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紅
[摘 要] 二孩政策放開導致二胎家庭驟然增加,由此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如社會公共資源的相關保障無法及時跟上、二胎家庭父母的養育能力不足等等, 尤其是政策開放對二胎家庭中大孩的心理及行為影響應該如何調適與解決等。本文嘗試從家園幼兒教育角度出發,提出初步的看法和對策。
[關鍵詞]二胎家庭;大孩;心理調適與行為矯治
5 歲的睿睿站在沙發旁,看媽媽眼睛緊緊盯著抱在手上的妹妹,連自己幾次吵著拿玩具的要求都沒理會,氣得小臉通紅,跑到媽媽面前大聲哭喊抗議:“媽媽不要我了,我要把妹妹扔掉!”這一刻,媽媽愣住了……
這是筆者親眼看到的一個真實案例。睿睿的母親小冰和丈夫都不是獨生子女,因為工作關系,兩人生育時間也比較遲。在二孩政策全面放開前,他們沒有機會也從未考慮多生一個孩子。政策放開后,想著年紀已經不小,匆忙中決定多生個寶寶。
從2016 年全面放開政策以來,越來越多的家庭像小冰家這樣,改變了家庭中獨生子女成員格局。二孩的出生,給很多家庭中的大孩帶來了實質性的影響。
二胎家庭中大孩出現的心理及行為變化
筆者對所在園所的530 個家庭進行初步調查發現,530 個家庭中有253 個家庭是二孩家庭,其中135 個家庭的大孩在本園就讀。他們在家中增添了新的成員后普遍出現了以下變化:
一是與人交往的欲望降低。觀察到大多數孩子回到幼兒園后,不太愿意與同伴交流,偶爾被問及到父母、弟弟或妹妹,會沉默不語,在反復詢問及刺激下,有的甚至會惡語相向。
二是專注力下降。孩子在活動中經常出現思維散漫、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經常半途而廢,無法堅持完成一件事或畫完一幅畫。
三是情緒波動大。孩子出現情緒焦慮的問題,原本早已適應集體生活,但家里多個寶寶后,不肯回幼兒園或者在幼兒園門口哭哭啼啼,不愿放開父母的手,回到幼兒園后,悶悶不樂。只要父母一出差,晚上就睡不好,即便是回到幼兒園也無精打采。但只要父母一回來,或者帶上他(她)去玩,馬上嘰嘰喳喳地特別興奮。如果父母關注了弟弟妹妹疏忽了他(她),情緒馬上又低落下來。有的孩子甚至在弟弟妹妹一哭的時候,馬上跑到父母身邊要他們抱,唯恐父母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弟弟妹妹身上。
四是出現行為退化。二孩出生后,大孩出現不同程度的行為退化。這種退化多為心理因素造成。有的孩子已經能自己穿脫衣服了,父母生了弟弟妹妹,他反而不會穿衣服了,什么都要父母包辦;有的孩子早已經不尿床了,結果媽媽生了弟弟,她又開始尿床了。
五是有輕微暴力傾向。部分孩子在家里和幼兒園里都呈現了輕微的暴力傾向。在家里,總是“不小心”碰倒或抓傷了弟弟妹妹,在園里一言不合就推人甚至對同伴拳腳相向。有的甚至在發泄不滿時,踢打桌椅,滾地撒潑,對前來阻止的成人亂抓亂打。
以上行為看似事小,但長此以往,必定對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造成極大危害。為此,必須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所在,擬定相應措施,予以調適與矯治,使孩子能緩解焦慮,盡快適應和融入新的家庭格局,身心健康成長。
大孩心理及行為出現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格局的變化。
家庭新成員的加入,改變了“4+2+1”的中國家庭原有格局和以獨生子女為中心的客觀實際。孩子年齡小,其心理調適能力差,他的心理發展水平導致他難以理解父母生育二孩并將注意力放到二孩身上的做法,尤其是當家長把精力和關注過多投入到第二個孩子身上,而忽視了對大孩的關心時,大孩就會有種被拋棄的失落感和失寵感,他們感覺到父母的愛被分享了,心理得不到滿足,就會排斥令父母產生變化的他人,將父母“不再愛自己”的責任推到弟妹身上,這就是所謂的同胞競爭。
(二)資源分配發生變化。
二孩的出生,必定占據了部分的生活資源如玩具、食物等,讓原本獨占所有資源的大孩產生心理落差及危機感、不適感。特別是父母在兩個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或沖突時,往往簡單地讓大孩“謙讓”小的孩子,更讓大孩子感到難以接受。長期以來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優越感受到挑戰,為維護自己的“利益”,他們便會表現得霸道、任性、逆反。父母越是要求大孩謙讓弟弟妹妹,他便越逆反。
(三)幼兒心理發展不健全。
孩子的心理發展仍不健全,年紀較小的孩子還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因而便會展現在行為上。很多時候,負面情緒只能直接地宣泄在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同伴及愛護自己的父母身上。
大孩心理調適與行為矯治的方法及對策
作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我們既不能草木皆兵但又不能簡單看待大孩在心理和行為方面存在的問題。孩子在心理上產生巨大壓力而無法疏通后,很可能會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甚至引發悲劇。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年紀小,就忽略他們的心理感受,也不要簡單地把他們的威脅話當玩笑。同時,家庭與幼兒園必須保持緊密聯系,為孩子提供更安全、寬緊適度的成長環境和條件,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
尊重孩子,激發其情感。在家庭角度,父母要將大孩當成家庭重要成員,在準備增加新成員前,應將想法與他共享;盡量給孩子講一些關于和睦家庭的童話故事,觀看充滿溫馨的影片,描繪快樂家庭的美景;在可能的情況下,增加兩個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甚至將一些簡單的照顧弟弟妹妹的工作交給大孩,從而進一步催化孩子間感情。切不可以用威脅、恐嚇方式迫使大孩履行其“兄姊義務”,否則適得其反。在幼兒園,老師應組織孩子開展認識生命的相關活動,了解生命的由來,如“我從哪里來”“陪伴我長大的人”等,幫助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和艱辛,教孩子學會知恩、感恩,懂得要愛身邊的人和環境;讓幼兒初步理解家中其他成員如弟弟妹妹和自己一樣都是父母的寶貝,一樣可以享受父母的愛。此外,可以讓大孩介入二孩的成長過程,讓他們將弟弟妹妹的新變化和與弟弟妹妹游戲的場景用圖畫方式描繪出來,逐步學會愛弟弟妹妹。
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和愛的需求。在家庭中,二孩出生后父母必須盡可能地維持大孩的生活節奏與日常活動。公平對待每個孩子,并盡量給大孩足夠的關愛和關注。比如母親可以將二孩交給父親照看一下,騰出時間單獨陪伴大孩,并與大孩溝通聊天;在兩個孩子發生糾紛和矛盾時,不用“你比弟弟大,要讓弟弟”為理由讓大孩無原則退讓,產生失落感,而應該一視同仁。幼兒園當中,老師要贊賞孩子在家的點點進步,如關心弟弟妹妹、體貼父母、幫助父母照看弟弟妹妹等行為,讓大孩在大家面前談談如何和弟弟妹妹一起玩、有什么感受等等。在大孩情緒波動時,在不影響其他孩子的情況下,允許其有宣泄空間和行為,如用扔沙包方式發泄心中不滿,用談話和哭泣表達憤怒或傷心等。
通過實踐體驗,提升孩子共融能力。在家庭中,可以讓孩子玩角色互換游戲,哥哥做弟弟,弟弟做哥哥,讓孩子體驗新角色給自己帶來的新鮮感,同時通過角色互換,體諒感受弟弟妹妹的情緒與想法。在幼兒園里,可開展大帶小混班活動、區角表演游戲、角色游戲等,通過游戲、交往等活動培養孩子對年齡小的孩子的感情。比如,讓孩子與小班弟弟妹妹共同完成游戲任務;組織角色游戲,讓大孩代入其中充當弟弟妹妹角色,感受弟弟妹妹在游戲中的感受;開展混齡混班活動,讓孩子嘗試做“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帶入角色,學習換位思考,培養責任感。此外,通過情景表演、視頻演示、集體討論等方式,教給孩子解決問題和矛盾的基本方法。
家園共育方式讓孩子情緒更穩定。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既有相通之處,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在孩子的教育中,社會、家庭、學校因素缺一不可。在社會越來越關注多子女家庭孩子成長的大背景下,幼兒園必須與家庭加強溝通,密切配合。家長要及時發現大孩的情緒與行為變化,錄制大孩在家行為表現與教師溝通商討應對方式、與同班大孩家庭分享孩子引導心得、到社區或幼兒園聆聽專家在引導培育大孩健康心理和行為矯治講座,與專家面對面請教孩子情緒疏導及分享行為培養的技能等等,以達共同教育、促孩子身心和諧發展目的。教師應與家長共同探討大孩心理調適的方式與方法,密切關注和跟蹤及記錄大孩的情緒變化和行為表現,并隨時溝通、制定相應的教育對策。
植物需要水,孩子需要愛。我們要關注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時每一刻。讓孩子的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都處在一種良好的狀態,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 饒淑園.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張瓊. 二孩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 遼寧師范大學,2018.
[3] 風笑天, 李芬. 生不生二孩? 城市一孩育齡人群生育抉擇及影響因素[J].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6.
[4] 張霞. 家園合作共促幼兒分享教育[J].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