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資助工作的核心是育人,面臨資助對象未能準確對接、受助學生自助意志薄弱、感恩意識不足、心理問題突出、資助育人質量提升不夠等困境,亟需精準識人、自主助人、立德樹人、以心暖人和全程育人,不斷拓寬資助育人渠道、深挖資助育人內涵,進而完善資助育人機制、全面提升資助育人質量。
關鍵詞:高校;資助育人;貧困生
國家高度重視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特別是2007年以來不斷出臺資助政策新文件,旨在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確保貧困生能順利完成學業,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根據2018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全國學生資助金額突破2040億元,幫助了9801.48萬貧困學生,為保障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
1 資助育人工作深刻內涵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資助工作的最終落腳點也離不開人的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因此,必須把育人作為生命線貫穿于資助工作過程的始終。資助工作與育人工作二者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資助是手段,育人更是目的,資助育人工作的核心是人,資助什么樣的人、怎樣資助人是高校需要深思和篤行的當務之急。
2 資助育人工作面臨的困境
1)資助對象未能準確對接。隨著資助力度和資助覆蓋面的擴大,一部分學生逐漸滋生一種“不拿白不拿”的思想和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渾水摸魚”,甚至爭著搶著去充當“貧困生”。另外,真正困難的學生卻由于自尊心極強、容易敏感等原因,反而不愿意主動去申請助學金。再加上學生提交的貧困申請表和貧困證明難以去偽存真,因此,在資助對象篩選時未能做到精準對接。
2)受助學生自助意志薄弱。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大多在社交能力、學習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輕易不敢去嘗試,經常表現出消極自卑、膽怯的心理。長此以往,在心理壓力和經濟壓力雙重困擾下,貧困生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尤其在學生受到資助后,更不愿意去努力嘗試和付諸行動,主觀方面“等、靠、要”的思想逐漸被占據,喪失了自主積極向上、克服困難、力求變通的動力。
3)受助學生感恩意識不足。大學生普遍存在資助申請之前熱、資助開展過程中溫、享受資助后涼的現象,還有的學生甚至覺得自己受資助是理所應當的,不但缺乏感恩意識和感激之情,反而表現出格外的“冷漠”。現有資助體系更多強調的是學校和政府的責任,而沒有限定受資助學生的義務,導致部分受資助的學生感恩、誠信意識淡薄、責任意識不強現象。[2]
4)受助學生心理問題突出。當前高校資助工作中依然存在重物資幫助輕精神幫扶,重制度落實輕人文關懷。貧困生在受資助過程中缺少有溫度的教育和引導,在面臨學習就業、社會交往和人際溝通等方面壓力時,容易產生焦慮、自卑、抑郁等不良心理問題。
5)資助育人質量提升不夠。資助工作蘊含豐富的育人要素和育人功能,然而在高校具體實踐中,育人這一功能往往處于遮蔽狀態。高校資助工作沒有把“扶貧”與“扶志”和“扶智”有機結合起來,忽略了學生能力拓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大打折扣。
3 資助育人工作的路徑選擇
1)資助貴在精準識人。把好精準識人關是資助工作有效開展的關鍵環節,后續資助工作程序能否順利進行都以精準識人為前提。那么,如何做到精準識人呢,建議有以下幾點:一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學生在線上積極提交申請,線下主動向班級民主評議小組和輔導員如實反映家庭經濟等方面真實情況;二是“硬約束”與“軟指標”相結合,結合量化表對申請學生進行打分,再綜合班級民主評議人員意見,做到客觀、公平、公正;三是輔導員日常管理與家訪工作相結合,家訪是輔導員全面了解學生家庭情況的一個突破口,通過家訪,輔導員可以在資助工作中精準識人。
2)資助貴在自主助人。任何教育外力必須依靠內力才能發揮作用,資助工作也不例外,唯有學生樹立自主、自強和自立意識,育人效果才能持久化、深入化,育人功能發揮才能多元化、常態化。資助育人不僅要關注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狀況,更重要的是確保他們畢業后能夠可持續地發展。[3]在資助工作中可以嘗試“先自助、后資助”政策,進而激發學生自助意識,避免學生“等、靠、要”和“理所應當”等思想,最終實現“國家資助”與“學生自助”兩條腿走路,達到“物質脫困”與“思想解困”完美結合,促成高校“資助助人”向“自助育人”工作轉變。
3)資助貴在立德樹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高校資助工作貴在立德樹人,重在培養優秀的新時代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不僅要關注貧困學生日常生活、專業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困惑,更要注重學生道德意志的鍛煉和道德行為的養成。高校在強化資助制度剛性約束的同時,更需要加以教育和引導,深化受助學生誠信意識、感恩意識和規則意識,真正讓學生自覺踐行受助與實踐相匹配、獲得與奉獻相匹配、付出與回饋相匹配。
4)資助貴在以心暖人。學校資助工作開展過程中要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主動關心貧困生所思所想,了解學生的實際困難和迫切需求,以同理心關懷學生情緒情感和精神狀態,將溫暖貫穿于物資幫助和精神扶持全過程,讓學生自覺將顯性資助內化為感恩情和報恩志。多維度對貧困生進行幫扶,做到“暖人心、扶人志、育人格”。[4]讓貧困生切身感受到國家、社會和學校政策帶來的溫暖,增強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情,更加充滿信心、愛心和責任心,成長為有自信、有溫度、有情懷的新時代接班人。
5)資助貴在全程育人。資助工作不會隨著獎學金、助學金的足額發放而結束,育人作為資助工作的生命線必須貫徹于全過程。資助貴在全程育人,除了緩解貧困生在經濟方面壓力之外,還要培養學生自強、自立精神,尤其在思想上,以感恩回報、服務社會的意識教育學生;在能力上,以實踐實習、素質提高為手段鍛煉學生,形成立體化的資助育人體系。[5]鼓勵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和寒暑假走出學校,參加社區服務、志愿活動、公益實踐等,讓學生在參與中增強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在參與中傳遞正能量和人文關懷,在參與中實現精神激勵和道德浸潤、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有效融合。
高校資助工作是一項溫暖學生心靈的工程,直接關乎教育公平推進和教育質量提升以及人才全面發展。夯實資助工作,重在圍繞“育人”目標開展,貴在精準識人、自主助人、立德樹人、以心暖人和全程育人,促進貧困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2018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EB/OL].http://www.xszz.cee.edu.cn/index.php/shows/70/3716.html.
[2]高艷麗,馬彥周等.高校學生發展型資助模式構建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2(6):163.
[3]楊曉慧.關于新時期高校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6:24.
[4]常小飛,周學智等.“三全育人”視域下“五維一體”資助育人體系的理路探究[J].中國地質教育,2019(3):4.
[5]唐文紅.從物質資助濟困育人到勵志強能育人[J].思想教育研究,2011(7):69.
作者簡介
劉恒美(1989-),女,漢族,安徽宿州,碩士研究生,西安醫學院護理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