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云 楊樹彬



摘? 要:隨著社會與人文環境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及審美心理也在不斷變更,社會對女性人體的審美觀念也有所不同。女性晚禮服在不同歷史時期也呈現不同的結構特征,從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到21世紀,女性晚禮服的廓形由追求人工三圍曲線美的X、S形,趨于簡潔修身的A字形和H形,內部結構越來越豐富精細,人體裸露面積也越來越大,形成了極力塑造女性修長高挑的身高比例、凹凸有致的優美曲線及高貴優雅氣質的當代晚禮服形制。
關鍵詞:女性晚禮服;結構;演變
晚禮服也稱夜禮服、晚宴服、舞會服,是晚上六點以后,女性在正式聚會、儀式、典禮等交際場合穿的禮儀服裝,其形制起源于歐洲,大概到19世紀中期的維多利亞時期,才從日禮服中獨立出來,形成特有的服裝形制。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藝術、宗教等環境的發展與變遷,人們對女性人體的審美觀念也不斷改變。作為展現女性身段美的晚禮服,其外部輪廓和內部結構也隨之改變,從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到21世紀,女性晚禮服的結構大致經過了傳統、過渡及現代化三個階段的演變。
一、傳統階段女性晚禮服的結構特點
女性晚禮服結構歷史發展的傳統階段是從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到20世紀初的“愛德華時期”。這段時期,社會對女性的審美主要是成熟、優雅、端莊的上層社會貴婦人形象。晚禮服在結構上極力塑造女性胸、腰、臀的三圍曲線美。從圖1到圖5可以看出,傳統階段的女性晚禮服款式基本是由“上裝+下裝+裙袍”的多件套組合成的蓬蓬裙:上裝包括襯衣和緊身胸衣,襯衣一般是開得大而深的無領結構和褶皺造型比較大的泡泡袖。無領的設計展現了女性優美的脖子、鎖骨和肩部線條,使女性的脖子顯得更加頎長秀美。泡泡袖夸張了肩部的設計,配合胸衣的緊致貼身設計及倒三角V形的切割腰線,凸顯了胸部的豐滿和腰部的纖細;下裝由襯褲、襯裙加裙撐或襯墊組成,各種裙撐襯墊的設計顯得著裝女性的臀部更圓潤挺翹,同時也加強了腰部的纖細感;而外罩裙袍的設計也是上緊下松的款式,上半部分衣身在功能性分割線的設計合體修身,下半部分的裙子在分割拼接及褶皺結構的組合設計中進一步增強了裙子的體積感和空間感,使裙子在整體廓形上展現挺胸、蜂腰、翹臀的X形或S形,塑造出非常鮮明的三圍曲線,展現出著裝女性成熟性感的形體美。雍容大氣的蓬蓬裙造型也彰顯了著裝女性優雅、端莊、高貴的氣質。可見,在傳統階段,女性晚禮服主要采用夸張的緊身胸衣和裙撐或襯墊的設計,注重女性的人工三圍曲線美及高貴優雅的貴族氣質的表達。
二、過渡階段女性晚禮服的結構特點
20世紀上半葉,國際環境動蕩,社會對女性的審美也從傳統階段的上層貴婦形象逐漸向現代化的年輕女性形象過渡。雖然20年代設計師曾為了追求女性的平直修長感出現過壓制和淡化女性自然曲線的胸衣;50年代迪奧也重新啟用了緊身胸衣和其他的裙子支撐物在“新外觀”服裝(當時可替代晚禮服)上展現傳統階段上層貴婦的人工曲線美和典雅風格,但這都只是短暫出現。在整個20世紀上半葉,人們開始追求自然、簡潔、貼身、修長的年輕女性形象。傳統的緊身胸衣和裙撐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如圖6、圖7、圖8、圖9、圖10)。自從20年代維奧尼特夫人發明斜裁法,使得女性晚禮服的結構更加貼合、隨體、光滑和秀美。晚禮服的基本款式也不再是傳統階段的多件套形式,而是設計風格簡約的單件連衣裙。在細部結構上,裙子上身領子通常采用開口大而深的V形、U形、圓形或一字領等。一些衣裙直接采用細小的肩吊帶,露出肩部平緩流暢的線條,袖子也變得越來越短,出現了齊肘袖、短袖、披肩袖及無袖結構。無袖吊帶式是當時常見的晚禮服款式,禮服的背部出現了幾何式裸露結構,腰線緊束,上身的結構設計非常貼合女性的身材曲線;也由于斜裁的出現,裙擺出現自然優美的波浪褶結構,具有多層飄墜的效果,呈A字喇叭形或裙擺參差不齊、前擺短后擺拖長及地的造型。晚禮服整體廓形呈A、H形,塑造著裝女性修長高挑的身姿,展現自然清新、纖秀典雅的美感。
在晚禮服結構的過渡階段,20世紀30年代的露背晚裝尤為經典(如圖8)。它運用貼身的衣料及斜裁手法,上身采用深開的V形領及無袖結構,背部的U形裸露直開至后腰線。腰、腹,及臀部的省道設計使得裙子腰臀部非常貼體,裙子在臀以下進行切展設計,優美流暢的波浪褶線條自上而下展開。裙擺長垂拖于地面,整款露背晚裝沒有多余的綴飾,簡約自然、合體修身,勾勒出女性玲瓏有致、優美性感的身材曲線。露背晚裝發展至今,已成為當代最正式的女性晚禮服款式之一。
三、現代階段女性晚禮服的結構特點
20世紀下半葉,國際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學、藝術、宗教等各方面都在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倡導身心健康的文化。對女性的理想形象也偏向自然健康、高挑修長、凹凸有致的體形美,晚禮服的結構也在多元化發展的大環境下,轉向自由化和現代化,朝著塑造女性健康自然美的方向發展。整體廓形以合體修身的H形和A形為主,細部結構趨于多元化,更加簡潔、自由、時尚。
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搖擺舞熱潮,晚禮服總體以追求自由和現代感的款式為主,為了在舞會上活動自如,晚禮服多為無領、無袖、裙長及膝的款式,同時也出現了系帶式連衣裙、喇叭式長裙以及長褲套裝的禮服款式;70年代回歸自然和傳統的潮流興起,世界服裝進入無主流時代,女性以纖細結實的身形為美,晚禮服的結構設計全面自由化、多樣化,S型、大蓬裙形、曳地裙、迷你裙等禮服成為純粹自我的表現手法。既可以是長褲套裝也可以是一件針織衫,展現各民族風情。圣·洛朗就曾推出西班牙風格晚禮服,著名的小黑禮服和大白禮服就是出現的經典晚裝;80年代上半期,服飾風格表現為中性化或女裝男性化,晚禮服以套裝為主,肩部的設計寬厚方平,強調男性之美,展現女強人的魅力;80年代下半期的服飾逐漸朝著女性化的方向發展,晚禮服以簡潔修身為主,追求自然柔美的女性線條,與30年代晚禮服結構不同的是,這個時期的晚禮服更追求女性的健康體態美,以力感為特征,帶著自然的氣息,強調女性的誘惑力、占有欲和控制欲;到了90年代,社會上自然、簡約、民族、浪漫、復古等各種時裝風格層出不窮。晚禮服的結構設計也更加多元化,各種款式、多種廓形并存,但還是以A形、H形為主。在細部結構上,常見的有一字形、V形、抹胸式、吊帶式等無領結構、無袖、背部呈U形或V形露背、前裙擺開衩、后擺拖長及地,內部分割線及褶皺結構的設計也順應人體曲線,展現女性柔和優美的體態。
可見,20世紀下半葉,女性晚禮服的結構整體上向著簡約化、自由化、時尚化的方向發展,以無領、無袖、露背、開衩的長裙款式為主。廓形在多種造型中并存,趨于修身的A形和H形,服裝裸露人體部位從前胸到背部到腿部,追求健康、修長、性感的柔美曲線(如圖11、圖12、圖13、圖14)。
進入21世紀,隨著現代社會時尚潮流的快速發展及健康文化的普及,人們越發追求自然健康、胸臀豐滿、細腰纖腿的身材曲線美。女性晚禮服結構的設計更加前衛開放,裸露人體的無領、無袖、露背、高開衩等結構設計更加精細化和多元化,出現了雞心領、交叉系帶領、不對稱的斜領、單肩袖、連身袖以及起到視錯覺效果的腰部幾何切割鏤空等結構,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當代女性柔美性感的身段曲線。在奧斯卡頒獎典禮、戛納電影節、慈善晚會、音樂會、舞會、晚宴等正式場合中,經常可以看到明星大腕、名媛淑女穿著精致小巧的抹胸齊膝喇叭裙、勾勒出女性精致凹凸曲線的魚尾裙、A形的坦胸收腰及地長裙、H形的坦胸露背高開衩的修身禮服長裙、X形的宮廷式一字領大蓬蓬裙等經典款晚禮服。既展現年輕女性的清新自然、纖婉秀美,也彰顯成熟女性的性感嫵媚、優雅端莊,既有名媛閨秀含蓄矜持的淑女氣質,也有國際大腕前衛奔放的霸氣風范,彰顯了著裝女性的曼妙身姿和優雅氣質(如圖15)。
四、結語
綜上所述,社會對女性人體審美觀念從19世紀追求極致的人工三圍曲線美到20世紀上半葉的年輕、自然、清新美再到20世紀下半葉至21世紀的健康、修長、性感美。晚禮服的廓形也從X、S形向H形再向A、H形轉變,款式從多件套變為單件套,內部結構也更加豐富精細,裸露結構設計也越來越多,形成了當代女性晚禮服簡潔、修身、性感的整體結構特征,展現了當代女性著裝的形式美、形體美及氣質美,是個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以及文化修養、審美觀念的表達。
參考文獻:
[1]張乃仁,楊藹琪.外國服裝藝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2]陳瑩,編著.服裝設計師手冊[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社,2012.
[3]陳東生,甘應進,主編.新編中外服裝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4]鄭巨欣.世界服裝史[M]. 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1.
[5]李當岐,編著.西洋服裝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千樹典生.圖解服裝史[M].孫基亮,陸風秋,譯.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
[7]皮庫克.西方服裝通史經典圖鑒[M].劉瑜,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8]王世娟.西方晚禮服的歷史與文化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06.
[9]李彩云.當代女性晚禮服結構美感研究[D].廣州:廣東工業大學,2017.
作者簡介:李彩云,碩士,廣東培正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服裝設計與理論。
楊樹彬,碩士,廣東工業大學教授。研究方向:服裝設計理論與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