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賈 霍楷 籍亞玲
【摘 要】素質教育在高校的全面實施,其目的是大力培養出新時代所需要的創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探尋我國高校素質教育的不足,對如何全面推進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進行探究,圍繞著學生的自我發展展開,強調學生的中心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相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素質教育;以人為本;主體性;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6-0150-01
一、我國大學開展素質教育的意義
素質教育在高校的持續開展不僅是對時代號召的響應,更是高校人才培育的必經之路,具有非凡的意義與價值。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比更能激發學生的自我創造力,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為社會所帶來的意義是非凡的。素質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擴展思維、豐富自我想象力以及拓寬知識面,為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發注入原動力。其次,素質教育還可以豐富情感、提升素養,使學生的人格更加完善化。思想是一個人的靈魂所在。知識和技術的學習固然重要,同時還要注意精神境界的提升。最后,素質教育的實施還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素質教育注重對學生自我動手能力的培養,在教育過程中增加了實踐環節,可以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實際操作經驗,使學生在課堂實踐活動中慢慢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術,提高社會適應性。
二、我國大學素質教育的不足之處
目前,在我國高校的素質教育課程中,老師是課堂上的唯一主角,學生缺少參與感,在課堂上難以對自身的思維能力以及實踐能力進行有效的鍛煉。雖然已經有部分高校在課程教育中增加了一定的實踐課程,但是流于形式化,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學生在實際考察中被繁瑣的考察步驟安排所束縛,沒有辦法全面投入到實地學習中去。其次,某些高校的教育教學內容已經嚴重脫離學生實際,沒有辦法引起學生的共鳴。有些老師不注意自己課件的更新換代,一直重復講述數年前的教學內容,使課件中的案例分析嚴重脫離學生的生活,不能得到學生的認同感。一味死板的教學內容,也將本來有趣生動的教學內容束縛在了一個很窄的圈子里,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自然在課堂上不積極、不活躍,課堂缺乏活力,逐步與素質教育的目標漸行漸遠。
三、全面推進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
(一)強調學生的中心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學校應該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上有所創新,使學生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觀,擺脫以往被動接受的學習模式。在教學模式上,不能僅僅依靠老師傳授課本上的定義與結論的方式,也要注重與學生的互動性。教學中只有學生及時地反饋信息,教師才能知道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如何,才能及時調整教學節奏,使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上,一方面,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安排;另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一定的創新,在課堂中融入互動環節、趣味問答等,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
受不同成長環境的影響,學生之間的理解能力、個人性格、愛好等都是有差異的。如果沒有區分,統一教學,勢必會造成某些學生跟不上課程進度,逐漸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立足于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制定多樣化的培養方案,以最適合的教學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更加科學地引導每一位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積極改正自身的不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細致入微地研究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實施有區分化的教學,其實就是對以人為本素質教育的貫徹落實。
(三)注重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相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目前高校的教學中往往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就要從課程配置這一源頭上尋找原因去解決。目前學校的理論課課時太長,過長的課時安排,使得老師在對教學內容安排上缺乏精簡,學生學習興趣呈現逐步下滑的趨勢。為此要對教學課程安排進行重新規劃,降低理論課程的比例,縮短其課時,增加實踐課時的長度,使課程安排趨于平衡。
四、結論
素質教育是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為核心的教育,必須要以學生為出發點設計課堂教學。課堂是高校素質教育的主要營地,教師必須要選擇更科學的教育方式與手段進行課堂教學。教師要善于觀察總結每一位學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專業能力,針對學生的自身客觀條件,因材施教讓每一位學生的自我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取得自身的發展。同時對于學生身上的毛病,要采取恰當的方式使其漸漸改正,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學生,幫助學生成為更加優秀的自己。素質教育只有在不斷反思與完善中,才能不斷地與時代發展相匹配,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范占平.全面扎實推進素質教育[J].寧夏教育,2016(06):26.
[2]周紅,高一萍.以學生為主體 推進素質教育[J].甘肅教育,20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