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原
摘 要:本文對當前我國公共圖書館“互聯網+”的創新實踐成果進行了分析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與轉型發展的一些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以及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行各業在互聯網時代迎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在各行各業與互聯網進行深度融合的時代浪潮中,圖書館業如何有效利用互聯網這一強大的創新驅動引擎,實現圖書館在管理、服務、資源整合等方面的創新與發展,是當前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本文基于當前我國公共圖書館“互聯網+”實踐成果,就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創新與轉型發展策略進行一些探討,以期能夠為我國公共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參考與借鑒。
1 公共圖書館“互聯網+”創新實踐成果
目前,公共圖書館作為“互聯網+”的先行者與踐行者,在“互聯網+”的浪潮中積極探索,取得了一些良好的實踐成果。
1.1 圖書館手機App,新技術應用高效便捷
圖書館手機App,是移動互聯網與圖書館服務深度結合的典型應用,在為讀者帶來海量圖書資源的同時,也為讀者帶來了全新的閱讀體驗,高效、便捷,突破了圖書館圖書閱讀的空間、時間限制。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手機App為例,其特色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便捷服務,把線下傳統的查詢、預約、續借等具體業務無縫移植到無線端,只需輕觸屏幕,即可隨時隨地盡享中圖服務;二是掃碼借閱,只需輕松一“掃”,中圖海量電子書便可以任讀者選擇;三是個性定制,“我的書架”功能模塊,可以讓讀者把喜歡的圖書一鍵收藏,打造專屬于讀者個人的收藏空間;四是自訂閱,一鍵添加喜歡的主題到首頁,如時事新聞、科技爆料、娛樂八卦等;五是“搖一搖”,輕松一刻的同時,知曉別人在看什么;六是一專多能,通用的RSS訂閱器和電子圖書閱讀器,支持RSS源自定義、OPDS書源自定義、電子圖書自主導入(epub、txt、pdf等多種格式),成為隨身閱讀專家,方便隨時閱讀。
1.2 微信服務平臺,新媒體服務無處不在
借助網絡新媒體平臺,圖書館服務可以有效實現服務范圍的拓展、服務內容的不斷豐富,大大提升了讀者的服務體驗。如遼寧省圖書館積極探索微信服務平臺的運營模式與功能完善,幾經改版升級,實現了圖書館所有服務功能均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一鍵獲取,具體功能設計包括微服務大廳,遼圖活動(遼圖講座、微展廳、微公告、活動報名、活動簽到),遼圖微悅(讀者注冊、統一檢索、數字閱讀、知識視界)三大模塊,微服務大廳的上線方便用戶靈活定制多功能的微服務,延伸了服務時空,增加與讀者的互動交流,使圖書館服務更加個性化、實用化、高效化,真正實現了圖書館文化惠民。
1.3 互聯網+創客空間,新空間建設創意無限
創客空間是圖書館領域功能與服務創新的一大特色,而“互聯網+”概念的推出,為創客空間的服務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廣州市越秀區圖書館積極利用館藏文獻、數字技術、網絡新媒體等探索建立復合型交流空間,為“創客”們提供創新創業創作的場所,創客關注廣州市越秀區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即可使用該平臺。越秀區圖書館“互聯網+”創客空間為創客打造了24小時線上討論平臺,涵括“創”溝通、“創”課程、“創”書目、“創”集市、“創”預約五大欄目,提供線上討論、課件學習、書目檢索、文獻遠程傳遞、工作室預約、作品展示與交換等全方位服務。同時還組織了一批擁有文化研究、美術創作能力,并具備高新科技創新精神的創客,為其提供自由交流協作、共同分享創造的平臺,使創客可以在書香氛圍中進行創新創造,將閱讀和創新有效結合,進而促進文化的研究、傳承與創新。
2 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與轉型發展策略
2.1 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與新媒體平臺打造圖書館服務新的增長點
隨著以數據化為特征的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對信息的時效性、個性化要求越來越高,圖書館可通過對信息系統內海量數據的分析與挖掘,精確鎖定目標讀者,預測其深度需求,并實時推送,同時也可為館藏決策采購提供數據支持。如利用信息可視化手段收集圖書館圖書流通情況、到館讀者數、今日借還數據等,基于這些數據能更有針對性地制定采購策略、激活館藏資源,吸引更多人群參與全民閱讀;利用網絡新媒體平臺可以為讀者量身定制個性化服務,包括借閱數量、借閱偏好、借閱行為等個性化統計和分析,新書推薦、活動預約等個性化體驗等,使圖書館閱讀服務更精準、更高效、更實用。
2.2 通過“互聯網+”實現管理升級,增強公共服務能力
通過圖書館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實現圖書館的管理升級,增強公共服務能力是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策略。公共圖書館應積極借鑒互聯網思維,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提升行業管理能力。如上海圖書館與第三方信用機構-支付寶芝麻信用聯合推出的“信用閱讀”就是 “互聯網+圖書館”應用于管理創新的最好例證,該模式打通了線上線下諸多環節,推出了免押金信用閱讀,縮短辦證流程,節省辦證時間,使圖書館傳統辦證業務向互聯網開放,通過簡單高效的方式讓讀者體驗到“互聯網+圖書館”的便捷,為守信讀者進一步擴大服務授權打下堅實的基礎。其針對芝麻信用分650分以上的上海市常住人口,免去其100元押金辦理上海圖書館普通外借讀者證,通過該證讀者可以免費享受200多家上海市中心圖書館“一卡通”圖書館紙質圖書通借通還及電子閱讀終端普通外借服務,實現了知識和信用的結合,讓公眾更好地認識到信用的重要價值,是公共圖書館在社會公民道德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一個新探索,也是探索與社會第三方合作服務公共文化的新舉措。
3 結束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傳統公共圖書館實現創新發展與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的契機,當前我國公共圖書館在“互聯網+”方面所取得的實踐成果,充分證明了公 “互聯網+共圖書館”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與創造力,而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借助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廣泛的用戶基礎,深入探索公共圖書館管理、服務及資源整合等方面的創新應用,實現時代環境下圖書館的轉型升級,對當前我國公共圖書館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劉芳.“互聯網+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與轉型發展[J].圖書館雜志,2016,35(08):42-48.
[2]韓翠峰.“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服務轉型與發展[J].圖書與情報,2015(05):29-32.
[3]張興旺,李晨暉.當圖書館遇上“互聯網+”[J].圖書與情報,2015(04):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