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孫艷
【摘要】目的:淺析肺結核患者采取護理干預,對其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納入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肺結核患者72例,按數字表法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各36例,參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研究組施以護理干預,就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進行比對。結果:研究組患者經護理后SAS、SDS評分相較于參照組下降趨勢更大,且生活質量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肺結核患者采取全面護理干預可有效的降低患者負性情緒,提升日常生活質量。
【關鍵詞】護理干預;肺結核;心理狀態;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200-01
肺結核是臨床中較為多見的慢性、傳染性呼吸系統疾病。是因結核桿菌而造成,具有病程長的特點,患者通常需要進行長時間的治療。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極易出現焦躁、抑郁等負性情緒,同時有部分患者因對疾病的認知缺乏,從而忽略治療的重要性,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預后狀況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本實驗將護理干預應用于肺結核的患者治療過程中,分析其對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囊括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72例肺結核,依據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各36例,參照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37~73歲,平均(53.46±3.54)歲。研究組男18例,女18例,年齡36~72歲,平均(52.64±3.37)歲。患者各項資料組間比對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方法
參照組施以常規護理方式,即開展常規知識宣教、監測患者各項生命指標、用藥指導等。研究組基于此加以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心理干預:因肺結核病是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病程較為遷延,所以患者極易出現各種不良情緒,擔心疾病傳染給家人,出現孤獨、自卑感。另外社會對肺結核患者存在一定的歧視現象,常遠離、排斥患者。因此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及時與其建立良好的溝通,了解患者內心的真實想法,盡可能滿足患者正當的需求,并激勵家屬多與患者進行溝通,關心患者。同時向患者進行知識宣教,使患者對疾病有正確的認知,積極配合治療,最大程度的消除或緩解患者負性情緒。
健康教育:結合患者的個人情況、對疾病的認知程度、病情及相關危險因素等方面,綜合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健康宣教計劃。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開展不同形式的宣教方式,使患者充分了解肺結核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特點、治療過程等內容。
飲食干預: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制定合理的飲食,選擇優質蛋白、高營養、高纖維素且低脂的食物,禁食油炸食品、辛辣、生冷的食物。同時適當的增加鐵的攝入,對于無心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鼓勵其多飲水,促進機體代謝。
1.3觀察指標
①采取焦慮、抑郁自評量表(SAS、SDS)對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表示心理狀態越差。②采取生活質量簡表(SF-36)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判定,該量表分為8個維度,總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1.4統計學處理
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x±s)用于表達計量資料,X2用于檢驗計數資料,P決定是否有差異,其中P<0.05表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SAS、SDS評分
研究組患者經護理后SAS、SDS評分相較于參照組下降趨勢更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生活質量
研究組患者與參照組相比生活質量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發展,護理理念的轉變,人們意識到患者的心理狀態與疾病的進展、轉歸具有密切關系。肺結核在全球范圍內均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且具有病情長、傳染性強等特征,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
本實驗可知,研究組患者經護理后SAS、SDS評分相較于參照組下降趨勢更大,且生活質量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患者治療期間,針對患者出現的各種心理情緒,施以相對應的心理干預,通過健康教育加深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使患者對疾病有正確的認知,提升了患者的治療、護理依從性,再加以系統、全面的干預,有效的減輕患者負性心理,提升生活質量。
總而言之,對肺結核患者施以護理干預,能有效的緩解患者負性情緒,增加依從性,促進患者康復,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