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霜
【摘 要】在新媒體浪潮沖擊新聞媒體行業的今天,新聞專業主義不斷受到挑戰,自媒體門檻低、內容制造價值低、營養低卻不乏收益高者,傳統媒體難以得到絕對的公平,在這樣的環境下,新聞工作者應堅守新聞媒體職業素養,加強自我認同感和歷史擔當意識,引導受眾思考和倡導社會公平正義,使得傳媒行業良性健康地運行發展。
【關鍵詞】新聞工作者;道德;新媒體;倫理規范
中圖分類號:G214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6-0201-02
一、當前的新媒體傳播環境
媒體的出現和發展與人類社會的需要和科技發展的進程緊密相連,二者共生共榮,相互依存。而在媒介傳播的歷史長河中,新媒體的出現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技術革命。
新媒體是在新的技術支撐下出現的媒體形式,包括手機新媒體、IPTV、數字電視、移動電視、APP/第三方應用程序等[1],相較于傳統媒體單向傳播、反饋不靈敏等缺點,新媒體以時效性強、互動性強、個性化服務等優勢迅速搶占了市場。
新媒體給新聞事業帶來的變革和沖擊是多方面的,首先導致受眾大量流失,廣告大幅度下降,使得事業平臺和薪酬待遇不再有吸引力,骨干人才大量流失,最終導致傳統媒體的傳播力大幅削弱,核心競爭力喪失。同時,新媒體技術促使傳統媒體改變了以往的新聞報道方式,但也給傳統的新聞專業主義帶來觀念上的挑戰。
二、自媒體時代的倫理問題
新媒體時代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平臺、用戶數量的激增,傳播主體龐大、不規范、無序,自媒體傳播與新聞職業道德的價值觀和出發點不一致,容易發生沖突,導致社會混亂。當信息源從專業媒體擴大到自媒體,缺少“把關人”的專業審視,未經證實的信息在自媒體上瘋狂散布,負面信息呈病毒式傳播,人肉搜索更讓每一位公民都處于隱私暴露之下。[2]
在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的開放式環境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的出現使得新聞傳媒生態環境更加復雜,傳媒行業新聞專業主義的壁壘被沖撞,大批低門檻自媒體人涌入,部分媒體間形成“搶快”意識,罔顧事實只求速度,忽視把關過程,同時內容同質化嚴重,缺少有創意的原創性內容。新生代媒體人對職業規范的忽視,對職業邊界的判斷不夠清晰,使得傳媒行業的職業規范和倫理規范面臨著新的挑戰。部分傳統媒體及自媒體在新聞傳播方面的失范行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
(一)錯誤引導輿論造成事件失焦
當突發事件出現時,由于調查真相需要時間,這時最容易產生流言,在事件真相未查明的情況下,經常有網絡大V、意見領袖等掀起道德審判,利用大眾的情緒進行盈利傳播,當傳統媒體還沒有時間完成深入調查,輿論場上已經是一片嘩然。例如2016年的“江歌案”,在關鍵事實未調查清楚的情況下,諸多媒體轟轟烈烈地掀起了一場對劉鑫的道德審判,在自媒體與專業媒體的共同強化下終于構成了輿論關注的失焦——不是“江歌為什么被殺?”而是“江歌為什么會死?”如果媒體的出發點不是挖掘真相,而是刺激受眾情緒,也許暫時會獲得高閱讀量,流量變現獲得高額收益,但從長期來看一定存在危險。
(二)議程設置偏差
在信息迭代及媒介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新媒體的大浪潮會遮蔽重大或更重大議題,會浪費媒介公共資源,或者造成公器濫用,眾多媒體一擁而上進行報道,必然會造成對有關國計民生議題的忽視或遮蔽,造成對嚴肅新聞影響力的消解。比如王寶強離婚事件與女排奪冠;黃曉明楊穎結婚與屠呦呦獲諾貝爾獎;郭美美事件與當時的云南地震、昆山爆炸案等災難,前者沒有多少社會價值或新聞價值,卻往往被媒體過度關注,而后者有很大的社會價值或新聞價值,卻相對被忽視,關注率和報道率相對較低。出現這樣的現象究其本質是部分新聞工作者對新聞價值的判斷扭曲和對利益的盲目追逐。
(三)捏造細節制造假新聞
在蓬勃發展的媒體事業中,為了追求市場經濟,在激烈的競爭中“存活”下去,假新聞屢見不鮮,以2018年十大假新聞為例,如“保研大學生破解彩票漏洞獲刑”“淄博從未進過長春長生生產的疫苗”“《讀者》快發不出工資了”“內蒙女教師車禍瞬間推開兩學生自己被撞身亡”等,涉假領域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對民眾認知產生誤導,造成了十分不良的社會影響。
(四)非虛構寫作冒充新聞
非虛構寫作也叫非虛構文學創作,以作者完全的個人視角進行寫作,試圖模糊新聞與文學的界限,解構人物的本來敘述,將事實按作者需要的情感加以架構。這類作品以其精準的情感觸碰和栩栩如生的細節描寫得到很多網友的響應,但問題在于對事實的夸大延伸,沉重打擊作品的客觀性和真實性,走向它所宣稱的接近真實的對立面。
我國媒體進入市場化階段后,利潤最大化成為最大的訴求,[3]即以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大的利潤,保證廣告商的利益,維持媒體基本的生存和發展,由此,媒體的實際運作理念與新聞崇高的社會責任難免會出現無法統一的情況,經濟創收者與輿論引導者的雙重身份常常使媒體處于傳媒社會責任和經濟利益的兩難境地中,成為新聞倫理道德失范的根源所在。
三、新聞工作者應當堅守職業準則和倫理道德
當新聞事業逐漸演變成一種商業行為,新聞倫理也就有了更迫切被正視的理由,新聞倫理的約束力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成效或大或小,但仍然必須存在,因為新聞倫理是新聞自由的基石,新聞專業主義所推崇的新聞自由主義,是有限制的自由主義。
在已經到來的自媒體時代,新聞倫理道德失范問題屢見不鮮,甚至成為自媒體的一種風向標,他們在道德準線的邊緣試探、徘徊,最終跨越。為了繼續傳媒業的良性發展,避免被商業戾氣侵染,新聞工作者需要反思以下幾個問題。
(一)新聞工作者背負著什么?
首先,新聞記者的首要任務是堅持報道真實的新聞,向人民群眾如實反映客觀世界最新發生變動的情況。在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具體事實都必須合乎客觀實際,地點、時間、人物、事件都要有跡可循、有據可查,捏造事實或妄意決斷都是新聞的大忌。真實性是新聞的最顯著特征,新聞的每一個要素、特性都要靠新聞工作者的身體力行才能得以保證,才能為以后的新聞工作者所傳承。
其次,新聞工作者是一切媒介活動的承擔者和實行者,是一切社會聯系的集結點。記者需要具備高度的新聞敏感度,關注國際局勢和國際民生,了解國家所處的外部環境,體察民情上傳下達,及時反饋群眾對政策實施的意見和建議,挖掘事件真相保衛正義,對社會事件進行傳播和評論,為社會營造良好的風氣和氛圍。
最后,站在全球格局看,西方媒體的全球化戰略對中國傳統媒體形成強大的文化、心理、資本沖擊,在本國媒體中夸大中國亂象,片面解讀中國形象,以及架設新聞圍墻,讓西方人民日益增加對中國的誤解。中國傳統媒體不僅面臨著生存競爭,還擔負著在全球化語境下,保有中國聲音的民族使命。比如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在宣傳奧運會的過程中,媒體的作用不可小覷,多方面、全方位的報道不僅讓外國民眾了解到中華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蘊,更重要的是讓其他國家看到了中國的強盛國力和中國人民合力創新的創造力,對中國產生敬畏之心,這有利于中國國際地位的穩固。
(二)傳統媒體真的就此消亡了嗎?
有人說新媒體的出現意味著傳統媒體的寒冬,筆者認為,雖然新聞學在中國作為學科建立的歷史不長,但它擁有厚重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出生于苦難時期,經歷過風霜暴雪、槍林彈雨,愈加具有堅定的根基和絕不動搖的信念。
在中國報業史上,出現過一批滿腔熱血的報人,他們帶領中國報刊從政論時代走向新聞時代,黃遠生、劉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張季鸞等都為后世所敬重,“報界之全才”邵飄萍在編輯和主持《漢民日報》期間,更是不為權勢所左右,不為利祿所誘惑,堅持民主共和思想,撰寫了大量論說、時評、隨筆,以激烈辛辣的筆調,抨擊袁世凱及大小軍閥的專制跋扈,揭露和痛斥浙江貪官污吏鉆營謀私、殘害人民的罪行。
相比之下,新媒體更多是技術支持下的內容傳播,制作的內容大多生硬、泛化,無營養價值,自媒體人隨意編寫、渲染情緒、操縱輿論、傳播不實內容,長久如此消耗的是公眾的信任,這必然是走不遠的。而具備專業素養、歷史知識、社會道德的新聞專業人士具備原創能力,有一定的新聞功底,價值觀符合主流,才能在這個行業長久生存。
因此,傳統媒體不會消亡,只要社會存在一天,傳統媒體就存在一天。但新聞工作者不能忽視網絡媒體正流行的現實,應對當下的環境有所應對,轉變策略,尋找傳統媒體的優勢,加強自身核心競爭力。
(三)新聞工作者如何應對?
成為優秀的新聞工作者,首要前提是提高自身的新聞素養。從事新聞工作的人要明確自己身上背負的歷史使命以及社會責任,手中的筆不僅是幫助民眾解決問題的利器,也是維護社會、國家安定的武器,新聞人需有大眼光、大格局,堅持公義。傳統媒體和自媒體很大的區別在于內容的把控,以優質內容取勝為上策,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也在平時的新聞寫作中培養。
其次,新聞工作者必須培養過硬的業務能力,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寫作功底,根據新聞體裁的不同選擇合適的寫作方法。對于新聞記者來講,最為重要的是寫作技能,無論圖像和視頻畫面多么生動精彩,都需要對其進行語言的描述來突出主題。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新聞記者還需要掌握新媒體技術。現代媒體單位對記者的要求已經不再局限于撰寫新聞稿件,現在市場需要的是集“采、編、拍、攝、剪”多項技能于一體的綜合性人才。
最后,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好的新聞報道,要靠好的作風文風來完成,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新聞工作者通過深入百姓生活,經過細心觀察與思考,精心制作有煙火氣、有人氣的內容才會得到老百姓的喜歡,那種出自沒有新聞功力之手的作品頂多是曇花一現。[4]在新聞采訪與寫作中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才能用真理說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實打動人。
參考文獻:
[1]劉行芳.新媒體概論 [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 14.
[2]史惠斌.新媒體環境下如何破解新聞倫理失范困局[J].中國報業,2019(6).
[3]楊楠.當代傳媒環境下新聞倫理道德失范問題辨析[J].新聞愛好者,2008(12).
[4]楊祖恩.著力“四力”培養 造就新時代新聞人才[J].傳媒論壇,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