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多次強調,各高校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民族復興時代新人。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的主要內容出發,堅持黨的領導,以此為根本宗旨,抓住高校意識形態領導權;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核心價值理念,同時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給予學生以思想上的啟發;做到堅持立德樹人,以自己鮮活的感染力規范學生行為;落實“三因”和“四個統一”,真正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學生思想。習近平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論述不僅是對其本身內容的闡述,更是對其理論視野的拓展,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展,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具有系統性、規范性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新時代;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12-0123-0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邁入了新的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階段必須以黨的教育理論基礎方針為根源,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以強化教師隊伍建設為導向,并不斷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及相關內容,做到立德樹人,貫徹落實“三因”和“四個統一”,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添磚加瓦。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明確如何培養人才這樣一個基本問題,因為高校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形成的重要途徑。通過高校這個媒介和陣地去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性人才,必須堅持貫徹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當前大學生多為90后、00后,他們的思維方式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培養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并存的高校人才,充分調動廣大學生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創造性,要深入貫徹落實,做到言行一致,不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體現出來,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穩步發展提供保障。
二、習近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論述的主要內容
堅持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使得高校成為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1]。高校教育,是一項偉大工程,是一項關于國家、關乎社會、關乎人民群眾的偉大工程,因此,要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牢牢抓住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從國內國外兩方面,國內方面要注重加強人文交流,使得高校成為永久的人才培養基地;在國外方面,要充分了解各國多元文化,主動把握時機,同時要抵制各種不良文化滲入。要加強與基層組織的聯系,基層組織是黨生命力和戰斗力的活力源泉,高校需要不斷完善基層組織的建設,使其在高等教育工作方面充分發揮積極作用。堅持黨的領導,有助于高校教師深刻理解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政策。也只有堅定擁護黨的領導,高校教師才能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貢獻出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調研時指出,廣大的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2],對于價值觀,它決定了每個人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更加精簡的方式呈現出來,用精練的24個字表達了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方面層次邏輯。高校師生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予高度重視,這對于新時代培育社會主義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對于民族復興,振興中華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應對廣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和宣傳,必須要從了解、感染和培育三個角度出發[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相互補充、相輔相成,能夠在學生思想中給予認知,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順利完成的必要條件。
堅定立德樹人的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立德樹人,將教育教學與思想政治工作緊密融合,在育人方面做到全面、全程、全方位,育人是教育的思想本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德樹人的方式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黨的十八大也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立德樹人[4]。此外,對于高質量人才的培養也需要以立德樹人作為思想理論基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是高校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首先要做到育己。所謂“先育己,再育人”,教師在大學生學習生活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中起到示范作用。高校教師的言行舉止和價值觀念,影響著大學生德育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德上的合格是一個作為合格老師必備的因素,只有高校教師具備高尚的思想品德,才能對大學生更具有感染力,成為學生的榜樣。高校教師必須符合政治要求,維護黨的領導,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能夠對國家的動態和政治有全面的了解。其次,高校教師也要拓展自己的視野,閱讀思想政治教育類書籍,扎實理論基礎,不斷提高自己的教書育人和教育教學水平的能力。最后,高校教師人格要正,要切實做到以德施教,以自身的言行舉止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示范。
要貫徹“三因”。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政工作會議上指出要不斷創新高校思政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5]。因事而化,指的是在對大學生傳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闡述我國所取得的各項研究成果;在實踐中得出的一些重要的結論,從而明白了一系列深刻的含義。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從而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引領他們成長成才。因時而進,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前,應當要認識到未知的機遇和挑戰,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順應時代的要求,反映時代的進步。因勢而新,指的是在當前國際社會和國內社會復雜背景之下,各階級的矛盾相互交織,以及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方面的迅速加快,要想確保國家社會的發展得以正常進行,必須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做到審時度勢、權衡利弊。新的時代有新的時代發展的思路,因勢而新,把握我國國家和社會的正確前進方向,強化實踐導向。深刻把握教育工作所面臨的各種影響。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因”理論的描述,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徹落實“三因”理論起到良好的借鑒意義,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滿足學生成長方面的需要,真正做到將學科體系建設融入課程當中。
做到“四個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會議上強調要貫徹落實“四個統一”,首先是教書與育人相統一,教書指的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系統的專業文化知識;育人指的是教師教會學生做人,使學生能夠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將來能夠成為承擔和繼承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堅持言傳身教相統一。言傳身教指的是高校教師必須要自身具備思想道德素質。自身做到言傳身教,做學生的榜樣,積極傳播正能量。再次,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相統一,其含義是教師應該嚴格從事自己的學術研究,與此同時必須要關注社會,將潛心學習研究的理論融入社會中,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最后,學術自由與學術規范相統一,其含義是每一位教師都享有學術研究自由的權利,都可以在學術研究上創造出自己的優秀成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論述,解讀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且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賦予了其時代價值,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過程中,更加具有系統性、規范性和整體性。在當今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導,只有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才能夠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牢把握其意識形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之路[6]。
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指出,師德師風是推進教師成長和高校建設的加速器。高校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嚴格的制度和日常的管理雙管齊下,使教師的能力和素質得到綜合提升。高校教師自身也要注重師德師風,做到言行一致、率先示范,努力使自己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堅定擁護者。高校教師只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才能正確把握住新時代,實現培養高等人才的道德要求,使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努力做好“三全育人”的新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三全育人,必須要將教育工作與教育教學過程相融合”。全員育人是指學校的全體人員都能夠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全程育人指的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從課堂教學到校園文化,從課程設計到課外實踐,到處充滿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氣息。全方位育人,就是指高校各部門要相互協調配合,各個職能部門要全方位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留任何一處遺漏。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高校中高等教育的發展道路,要明確堅持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以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為中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毫不動搖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提升教師師德師風和教育教學工作能力水平,堅持做到立德樹人,實現“三全育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謝建寧.關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基于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6):190-191.
[2]陶娟,楊海東.習近平關于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論述的理論探析[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8(3):6-9.
[3]劉雪珂,周曉波.關于對習近平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探索[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21(2):97-99,110.
[4]陳曉紅.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勢新內涵新要求——學習習近平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論述[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25-30,40,
167.
[5]劉建成,劉柏炎.高校思政課踐行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論述探析[J].百色學院學報,2019,32(1):123-127.
[6]劉麗穎,左雙雙.習近平關于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論述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3(1):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