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娟 熊翼
摘 要:伴隨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慕課”應運而生,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各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迅速推廣并得以應用,“慕課”發揮其獨特優勢,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短板,有效地提升了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改革力度和進程,意義重大而深遠。
關鍵詞:慕課;思政課;教學新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系川北醫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課題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17-89-3-4)。
“慕課”是指“大規模網絡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為 MOOCs,是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大學的網絡傳播與創新主任 DaveCorm ier與國家人文教育技術應用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Bryan Alexander在2008年聯合提出來的,2011年這一新的在線課程模式在美國迅猛發展,隨后影響世界各國的教育模式,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也受到巨大影響和啟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正在觸動著我國傳統教育的根基。2013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四所國內知名高校率先開始探索、實行“慕課”教學模式,可以說,2013年是中國的“慕課”新紀元,“慕課”一經探索、推行,便成為各大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熱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也在“慕課”的興起契機中不斷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結合我國教育大背景和各大高校實際的教學情況需要,“慕課”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模式,如何發揮“慕課”優勢,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成為聚焦點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入“慕課”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作為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主導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長期以來都是以“教”為核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學。通過筆者自身的教學感觸以及訪談學生,了解到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同度令人堪憂,一部分同學表示思想政治理論課枯燥、抽象、內容更新速度慢,無法有效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加之一部分教師教學模式單一,用老方法和舊觀念進行教學,存在“照本宣科”現象,師生交流互動少,無法因材施教和契合新時代大學生特點進行“個性化教學”。這些情況造成了部分同學對思政課程不感興趣,出現逃課或者人在心不在的現象。因此,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和手段,不斷提升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同度和關注度,提高課堂“抬頭率”,讓同學們感興趣和產生共鳴,感受到“老課”新修的魅力,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入“慕課”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入“慕課”教學模式的價值
“慕課”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是一種運用教育信息技術和網絡環境開展的新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它的推廣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提供了好的發展契機,推動了思政課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了教學技術,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的短板。
2.1 改變“以教為中心”,實現“以學為中心”
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模式“以教為中心”,教師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學生完全是被動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這不符合思政課教育改革的宗旨。“慕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把師生都變成教學的主體。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更是學生學習的陪伴者和引導者。而學生,不僅是“觀眾”,更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探究者。能夠讓學生從自身學習興趣出發,自主的選擇授課教師和思政課程內容,因為有選擇性,也鞭策教師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手段。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理想情形,但高校思政課傳統的教學模式由于學生人數多,授課教師無法了解到每一位同學的實際情況,無法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慕課”以學生為主體,著力打造“學”,圍繞“學”進行課程設計,利用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對學生的課程選擇、學習過程,學習時間、學習成效進行掌握,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的學習,也更進一步按照學生的特點改進課程的設置和編輯教學內容,達到因材施教,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2.2 改變“多數沉默”,實現良性互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一個突出的障礙是學生的“抬頭率”,師生互動少,互動模式單一,大多數學生“保持沉默”。20世紀巴西著名批判教育的學者保羅.弗萊雷說:“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引入“慕課”模式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均實現了良性互動,并且不受時間、地點、次數的制約。學生也可以記下在“慕課”學習當中遇到的問題,在課堂上再次和老師進行交流以解決問題,線上線下并行互動,互動模式多元化發展。
2.3 改變局限和封閉,實現開放和共享
傳統的思政課課堂教學,受時間、地點的制約,教學資源和內容局限、封閉。就我國的思政教育需求來講,思政教育應該打破校園圍墻,讓更多的不同學歷、不同職業,甚至不同國籍的人接受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教育。“慕課”打破了封閉,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實現了思政課教學的開放性。筆者所在的川北醫學院,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為例,教師把教學內容上傳到網絡平臺,供學生隨時查閱、學習,不僅有本校學生進入平臺學習,還吸引了校外學員。讓思政教育時時在、處處在。
3 引入“慕課”教學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途徑的探索和要求
教學改革的目的在于助學。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吸引學生,必須要做到尊重學生、服務學生、啟迪學生和激勵學生。“慕課”教學模式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掌握扎實的思政理論知識,不斷提升理論素養和教學水平,能嫻熟地使用信息化技術,對教學資源進行收集、整理、設計,上傳到網絡平臺,并結合時事熱點,及時更新教學信息,理論落地,結合實際。另一方面,學生要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注意力集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高效地獲取信息,獨立思考,并能正確辨識,及時反饋學習效果,及時評價教學情況,進而推動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綜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應該多元化,對于“慕課”應科學合理的加以利用,吸引學生參與,提高教學效果,提升思政課的魅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尹鐵燕彭羽.基于“慕課”教學模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例[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06):22—26.
[2]羅珍.慕課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新模式[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11):88—90.
[3]鄭娟.“慕課”視域下的思政課教學改革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2):140—141.
[4]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M].顧建新,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李梁.慕課視域下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M].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2).
[6]劉衛平.淺析慕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運用[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1):116—118.
[7]譚璐璐.“慕課”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研究[D].湖北:湖北工業大學,2016.
作者簡介
李美娟(1987-),女,陜西富平人,川北醫學院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
熊翼(1980-),男,四川滎經人,川北醫學院講師,理學碩士,研究方向:管理學、生物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