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李明


摘? 要:自由版式設計對傳統版式設計的顛覆和反叛,呈現出非理性,模糊化,反常規的設計方式,但是,仍然沒有脫離設計是為人的設計這一中心。自由版式實驗性的嘗試,重新定義了版式設計,開辟了版式設計更多的可能性,創造出了面目一新的新形式、新風格。在信息過剩、視覺疲勞的今天,我們更應關注人的心理因素,積極探索和研究新時代人的需求,尋求功能性和形式美統一的更好方式,用設計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
關鍵詞:自由版式設計;視覺心理;信息傳達;
版式設計是將各要素——圖形、文字、色彩等進行合理安排,使其具有傳達信息的功能和視覺上的形式美。版面設計決定了作品的視覺流向、節奏和基調。信息傳達的接收者是人,設計是為人的設計,在設計中考慮人的心理尤為重要。格式塔心理學是最重要的心理學理論,基于人的心理和心理活動,以“形”為對象,研究視覺形象與人的關系。格式塔心理學的心理學家們做了大量的實驗來研究視覺形象和人心理的關系,創始人之一的柯勒的學生阿恩海姆將格式塔心理學理論引入視覺研究領域,用來解釋視覺藝術現象,已成為西方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派別之一。
我們熟知的有三種版式設計方式。一是古典版式設計。古典版式設計對天頭地腳有嚴格的尺寸要求,所有元素被限制在劃定的框內,框內油墨的深淺、字距、行距都有統一的標準。版面以訂口為軸心,兩個頁面左右對稱,顯得嚴謹而肅穆。二是網格設計。網格設計興起于20世紀的西歐。橫豎的線條將版心分成一定數量的模塊(欄),再將設計元素安排在這些模塊中,透露著比例感和次序感。各元素在切割的模塊內形成具有一定變化的節奏和韻律。三是自由版式設計。自由版式設計掙脫了嚴格的比例標準,沖破了版面設計的條條框框,帶來了個性解放和樣式的革新。因其個性的解放、自由的精神迅速為年輕人所推崇,成為新時代、新風格的代表。自由版式設計雖然是對傳統的顛覆,但事實上并不是完全的背離,而是很大意義上的補充。本文將輔以案例,從科學的感性、多元的表達、個性的解放三個方面解讀自由版式設計。
一、科學的感性
設計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一項活動。自由版式表面上看起來自由散漫、漫無目的,但我們仍能總結出一些規律,如版心的無疆界性、字圖一體性、解構性、局部的不可讀性、字體的多變性等。透過現象看本質,自由版式中的各種處理和組合,夸張的大小、虛實的處理、傾斜的角度、扭曲的形態、散亂的元素,實際上都是在有意識地對各元素(形態、色彩、肌理、光線和空間)等進行合理安排,并有明確目的地想要呈現出獨特的引人注意的視覺效果。
法國解構主義哲學思想和西方建筑設計中的解構主義思潮對戴維·卡森的創作思想有很大的影響,打破了原有的設計結構,將不同時代的建筑元素打散重組。在自由版面設計中,將零碎的符號、多樣化的元素等用自由的編排、多變的組合方式去完成版面設計,實際上也是受到了建筑解構主義思潮的影響。這種形式是對原先以數理邏輯和嚴謹比例為原則的排版模式的打散和支解。戴維·卡森是自由版面設計的標志性人物,他本是研究社會學方面的專家。在他的一個研究人的心理反應的科研項目中,他嘗試將先前已有的版面設計方式進行打散,在實驗過程中,他發現經過這種方式設計出來的作品受到了年輕人的喜愛,戴維·卡森便繼續進行這項實驗的研究,嘗試擺脫已有版面設計模式,不斷地嘗試更多版面設計的可能性,這也使得自由版式設計的風格得到發展和傳播。
研究發現,人的心理活動存在著固有的優越特性,也就是說在面對多種事物時,人們會優先選擇新鮮度高、差異大、節奏鮮明的事物,平淡無奇的形象易讓人忽視和厭倦。除此之外,視覺還具有構建性,當人們的視覺看不到物體的全部面貌時,人們會主動構想物體的完整形象。圖1是戴維·卡森的一幅作品,作者反視覺習慣的將圖像向下倒置,版面中人物和動物身體的眼睛被切割后相互調換,司空見慣的形象變得怪誕而新奇。強烈的視覺刺激增加了人們對畫面的關注,更有利于信息的傳達。圖像的一部分被遮擋,打破了形象的完整性,促使人們對畫面內容產生疑問,激起一探究竟的興趣和思考,完成了一次作品與人的心靈的交流和互動。格式塔心理學認為,越是在復雜的構成中,人們越能識別其中帶有次序和規律的事物。人對處在動態狀態的事物最為敏感,對處于突現、漸隱、動靜轉換狀態中的事物,人的感官刺激也比較強烈。圖2中的文字是作為元素使用,在畫面中形成線條感。利用方向、角度、大小的不同產生節奏、韻律的變化,加上虛實和大小的處理,使得靜態的畫面中呈現出忽明忽暗的動感。利用人心理的視覺選擇性,可有效引導觀眾的視覺層次,形成多層次的視覺體驗,讓視覺體驗如游戲般有趣。
二、多元的表達
科技的進步使得自由版式設計成為可能。自由版式中多種設計手段如手寫、印刷、攝影、計算機輔助的使用使自由版式的表現呈現出更多的可能性。在自由版式設計中,元素以各種形式出現,模糊、傾斜、夸張、無限縮小;以各種形式組合,疊加、重合、透疊,融合等,使得畫面的視覺感非常豐富,層次感和空間感也更加多元。以前,文字在版面設計中只能作為綠葉配合圖形使用,而在自由版式設計中,字體既是字體,也可以承擔起圖形的功效成為視覺符號,翻身做主角。韓國設計師安尚秀說:文字并非僅僅表音釋義,而是表示形式之外的“無形氣韻”,雖然無法確證,但是能夠感覺到它。在自由版式設計中存在局部不可讀的情況。有評論家批評卡森的自由版式設計中部分具有不可讀性,是他撿的一堆垃圾,是很無聊的設計。格式塔心理學實驗研究發現,人的視覺選擇是先感知整體再感知部分,整體的功能要大于部分之和。在快速閱讀的當代,大部分人是不會仔細去看每一個內容的。沒有接受者的內容本身也失去了內容的真正意義。盡可能通過吸引讀者的關注,去傳遞一部分想傳遞的內容,讀者也不必接受所有的信息。因為不可讀的信息,實際上也只是為了整體的基調而存在,功能性弱化,作為視覺符號而存在。人們對于差異大、變化強烈的事物有更強的視覺關注。在李永銓的海報作品(如圖3)中,捕蠅草的形象具有隱蔽的象征意義,比喻著攝影業面臨被捕獵的現狀。文字作為元素使用,在畫面中形成線條感。利用方向、角度、大小的不同產生節奏、韻律的變化,加上虛實和大小的處理,使得靜態的畫面中呈現出忽明忽暗的動感。在他的另一幅海報(如圖4)中,圖形處理軟件將實物攝影和平面圖像組合在一個畫面中,透疊的圖像和迷幻的色彩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刺激,觀眾在這個奇異玄幻的畫面中會激發出好奇心,進而主動參與探索作品意義的活動,再一次完成作品意義的擴展。
三、個性的解放
自由版式截然不同的面貌,本身就是在自我解放中獲得的。它沖破一切束縛,試圖創造更多的可能。現代設計主張科學和理性,強調以規律的秩序和規范的數理實現設計的標準化和批量化,為大眾服務。表面上看,自由版式設計似乎是反其道而行之,但通過深層剖析,自由版式設計有意識、有目的地調動一切版面設計中可利用的方式、手段吸引人們的目光,提高視覺的刺激去調動人們的心理反應,設計的目的依然是為人。除了信息的傳達,自由版式設計更想要通過視覺激起人心理的某種感受。在自由版式設計中,設計者、設計形式、觀眾三者都得到了解放。設計者在自由版式設計中可以更多地注入自己的創意和想法,沒有了固定疆界的限制,元素之間隨心所欲地編排,輕松而自由,就像是在進行一項游戲,設計出的作品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而對觀眾而言,自由版式少了許多冷漠和呆板,呈現出的畫面更加平易近人。更多的想象空間留給觀眾,觀眾可以有個性、有創造地感受作品。心理學的實驗研究發現,美的感受是由感覺、聯想、沖動等集群形成的。面對復雜的環境時,人們反而會更加主動地從大量的信息中去尋找感興趣的內容。這個“獵奇”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情緒的調動。瑞士平面設計大師尼古拉斯·卓斯樂說:“我幾乎是違反常規,我要讓海報自由,發出聲音和叫喊?!痹谒O計的爵士音樂節海報(如圖5)中,圖形和字母油墨印制的肌理感,讓畫面有了復古的味道。圖形、字母隨意放置,相互穿插、堆疊,空白的背景襯托出色彩的強烈對比,畫面充滿了節奏感和視覺上的張力。多個視覺中心點在畫面上的出現,引導著觀眾的視線不斷跳躍,這種動態的視覺流動,在心理上會使人產生關注度。通過畫面我們仿佛看到很多的人在隨音樂舞動,盡情釋放著熱情。
四、結語
自由版式設計對傳統版式設計的顛覆和反叛,呈現出非理性,模糊化,反常規的設計方式,但是,仍然沒有脫離設計是為人的設計這一中心。自由版式設計有意識、有目的地讓版面中的元素呈現出獨特的視覺效果,最大可能地去調動人的心理反應。信息傳達的方式由傳統被動的說教、灌輸轉化為讓觀眾自動參與和互動。自由版式實驗性的嘗試,重新定義了版式設計,開辟了版式設計更多的可能性,創造出了面目一新的新形式、新風格。自由版式設計包容不同、尊重個性,呈現出了更多的人文關懷。在信息過剩、視覺疲勞的今天,我們更應關注人的心理因素,積極探索和研究新時代人的需求,尋求功能性和形式美相統一的更好方式,用設計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蔡順興.論自由版式設計[J].裝飾,2000(6):8-9.
[2]杉浦康平.亞洲的書籍、文字與設計:杉浦康平與亞洲同人的對話[M].楊晶,李建華,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3]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學原理[M].李維,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疆源,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布萊威爾.印刷的終結——戴維·卡森的自由板式設計[M].張翎,譯.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
[6]何人可.工業設計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1.
[7]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8.
[8]李蘭.論平面設計的視覺規劃[J].包裝工程,2015(18):148—151.
[9]蔡順興.數字出版時代書刊自由版式設計的后現代性思索[J].出版發行研究,2018(10):91-93+90.
[10]代福平.論版面設計中的“視覺流向”[J].裝飾,2014(7): 115-117.
[11]聶皓雪.作為母題的隱喻:現代主義藝術中的人體模型/人偶形象述略1910s-1950s [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9(3):136-143.
作者簡介:李梅,貴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藝術設計、藝術設計理論。
李明,西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