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源 任守雙 王永晨 陳英云
摘 要:黨的作風建設蘊含著馬克思主義實踐品格。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視黨的形象塑造:黨的一大確立了作風建設的主線,黨的二大確立了作風建設必須堅持走群眾路線。延安整風運動,是黨整頓作風的歷史性開端。新中國成立后,發動三反運動。改革開放后,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和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等一系列作風建設教育活動等。其中,“三講”教育活動在探索不搞政治運動、妥善解決黨內錯誤、提高干部素質上,是一次比較成功的歷史性探索。黨的十八大將黨的作風建設的制度化推向新時代,出臺《中共中央八項規定》等規范性文件;實施制度舉措;頒布黨內法規;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新時代作風建設要繼續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牢記和發揚革命傳統精神,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將黨的作風建設提高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建思想的新高度。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實踐品格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12-0097-0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黨的領導。黨的建設的核心要義,就是在堅持黨的行動指南下,以充分體現黨的性質和宗旨為目的,“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1]。
黨的建設是指黨為了保持自身的性質和實現自身的宗旨而進行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變革的過程。中國共產黨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在堅持信仰、信念和理想的前提下,能夠不斷地自我變革和自我革命。黨的作風建設是塑造黨的形象的過程。黨的形象建設是最能被群眾看得到、聽得見、感受得到的,最能夠影響黨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一項建設工作。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作風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方面,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工作,要“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1]。同樣,制度建設也貫穿于作風建設之中。
一、黨的作風建設的歷史積淀
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黨的作風建設就是對黨的形象的塑造。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驅動力。黨的形象關系到人民群眾的人心向背,關系到黨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甚至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黨創立之初就高度重視黨的建設,黨的作風建設作為黨的形象塑造工程,必然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受到黨的高度重視。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決定了她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政黨,就決定了她的形象是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就決定了她是中國革命、社會建設和改革事業的領導核心。
(一)作風建設踐行的歷史經驗
中國共產黨建黨伊始,就高度重視黨的形象塑造,就將黨的作風納入黨的建設范疇。為保證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黨的一大提出,要嚴格審查、特別謹慎吸收黨員;要特別注意以共產主義精神教育和組織廣大工人。黨的二大強調:黨是為無產階級之利益而奮斗的政黨,黨的一切活動都不能脫離群眾,都必須深入到群眾中去。因此,黨的一大初步確立了黨的作風建設的主線;黨的二大確立了黨的建設必須堅持走群眾道路,這是黨的作風建設的核心之路。
早在革命成功之初,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兩個務必”,生動形象地告誡全黨,我們由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轉向成立和建設新中國,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進京趕考。中國共產黨人能否經受住勝利的考驗,能否經受住歷史性勝利的考驗,如何不做甲申三百年的“李自成”,能否趕考合格,是擺在全黨面前的重大問題。因此,毛澤東同志諄諄教導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在黨的建設史上,概念清晰、范疇明確,歷史性創造出整頓作風政治性運動的是延安整風運動。1941年5月至1945年4月,黨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延安整風運動,是黨的整頓作風的歷史性創造與開端。在黨的建設史上,毛澤東同志最先提出“黨的作風”這一概念。1942年2月,毛澤東同志在《整頓黨的作風》一文中,闡明黨的作風的含義時說,“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這就是我們的任務”[2],“學風和文風也都是黨的作風”[2]。黨的作風寓于黨的各項建設和領導干部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等領域中,是黨的世界觀和性質在社會革命與經濟活動中表現出的信念與行為。
新中國成立后,少數黨員領導干部,忘記了毛澤東同志的諄諄教導,躺在革命的功勞簿上居功自熬,出現了脫離群眾,不能與人民群眾同甘苦;貪圖享樂,驕奢妄為,出現了以劉青山、張子善等為典型的貪污腐化分子。毛澤東同志針對腐蝕黨的形象的錯誤風氣,發動了以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為主要內容的三反運動。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做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是黨的制度建設的綱領性文獻,強調必須要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黨和國家通過黨的制度建設,頒布《關于高級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規定》,從制度規范層面為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提供制度保障。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這是我黨的一部專門關于作風建設的決定,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歷史性進步。
鄧小平同志提出,從1983年至1987年發動為期三年
的全面整黨運動。黨中央頒布《中共中央關于整黨的決定》,對黨的作風和組織進行全面整頓,健全組織建設,以達到統一思想、促使黨員和黨員干部轉變工作作風、樹立好新時期黨的形象的目的。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展了“三講”教育活動(即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以及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三講”教育活動在探索不搞政治運動、妥善解決黨內問題、提高干部素質之路上首開先河,是一次比較成功的歷史性探索。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開展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是黨的領導集體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歷史性新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黨的作風建設推向新時代,出臺了《中共中央八項規定》等規范性文件。實施了《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關于嚴禁黨政機關到風景名勝區開會的通知》等制度舉措。頒布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等作為制度支撐。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工作、“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等作風建設教育活動。
(二)作風建設踐行的歷史發展
縱觀黨的建設史,我們黨從延安整風運動伊始,歷史上一共進行了七次整黨、整風運動,歷次整黨、整風運動都是以反對形形色色的導致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的不良思潮作為運動的主要任務,譬如著名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主要任務是反對主觀主義、反對宗派主義、反對黨八股。整風運動的主要任務多數是糾正驕傲自滿、貪圖享受的錯誤思想,反對非無產階級思想的影響,反對少數黨員和領導干部居功自傲、政治上墮落頹廢和反對主觀主義、命令主義、官僚主義、宗派主義作風;糾正以權謀私的違法亂紀、貪污腐化問題。
整風主要是進行一次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整頓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風;而整黨則除了整頓思想工作作風外,還要進行組織整頓,純潔黨的隊伍。整黨整風都要貫徹執行“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都要以學習文件、提高思想作風為基礎。整風運動的方針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整風運動的方法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以說服教育為主。
二、新時代作風建設
(一)制度建設、作風建設辯證觀
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黨的作風建設與黨的制度建設相輔相成,黨的制度建設貫穿黨的作風建設始終,而黨的作風建設能夠促進黨的制度建設的貫徹與落實。
以馬克思唯物辯證法分析,制度建設是具體的黨內法規,是作風建設工作的內在基礎;而思想工作作風作為作風建設的客觀事物,是外在地體現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具體行為。因此,沒有制度建設的作風建設,是無綱之舉;反過來,作風建設的具體實踐,能夠促進制度的建設與實踐。
制度建設涵蓋黨內規范性文件和黨內法規的修訂和制定,制度建設的加強與加速,是作風建設適應時代發展和作風建設加快升級的重要基礎依據;反之,好的思想工作作風理論與實踐,反作用于制度建設的加速建立和健全,以不獨適應新時期作風建設發展的需要。
(二)作風建設要依靠人民群眾
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一個政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是黨員和黨員領導干部的行為表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從嚴治黨、落實管黨治黨責任,要求把作風建設融入黨的制度建設中去。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黨的作風建設與黨的制度建設相輔相成,黨的制度建設貫穿黨的作風建設始終,而黨的作風建設能夠促進黨的制度建設的貫徹與落實。黨的三大優良作風: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其中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風,就是要求我們踐行群眾路線這一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堅持人民創造歷史這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始終堅持人民是發展的驅動力的堅定信念;始終堅持新時代發展為了人民、新時代發展依靠人民、改革與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終堅持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改革與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實現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作風建設要發揚革命傳統精神
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不同歷史時期,在堅持革命、奪取勝利的情況下,涌現出擁有不同優秀作風思想內涵的革命傳統精神。要使作風建設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必須堅持宣傳、教育和發揚革命傳統精神。
紅船精神內涵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井岡山精神內涵是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思想作風、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艱苦奮斗的作風。
長征精神內涵是甘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于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
延安精神內涵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西柏坡精神內涵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開拓進取精神;依靠群眾和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戒驕戒躁的謙虛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大慶精神內涵是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究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
黨的革命傳統精神,體現出黨的性質和宗旨,體現出黨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體現出黨的勇于革命的首創精神和堅持革命到底的奮斗精神,體現出黨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奉獻精神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黨的革命傳統精神是我們黨歷經磨難而獲得的寶貴精神財富,應該始終如一地發揚光大。
面對當前百年不遇的國際國內復雜形勢,黨和國家面臨著“四大危險”和“四大考驗”。發揚黨的革命傳統精神,用堅定的政治信仰、制度信念和革命理想及過硬的思想工作作風,應對各種復雜的國際局勢和解決國內出現的發展中的問題,保證新時代改革開放事業的再發展。
三、作風建設蘊含的實踐品格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不僅致力于科學‘解釋世界,而且致力于積極‘改變世界”[3]。馬克思主義以《共產黨宣言》宣示了她的誕生。馬克思主義誕生伊始,就以她的實踐性,充分考察和思考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和其殘酷的剝削性,撰寫并運用《資本論》,徹底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剝削工人勞動生產商品而產生的剩余價值,是一個人剝削人的社會。
馬克思主義最為重要和根本的品格就是其實踐品格,并且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進行了表達:“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4]馬克思主義的使命不僅是通過掌握自然規律,科學地認識客觀世界、解釋客觀世界;而且通過按照自然規律改造客觀世界,真正地改變客觀世界的面貌,發動革命,使得人類社會革命化,達到大同世界的理想。列寧也說過:“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5]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的內涵具有多重性,最根本的是辯證地歸納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極其肯定和高度重視實踐對于理論產生和發展的決定性作用。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6]馬克思主義者必須積極投身于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去,并在實踐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在實踐中汲取力量。
在黨的建設史上,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開始,就在實踐中建立了黨的三大優良作風,高度重視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在實踐中,從理論上建立了黨的群眾路線。認識到,為了保證黨的執政地位,必須把保證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作為作風建設的主線;把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作為作風建設的核心問題。
在革命和建設的不同時期,黨的作風建設有著與其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黨內外環境相適應的作風建設的客觀實踐內容。因此,黨的作風建設的任務和方式是變化著和發展著的,其發展和變化有其歷史上的必然和演化,由于政黨是一個由人們集合而組成的組織,因此每個黨員的個人之間的理論水平和思想素質的差異,致使作風建設有其多樣性和復雜性。隨著革命和建設的勝利與發展,隨著社會政治與經濟的進步,作風建設漸進式地面臨著愈來愈新的情況、愈來愈新的問題;因此,作風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個需要隨著社會政治與經濟不斷發展和進步,而不斷地漸進式地適應調整的過程、不斷傳承的過程、不斷提高的過程。面對新時代新問題,我們要把作風建設提高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建思想的新高度。因此,黨的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選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48-49.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2.
[3]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發表[EB/OL].(2016-05-19)[2020-09-13].http://www.china.com.cn/news/2016-05/19/content_38485534.htm.
[4]馬克思認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如何理解這一論斷?[EB/OL].[2020-09-13].https://www.docin.com/p-1499897203.html.
[5]張江垠.對實踐普遍性品格的一點理解[EB/OL].[2020-09-13].http://www.cqvip.com/QK/96998X/198001/1003208
863.html.
[6]雷龍乾.“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之實踐哲學解讀[EB/OL].(2011-08-25)[2020-09-13].http://www.docin.com/
p-917785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