,這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與司法資源,造成巨額成本。
(三)基于公平原則考量與客觀實踐需要
破產法設立之初衷在于實現債權人合法債權的公平清償。關聯企業在破產過程中會出現違法交易、虛假破產及欺詐等行為損害關聯企業債權人利益,違背破產法公平清償之原則。如果僅按照單一企業的破產程序進行會使得部分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并且,關聯企業破產中存在大量關聯交易與擔保行為,資產及債權歸屬關系混亂,加上復雜錯亂的關聯關系,各自獨立進行破產在債權確認、資產劃分等事項上存在極大的困難。如果將其區分開來單個進行破產會需要耗費大量的司法資源,使得案件審理困難,拖延糾紛解決的效率。在關聯企業法人人格高度混同,利用關聯關系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情形下分別破產存在諸多弊端與不利。
三、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制度的適用要件
(一)關聯企業之界定
在設立關聯企業實質破產制度時,應當對關聯企業這一概念加以明晰。對于關聯企業的界定,我國僅在《公司法》第216條規定了關聯關系這一概念,依該條規定關聯關系包含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之間的關系等。但這一概念的界定過于抽象,如果通過此種關聯關系的含義來界定關聯企業,會使關聯企業的范圍過大。而在《企業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中涉及的關聯企業概念主要是從經濟角度作出了界定。
上述有關規定對關聯方、關聯關系的界定均過于寬泛,不宜適用于關聯企業,否則會使得關聯企業的范疇過大,使得這一概念的確定失去意義。因而對關聯企業的界定應當適當限縮,而非擴大。關聯企業之界定應當從法律角度突出企業成員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相互之間存在關聯關系等特征。上述第一種觀點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因此,關聯企業應當是指具有獨立法人人格的企業之間為了一定的經濟目的,通過合同、股權等方式形成控制與從屬或者其他聯署關系的集合體。
(二)適用條件之具體標準
1.域外法上實質合并破產適用標準
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制度起源于美國,其在實踐中確立了一系列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的適用標準。一是七要素標準,具體包括區分企業獨立財產與責任的難易程度、獨立企業合并為單一實體的營利能力、財產與機構混同程度等等七項。二是三要素標準,即各個公司實體之間存在實質身份關系;實質合并破產會避免關聯企業損害債權人利益或給債權人債權清償帶來積極影響;債權人如果對實質合并存在異議,需要證明其在進行交易時信賴的是某一公司的信用,并且實質會對其利益造成損害。三是二要素標準,是指法院認為適用實質合并制度債權人需要證明,債權人在與關聯企業中的某個企業進行交易時相信各企業之間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以及債權人的信賴具有事實上的合理性。從上述可以看出,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的適用條件在發展中逐漸趨于多元化標準,其不再僅僅考慮關聯企業的混同程度這一標準,還兼顧了債權人信賴保護、采取實質合并的利益考量、司法效率等方面。
2.我國實質合并破產適用條件的確立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法院在裁定關聯企業破產實質合并時大多以公司人格高度混同為標準。如有法院經認為“關聯企業的公司之間在資產、財務、業務、財務上重合,法人人格高度混同,應當適用破產實質合并規制”。也有法院也提出關聯企業破產實質合并的適用除存在關聯企業之間法人人格高度混同,還應當證明區分關聯企業成員財產成本過高、嚴重損害債權人獲得公平清償的利益等情形。筆者認為,實質合并破產制度的適用條件應當充分考慮債權人利益的保護與破產程序效率,具體包括三點。一是公司法人人格高度混同。該標準是實質合并制度適用的關鍵,如果公司法人人格不存在高度混同,那么就沒有必要將關聯企業財產合并視為一個整體,而可以直接就債權人的單個債權分別進行清償。二是關聯企業財產高度混同難以分離,如果分離需要耗費巨大的時間與經濟成本,以至于不利于外部債權人清償。三是采取實質合并破產制度有利于所有債權人獲得公平清償。
四、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之制度設計
(一)提出主體
對于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首先應確定的是,實質合并破產的提出主體是誰?依據《企業破產法》第7條、第70條規定,破產清算與破產重整的申請主體存在一定差異。破產清算的申請主體為債務人、債權人與依法負有破產清算義務的人。而破產重整的申請主體為債務人、債權人以及出資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資人。并且依《破產企業法》規定,單一企業的破產清算與破產重整均只能依申請進行,法院不能依職權主動啟動。但是由于關聯實質合并破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其申請主體并不能與單一企業的申請主體完全等同。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的主體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一是法院可以依職權提出。關聯企業的實質合并破產其目的在于保護債權人獲得公平清償之利益,基于此考量應當既允許申請啟動亦允許法院依職權主動啟動實質合并破產程序。法院依職權啟動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是在企業已經進入破產或重整程序后,才提出實質合并,因而其并未與破產法規定相違背。二是債權人、債務人申請。作為關聯企業破產的最為直接的當事人,債權人對自身債權獲得公平清償的愿望最為迫切,其對自身經營狀況、債權債務關系、關聯交易等方面最為明晰,能夠有充分證據加以證明。因而這兩類主體應當有權申請關聯企業破產實質合并。三是管理人申請。關聯企業破產清算或破產重整申請經法院受理后,由管理人開始接管財產,對企業的經營、資產狀況存在一定了解。管理人在行使法定職責時更容易發現關聯公司法人人格混同等情形。
(二)管轄法院
我國《破產法》第3條規定,破產案件由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但關聯企業實質合并涉及眾多債務人企業,依此條規定會出現多個法院均有管轄權。如果允許關聯企業的每個企業成員住所地法院均有管轄權,那么在某一從屬企業最先受理的情況下,該法院在進行資產調查時需要耗費大量成本。而在《破產審理工作會議紀要》中,其第35條提出,關聯企業實質合并應當由核心控制企業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對核心控制企業不明確的,由關聯企業主要財產地人民法院管轄。
對于此規定,應當依核心控制企業住所地法院管轄,而不宜涉及主要財產地法院。其理由在于,從關聯企業的特點來看,關聯企業之間存在控制從屬關系,控制企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往往集中了關聯企業的主要資產與負債。根據核心控制企業住所地確定管轄法院更有利于法院對破產案件的審查。而如果在核心控制企業不明確而關聯企業主要財產并非實務而是如股票等有價證券時,關聯企業主要財產所在地較難確定,管轄法院仍不明確。因而在核心控制不明確的情況下,可以由共同的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而不需要再依據主要財產所在地。
(三)異議利害關系人救濟途徑
在法院裁定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后,如果有利害關系人存在異議,此時應當采取何種救濟途徑并無法律規定。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在某些情形下會使得原本債權清償率較高的發生改變,為了防止法院濫用權利,應當給予相關利害關系人一定的法律保護及必要的救濟途徑。一是賦予利害關系人提出異議之權利。在法院裁定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后,在一定期限內當事人可以向作出法院提出異議,此時法院應當中止破產程序并進行審查。異議成立的應當撤銷實質合并之裁定,不成立的繼續進行實質合并程序。二是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復議。依據《破產審理工作會議紀要》第34條,利害關系人對實質合并不符的可以在一定期限內向作出實質合并裁定的法院的上一級法院申請復議。
參考文獻:
[1] 詹姆斯·懷特.美國破產法[M].韓長印,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2] 李永軍,李大何.重整程序開始的條件及司法審查——對合并重整的質疑[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3] 彭插三.論美國破產法中的實質合并規則[J].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10(2).
[4] 王欣新.關聯企業的實質合并破產程序[J].人民司法:應用,2016(28).
[5] 道格拉斯G·貝爾德.論破產重整的實質合并.張欽昱譯.載公司重整法律評論:第3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6] 劉連煜.公司法修正草案關系企業專章中“深石原則”相關問題之研究.載公司法理與判決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