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鳳雷
[摘? ? ? ? ? ?要]? 改革創新是新時代發展的主旋律,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大學生是社會發展、改革創新的生力軍,高校必須多措并舉加強對大學生的全面培養,努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更好地貢獻力量。
[關? ? 鍵? ?詞]? 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24-0218-02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社會更加需要高素質復合型的人才。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弄潮兒,社會發展、改革創新的生力軍,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必須樹立遠大理想和目標,腳踏實地,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一、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內涵
通常來說,一個人的素質高低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衡量: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其中,身體素質是物質基礎,科學文化素質是核心,心理品格素質是關鍵,政治思想素質是主導[1]。大學生素質是指在大學學習階段,學生需要具備的品質,也是對大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提出的具體要求。國家也根據時代的要求制定了相應的教育方針,要求大學生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2],要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過硬的專業素質、較高的人文素質、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強健的身體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是指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政治信仰等,是人才綜合素質中的根本性素質,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也將成為內心的一種信念。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素質主要包括學生的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古人說“少年強則國強”,過硬的專業素質可以保障大學生步入社會后,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實現自身價值,回饋社會。人文素養是大學生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素質,是提高自身內涵,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不斷發展自我的有力保證。社會的高速發展要求大學生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和身體素質,在遇到挫折時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敢于面對失敗并以之為動力不斷完善自己。而良好的身體素質是保證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勇敢迎接挑戰的前提。
二、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思想道德素質問題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走向獨立生活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大學生應該主動關注社會發展的現狀,充分了解自己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很多在校大學生在網絡視頻、游戲等方面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不愿意關注社會現狀,缺乏社會責任感。大學生傳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也逐漸淡化,沒有奉獻精神,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一部分大學生缺乏“以集體利益為重”的思想觀念,只一味關注自己所得。在食堂、圖書館等公共場所也會看到大學生不主動排隊、哄搶等不良現象;不注重公共衛生和個人衛生,宿舍臟、亂、差;養成吸煙、酗酒等不良的行為習慣。在高校出現這些行為,正是部分大學生缺乏社會公德的表現。
(二)文化素質問題
部分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沒有學習的目標和方向,失去了學習動力,出現懶惰松散思想,上課經常遲到早退,不認真聽講,熱衷于游戲,學習成績下降。平時學習不努力,常??荚嚽芭R時突擊,甚至有的學生考試中出現作弊現象。調查資料顯示,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不夠,不喜歡閱讀,人文社科知識匱乏,讀寫能力較差,基本文化素質不高,降低了社會對大學生的認可度。
(三)專業素質問題
有的大學生缺乏對專業的認識,不了解專業所學課程和內容,不認真思考所學專業的社會地位和價值,不探究所學專業的前沿和未來發展方向,沒有明晰的專業思想,沒有明確學業和職業規劃,學習沒有動力和方向,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對專業理論知識學習不深入,專業技能訓練不刻苦。這就導致部分大學生專業理論知識不踏實,專業技能不熟練,無法滿足社會對大學生的崗位要求。
(四)身心健康問題
現階段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多受家長溺愛,勞動自覺性差,缺乏鍛煉,身體素質不容樂觀。受社交、升學、就業等壓力影響,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存在容易煩躁、遇事不冷靜、思考問題過于偏激、做事容易極端等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的存在會影響部分大學生正常的思維和行為,出現社會交往障礙,難以適應社會,從而給大學生本人、家庭、社會埋下隱患。
三、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方法與途徑
(一)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強化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正確的人生方向,自覺抵制各種不良思想的侵蝕,努力將自己培養成為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勇于擔當歷史重任、樂于犧牲奉獻的新時代大學生,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
(二)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高校要堅持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創新教育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體地位。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對知識的建構過程,教師對學生知識建構起著輔助、幫助作用,處于主導地位,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外因。學生是學習中的主體,學習的過程就是對知識主動建構的過程,是建構知識過程中的內因。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和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通過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三)夯實基礎知識,建立多維知識體系
無論是優秀的科研人員,還是具有獨門絕活的大國工匠,都必須掌握系統深入的科學知識。大學在制訂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時,應該增加基礎學科的課時量,加大對大學生專業基礎的培養,夯實專業基礎知識。加強對大學生專業思想教育,明確認識所學專業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明晰所學專業的社會地位和價值,增加對專業知識學習的動力。同時增加跨專業或學科知識的學習,拓展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建立多維度知識體系,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復合型人才。
(四)建設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大學校園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培養學生優良品質的主陣地,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場所。在優秀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下,可以塑造大學生的高尚品質、優良道德,崇尚科學、勇于探索創新的時代精神。因此高校都非常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將校園的一草一木、每一個場所都賦予濃厚的校園文化氣息,彰顯優秀的大學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強圖書館建設,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舉辦各類講座,增加人文學術交流,開展各種社團活動等,豐富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陶冶大學生的情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培訓多種技能,提高大學生的綜合實力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多種技能的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受到青睞。高校要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結合自身優勢,制訂技能培訓計劃,舉辦各種技能培訓。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培訓,熟練掌握多種技能,考取相應技能證書。根據興趣愛好和專長,組建不同的技能團隊,積極開展各種技能活動,參加各類技能競賽,培養科研探索能力和科技創新精神,提升綜合實力,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為將來創新創業奠定堅實基礎。
(六)學會理解尊重,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團隊協作精神、溝通交流、相互學習提高的能力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高校面向大學生開設社會學、人際溝通、禮儀等課程,讓學生學習如何開展社會活動,學會相互理解、尊重、寬容,掌握在社會活動中人際交往、交流、溝通的知識和技巧,樹立正確處世觀。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大學生自己策劃、組織各種社團活動、校際聯誼活動、社會實踐服務活動,既豐富了大學生活,又培養了大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鍛煉了他們的人際交往、組織協調能力,增長了才干。
(七)加強創新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
社會發展離不開改革創新,改革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基石,為社會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大學生是社會發展、改革創新的生力軍。高校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加強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精神,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鼓勵大學生發揮自身優勢,結合專業特點,充分利用國家扶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開展創新創業實踐,為將來建設創新型社會、創新型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八)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身心素質
有關調查顯示,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因此高校通過開設心理學等課程,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大學生能夠正確分析社會現象,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教育大學生如何面對挫折、畢業、升學、就業、人際交往等各種壓力,增強大學生的抗壓抗挫能力,培養大學生遇事冷靜思考、沉穩應對,自我調節釋壓能力。通過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疏導和干預,糾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重視體育課教學,積極開展體育活動,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大學生的身心素質。
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高校教育秉持的教育理念。高校要多措并舉,加強對大學生的全面培養,努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之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
參考文獻:
[1]牛進社.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措施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5(9):62-64.
[2]諸紅威,丁澤峰.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探析[J].職業,2011(2):92-93.
[3]辛小娟,黃文祥.淺談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及評估[J].西北醫學教育,2010(6):1139-1142.
[4]趙巖,周欣欣,徐純森.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途徑分析[J].無線互聯科技,2015,24(12):100.
[5]胡雅靜,張瑩.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現狀調查與思考[J].人才資源開發,2017(3):33-35.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