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
[摘? ? ? ? ? ?要]? 小學教育專業“雙導師”協同育人是推進小學教育專業內涵式發展、提升創新能力、推動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重要方式。權責機制、合作機制、溝通機制、福利機制和考核機制是促進小學教育專業“雙導師”制協同育人發展、體現“雙導師”內涵特征的教育方式與培養機制。
[關? ? 鍵? ?詞]? 小學教育;“雙導師”;協同育人;培養機制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24-0212-02
一、引言
2015年和2017年,國務院分別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旨在提高本科人才的培養水平和質量,深化生產教育與校企合作的整合,要求深化專業課程改革,推進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的“三鏈一體化”,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在兩份文件精神的指導下,高等院校、有關企業、科研機構和事業單位共同開展協同育人教育項目。針對師范學生實踐教育薄弱的現狀,教育部于2016年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為加強師范生實踐教育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意見,指出通過構建實踐教育體系,尤其通過全面推行教育實踐“雙導師”制來推動師范生實踐教育的發展,促進師范生深入實踐一線教育教學工作,進一步了解學科知識,促進教育實踐和提高職業認同感。[1]
二、“雙導師”協同育人的概念
“雙導師”協同育人,就是以解決高校教學和育人中的層間弱化、學科障礙和分散導致的低效率、教學協同不足的問題,通過優化教學資源的配置,加強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等各個教育主體和環節的無縫銜接,實現高校教學育人過程中的協同聯動的一種育人機制。[2]協同育人中的“雙導師制”就是指為學生配備校內校外兩位指導老師,加強對學生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協同貫通。
小學教育專業“雙導師制”協同育人是師范院校“雙導師制”協同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教育,小學教育關乎我國教育事業的未來。在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的指導下,小學教育專業“雙導師制”協同育人要求各教育力量之間積極協調,積極配合,形成協同效應,實現最佳教育效果。
三、小學教育專業“雙導師制”協同育人的培養機制
“雙導師”協同育人,包括高校與小學雙方合作體制創新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現“雙導師”協同育人,必須找到和解決與其內涵本質要求相一致的基本路徑,以及體現“雙導師”內涵特征的教育方式與培養機制。
(一)建立權責機制
通過“雙導師”協同育人模式培養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明確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的權責是第一步。只有明確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的權利和職責,才能推動“雙導師”協同育人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如果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的權責不清、交叉重復,那么不僅會降低效率、浪費資源,更重要的是不能達成協同育人的目標和效果。
1.校內導師權責
校內導師長期從事教學育人工作,對于學生培養成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應當在“雙導師”協同育人中承擔更多的責任。以小學教育專業來說,校內導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全程和全面發展,主要包括專業概述和專業認同的指導、教材理論知識的教授、專業基礎知識和綜合素質培養、學生職業生涯的規劃等,同時校內導師必須即時跟蹤和指導學生業論文的選題、研究和撰寫等環節。
2.校外導師權責
校外的導師作為學生實踐導師,主要培養學生的實際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深入社會實踐,提高實踐能力,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更好地適應社會,為學生個人職業規劃打下牢固的基礎。小學教育專業的校外導師大多來自小學教育系統,他們有安排學生從事與小學教育有關的各項實踐活動的權利,但也擔負著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責任。同時校外導師必須要注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身心健康,不得安排學生從事與專業不相關的或者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的實踐活動,不得侵犯學生的各項合法權益。
(二)建立合作機制
“雙導師”協同育人模式重點在于“協同”二字。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必須要協同分工合作,使學生同時得到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的指導。建立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的合作機制,既完善從理論到實踐的育人過程的全覆蓋,又避免導師指導內容重復的問題。
1.發揮院校的主導作用
“雙導師”協同育人模式是符合新時代要求的育人模式,育人模式的改革主導在院校方面。高等院校必須對此引起重視,積極發揮院校的主導作用,深化學生導師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專業與小學教育單位的溝通交流,促使校內專業導師和校外實踐導師共同參與到對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全過程中。同時,院校應該主動協調好小學教育專業和校外的小學教育單位之間、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之間、導師和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推動“雙導師制”協同育人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2.建立教學實踐基地
建立“雙導師”協同育人模式的合作機制,必須推動教學實踐基地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學實踐基地,必須堅持專業與小學共建、人才培養任務共擔、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共融的原則。推動教學實踐基地管理體制改革,例如成立教學實踐基地合作委員會、合作管理處等機構,專門負責“雙導師”協同育人的有關事宜。“雙導師”協同育人合作委員會實行主任負責制,主任統一配置使用合作雙方的資源,統籌協調教學實踐基地的各項日常事務,主任由合作雙方共同選聘。
(三)建立溝通機制
校內外導師通過分工指導,促進學生理論和實踐能力的不斷提升,推動學生成長成才。在這個過程中兩個導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就顯得格外重要,如果溝通不暢,很難將校內導師的指導和校外導師的指導無縫銜接起來,使得“雙導師”協同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1.成立聯席會議
聯席會議作為一種正式的溝通機制,是指在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地點召集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共同討論學生的培養方案、指導方向、職業規劃等內容的溝通機制。一方面聯席會議可以加深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的熟悉和了解,為雙方的合作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聯席會議可以促使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達成比較一致的正式的意見,對于指導學生有很大的幫助。
2.搭建交流平臺
除了聯席會議之外,可以搭建一些非正式的彼此相互交流的平臺,以進一步加強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的聯系與交流。雖然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之間有比較明確的分工,但并不意味著兩者之間是相互割裂的,更重要的是需要兩者之間的協同。從理論教學到畢業設計,各個環節都要鼓勵校外導師參與進來,對于學生的課外實踐,校內導師也應該主動參與。雙方可以通過定期的會面或者是通過電話、短信、電子郵件等通訊工具對學生在校內外的情況進行及時溝通與交流。促使雙方導師了解彼此的工作動態以及學生在校內外的學習生活實踐和思想情況,及時反饋,及時指導,提升“雙導師”協同育人質量。
(四)建立福利機制
在實際工作中,校外導師通常只是掛一個名頭,沒有給予學生實際的指導。這種情況的出現與校外導師參與協同育人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有很大的關系。要激發校外導師的積極性,使“雙導師”協同育人真正落到實處,就必須要建立激勵機制。
1.進行績效補貼
小學教育專業的校外導師大多來自小學教育系統的一線教學人員,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工作繁忙,很少有時間對學生進行指導。對于許多校外導師來說,“雙導師”協同育人通常只是強加的“義務”,指導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積極性不高。因此應該進一步加大對導師的補貼力度,提高其薪資待遇,同時對校外導師指導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工作可以計入考核量化之中,根據考核量化的結果,分層級給予績效補貼獎勵。
2.提高福利待遇
除了補貼薪資之外,還要提高校外導師的福利待遇,重要的做法就是使校外導師的福利待遇同校內導師看齊。第一,給校外導師設立學校通信許可,使其在有工作需要的時候可以進出學校圖書館等,既方便校外導師獲取信息,同校內導師交流也方便,校外導師及時指導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使其感到自己是在高校中工作的一分子,增強其榮譽感和使命感;第二,給予校外導師參訪交流、進修學習的機會,在提供福利的同時也能夠加強對校外導師的培訓,增強其指導學生的能力;第三,適當給予校外導師節日慰問金、生日補貼、崗位津貼、醫療福利等福利待遇,提高其工作的獲得感。
(五)建立考核機制
“導師既是一種資格,更是一種崗位,既然是崗位,就必須有明確的職責和相應的評價體系”。[3]為了促使“雙導師”協同育人制度化、規范化,切實加強“雙導師”協同育人的管理和成效,必須相應地建立導師的考核標準和激勵措施,促使導師認真指導、積極工作。
1.健全考核制度
針對現實中小學教育專業雙導師考核制度方面的不足,必須要充分認識到校外導師和校內導師的差異,合理地確定考核指標、考核期限和考核目標,制定完善的“雙導師”協同育人考核量化標準。健全考核制度,最首要的任務是要建立校內外導師的日常管理制度和考核標準,將其平時指導學生的各項工作都納入考核之中,將各項考核條件量化,對于長期表現優秀的導師,可以實現免考核的制度。
2.完善激勵體系
建立校內外導師的考核標準之后,必須要加強對校內外導師的監督。嚴把導師準入關口,也要建立相應的導師退出機制,形成競爭機制,做到優勝劣汰。對于考核不合格的導師應該按正式的制度使其退出,不斷地調整校內外導師的師資隊伍。在此之外還要對導師進行獎勵,獎勵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將對導師的考核量化結果與職稱薪資相掛鉤。對于考核量化結果優秀的導師,可以給予多樣化的福利獎勵,對于考核量化結果不合格的導師也應該建立相應的懲罰機制。
四、結語
“雙導師”協同育人是深化院校育人方式改革、強化學生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對于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同時接受專業導師和小學教育單位導師的雙重指導,有利于其在實踐中深化教育知識理論和技術,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更好地滿足職業發展需求,同時又從實踐中發現新問題、提煉新知識,推動學生理論水平的提升。“雙導師”協同育人的落腳點是“育人”,關鍵是“協同”,權責機制、合作機制、溝通機制、福利機制和考核機制是小學教育專業“雙導師制”協同育人的主要培養機制。
參考文獻:
[1]田雯雯.師范專業認證背景下雙導師制協同育人培養機制探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9,33(2):45-47.
[2]植寶.基于協同創新平臺的高職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創新[J].新課程研究,2019(5):73-74.
[3]亓瑤.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雙導師制”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7.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