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太極拳在中國高校已經普及了很多年。但是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在教學中能不能真正傳達出它的文化內涵,做到傳承,我看差強人意。這也正是太極拳近一段時間以來站在風暴之中任人詬病的原因。對太極拳的學習蜻蜓點水,不求甚解,不僅造成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同時對于我們文化的傳承意義乏善可陳。那么,我們的文化自信怎么獲得呢?因此,以太極拳為切入點,談談我對太極拳教學的看法。希望引起國內同行的注意,教育強國,文化強國,能夠落在實處。
關鍵詞:太極拳;教學;思考
太極拳已在國內推廣50多年,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也長期在各大專院校得到推廣。高等院校在眾多體育活動內容與形式中,中國的國粹太極拳運動是首先值得推薦和肯定的,因為它具備了極高的體育價值。
但是,目前太極拳的教學面臨比較尷尬的局面,一方面學生的喜好發生了變化,很多學生對太極拳的熱情不高,主要原因是完全不理解動作和文化內涵,甚至對太極拳產生的背景及尚武精神不認可。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目前太極拳教學的太極拳化,變成了一種程式,一種范式,一種表演。北京體育大學教授沈理然提出:太極拳化的太極離真正的太極拳相去甚遠了。目前,大多數的太極拳教學限于課時和學生的理解水平,往往只流于動作和招式的教學,而忽視了文化的教學,這樣其實離太極拳的精髓越來越遠了。我們的初心是在一個相對短的教學時間內通過合理的課程安排,普及太極拳,結合太極拳的實踐練習,逐步深入,達到形神兼備,修身養性,終身體育的目的。但目前的情況來看,存在諸多問題。
1 太極拳文化內涵
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中闡述”理根太極,故名太極拳”的太極拳運動,通過融攝”太極哲理”,以太極哲理規范太極拳技,完成了太極哲理與太極拳拳理的融合,促成了人體運動規律與”太極哲理”的交融,構建起了包容有以動養生、以內導外、逆向運動、順應陰陽、中和律已、和諧處外六大要素的太極運動觀。
太極拳以中國傳統哲理文化和武術技術理念為兩大基石,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太極論、中庸思想、陰陽論、氣論、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和知己知彼、以靜待動、以柔克剛、后發制人、攻守相寓、舍己從人的技術理念。
太極拳不僅僅止于是一項運動,在養生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太極拳以拳的修煉而達到人體內環境的高度有序的最佳狀態,是人的整體系統功能處于高級健康狀態,這和中醫理論不謀而合。太極拳不同于西方體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與武術的結合也足可以表示出我國文化的精髓,而且作為一種武術運動,有著其獨特的攻防意識。太極拳既有寶貴的醫療保健作用,又有高深的技擊藝術。它是一種把我國源遠流長的拳術、導引術、吐納術三者結合,加以創新的強身治病、增強體質和延年益壽的體育運動。
2 目前高校太極拳教學面臨的問題
2.1 缺乏文化內涵的學習
限于學時和課時的要求,太極拳的教學只注重動作教學,理論內容含混不清。學生通過太極拳的學習,經常摸不著頭腦。有學生戲謔太極拳編了順口溜“一個大西瓜,中間切一刀,你一半,我一半……”,他們完全不理解為什么太極拳動作多以弧形,圓形等呈現。如何做到剛柔相濟,動作高低起伏,大小,左右代表著怎樣的意義?
在學習太極拳時,學生普遍反映太極拳難學,有很多人未得其要領,或效顰于一招一式,或形不似意不達,或偏剛偏柔,或虛實不分,雖常年練習,卻事倍功半,終未深入其境,所以太極拳應有的功能被大大降低。這些現象的產生皆源于對太極拳缺乏正確的、深刻的理解。只有從理論上把握太極拳的精髓,才有可能在實踐中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必須進一步科學地繼承、理解、把握太極拳的內涵。
2.2 動作基礎不夠扎實
完成一個太極拳基本的動作需要充分調動身體各關節和肌肉。要求動作緩慢,氣息緩、慢、勻、穩。這絕非一日之功。如做一個馬步,普通人堅持一分鐘尚且很費勁,更何況一套太極拳要在這種半蹲狀態之中持續一段時間。
2.3 動作和文化的結合不夠契合
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以及我們教育環境的變化,現代的學生很多從文化意識上已經不認同或不熟悉我們的傳統文化,因此在學動作時敷衍了事。更別談文化上去思考我們的天人合一,動作上虛與委蛇,人體運行規律,動作運行規律等,以及他們之間的有機結合。
3 建議
如何做到在教學中既能使學生學會太極拳的動作,又能充分了解太極拳背后的文化,同時在練習的過程中真正融會貫通,達到“精、氣、神”的結合,做到形神兼備?這對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教師具備相當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還需要專業的太極拳實踐。
3.1 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和太極拳拳理的學習
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太極被釋為天地萬物之根本,宇宙之本源,太極之理,拳之理,乃世界萬物之理。中國哲學精神中的“天人合一”、“陰陽學說”影響著太極拳中所蘊含的“生命和諧”、“斗爭中求平衡,變換中求和諧”的和諧理念。
太極拳除全身各個肌肉群、關節需要活動外,還要配合均勻的深呼吸與橫膈運動,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專注,心靜、用意對中樞神經系統起了良好的作用,從而為其他系統、器官的活動與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太極拳構建了以柔弱勝剛強的拳術運用之法,在理論層面上,實現了文武一理,將拳術理論高度提高至中國傳統哲學文化的上限,闡明太極拳術不但是一門拳術,而且也是以武入道的方法。太極拳特有的“心靜體松”的技法要求,采用順腹式或逆腹式呼吸,以及貫穿始終的螺旋式的弧形動作,對全身各部位都有良好的刺激和鍛煉價值。
3.2 加強太極拳的動作教學、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太極拳的最基本要求,即身型的“虛靈頂勁,尾閭中正”。太極拳無論是走架還是推手,都要求身體既不前傾也不后仰,既不左歪又不右斜,正是不偏不倚的表現。而推手時要求的“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不丟不頂”等又是允當適度的反映。在太極拳的教學中,從手法、步法及身體基本姿態入手,太極拳練習注重的四處見弧、連綿不斷、蓄力而發等動作要領。
基于太極拳生理學基礎和醫療保健功能,要想達到更好的健身效果,必須按照太極拳的技法要求進行科學地練習,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除具備高超的技藝和掌握太極拳的理論知識外,還必須有一套好的教學方法,使練習者在明晰太極拳技法的基礎上,按照技法要求進行反復地練習、體會,才能達到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的效果。
4 思考
太極拳教學應達到的教學效果是學生對人與自然的認識,人體小宇宙與周圍大宇宙的關系的認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能有一個全方位的概念。學生能對健康、養生有一定的認識,對修身養性及文化有一個深度體驗。通過一個太極拳的學習,可以摸到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脈絡,達到尋根問祖,向內尋求的思考,這是太極拳教學的根本意義所在。而只有對文化深入的學習,才能學好太極拳,才能知道一招一式的意義,從而真正達到健身修身和養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康戈武.從全球化視角探討武術教育的生存與發展[J].體育文化導刊(10):14-20.
[2]姜娟,趙艷.體育院校學生社團對人才的培養機制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20):228-229.
作者簡介
欒麗美,2002年畢業于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碩士,現任職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