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高校開展雙創教育的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從對雙創的認識、課程體系、資金支持、師資隊伍建設四個方面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一、“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
“互聯網+”這一概念最早由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同年我國舉辦了專門以大學生為參賽群體的“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迄今為止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屆。政府之所以對“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如此重視,是因為: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經濟環境和時代背景,用互聯網思維去思考問題,優化資源的配置,將傳統行業與互聯網進行有效的融合,使傳統行業煥發生機;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靈感,催生新行業、新技術、新產品、新的商業模式,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將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有志于創新創業的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使他們能夠獲得資金、政策和智力支持,提高項目的成功率。
二、“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
目前,很多高校未能形成正確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沒能深入認識“互聯網+”的真正內涵,以致于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造成理念與需求的錯位。一些高校不重視創新創業教育,視其為邊緣課程,不能有效發揮宣傳引導作用,造成學生無法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真正意義,達不到預期教學效果。個別學校舉辦了一些創新創業比賽,但是很多項目和所學專業不符,不能學以致用;還有一些比賽因為學校不重視,沒有相應的硬件配置,在實際比賽過程中造成了弱者恒弱的局面。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設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成立創新創業學院,但是在課程設置上卻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一是,創新創業課程作為一門實操性強的課程,理應加大實操課的比例,降低理論授課比例。很多學校受師資、場地、硬件、資金等條件限制實操課程的比例非常低甚至沒有。使很多的教學環節無法順利開展。二是,創新創業課程是一套系統的課程,涉及到就業、創業、創新、職業生涯規劃等多個方面,很多學校只設置一門課程,這根本無法使學生真正理解創業、就業等一系列的基本概念。
(三)缺乏資金支持
資金的缺乏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一些高校由于不重視創新創業教育,雖然成立的創新創業學院但不給予其資金的支持,致使學院無法購置先進的教學設備、建設先進的教學場地、聘請經驗豐富的指導教師。另一方面,一些好的創新創業項目缺乏資金支持。部分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的高校會為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培訓費、實驗耗材費,但無法提供初期的創業資金,需要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致使一些前景良好的項目無法孵化成功。還有很多高校對于培訓費、耗材費也無法提供。
(四)師資力量薄弱
當前,具有專業雙創教育師資隊伍的高校數量較少,很多學校的雙創教師是由輔導員來兼任的。條件好一點的高校會給輔導員提供參加雙創培訓的機會,但是時間一般情況下比較短,學不深,學不透。另外,一個眾所周知的情況就是輔導員本身事務性工作比較繁忙,能放在教學上的精力就會十分有限。再者,輔導員在指導創新項目的時候很難和學生的專業相契合,無法提供專業指導。
三、“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策略
(一)端正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認識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要端正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認識,將雙創課程作為一門通識課程進行普及,在課程建設上要下大功夫。廣泛地進行雙創宣傳,要在全校上下形成良好的學習雙創的濃厚氛圍,讓同學們知曉“互聯網+”、“挑戰杯”、“學創杯”等相關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賽事,引導同學們廣泛地參與其中,并且鼓勵同學們從自己的專業出發,開發和專業相匹配的雙創項目。鼓勵教師要多參加相關的業務培訓,熟練掌握先進的教具、軟件使用方法,并將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教學手段、方法,滿足教學需要。
(二)構建科學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要依據“互聯網+”思維,構建專業與雙創有機融合的課程體系。一方面,在專業課授課過程中加入“互聯網+”思維,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去發現生產、生活中的痛點,并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對產品、技術、服務模式進行創新創造,甚至可以跨學科、跨系、跨學校組建團隊,來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豐富雙創課程的內容,將職業生涯教育、就業教育、模擬經營、財務管理等涉及雙創的課程融入其中,使學生得到整體的鍛煉和提高;第三方面,增加實操課程,降低理論課程的講授,增加師生、學生之間的互動,讓課程的效果更佳形象生動,便于學生的消化吸收。
(三)加大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金支持力度
開展好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力度,主要用在一下四個方面:第一,建設多功能實訓教室、模擬經營實訓室、創客空間、創新創業展廳等功能性教室,每種教室都承擔著特定的教學任務,缺一不可。尤其是多功能實訓室和模擬實訓室的教學內容非常貼近實際,鍛煉學生的實操能力;第二,給具備發展潛力或者參加比賽的學生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包括:研發、生產、項目的打磨等環節;第三,每年劃撥一定資金支持老師參加創新創業培訓,開闊視野,拓展教學能力;第四,邀請學術專家、企業人士來校指導、教學的咨詢費用。
(四)打造高效的師資隊伍
在“互聯網+”背景下,要求高校教師的思維模式緊跟時代的發展,在改革教育模式,創新教育方法,調整教學內容等方面下功夫。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做到兩個“與時俱進”。第一個是教學思維要與時俱進,需要高校教師的教學思維與“互聯網+”的創新思維相契合,把出現的新內容、新方法融入教學當中,經常性地對教材、課件、教法進行梳理,始終保持一種破舊立新的思維狀態。第二個是教育手段的與時俱進,需要高校教師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先進技術,加速教學手段的改革。有現代互聯網技術的支持,可以讓學生在網絡平臺上鍛煉溝通能力、團隊協調能力等,也可以開展模擬經營活動,感受真實的企業經營氛圍,還可以開展賽前訓練活動、邀請專家參與項目打磨。
作者簡介:陳云尚,1981年生,現工作于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