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資難已經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生產和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既有中小企業自身的問題,也有企業外部的問題。文章通過分析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及導致其融資難的原因,提出應通過出臺專門的《中小企業融資法》和完善相關法律政策等措施,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對策
一、中小企業的內涵及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中小企業的內涵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的細胞。在我國,根據《中小企業促進法》第二條的規定,中小企業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有利于滿足社會需要,增加就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生產經營規模屬于中小型的各種所有制和各種形式的企業。
中小企業具有生產規模小、經營范圍廣、生產組織形式簡單等方面的特點。與大型企業的大型、集中化的生產模式不同,中小企業通常都是選擇小型、分散化的生產模式,因而其經營范圍十分廣泛,涵括農業、工業、建筑業等多種行業,且多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而其管理模式以家族式管理為主。
(二)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現階段我國已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小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作用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吸收多余勞動力,增加就業
“單個大型企業雖然容納的就業人員多,但其單位資本吸納的就業人員少,因為大型企業多為資本密集型企業,在生產中機械設備可替代大量的人工。”而中小企業大多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能為社會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提高就業率,有助于社會穩定。
2.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根據市場的需要,把有限的人財物力投入到被大企業忽視的細小領域,發展出自己的特色產業,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彌補市場的空缺。同時,很多中小企業都為大企業提供零配件,這不僅可以增進與大企業之間的分工與協作,取得規模效益,而且可以完善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3.進行技術創新的先驅力量
由于中小企業生產規模小、資本有限,無論是設備還是技術上都不敵大企業,為了提升自己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中小企業往往會積極進行技術創新,提升自己在市場中的地位。
二、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中小企業融資的融資方式可以劃分為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內源融資是指公司經營活動結果產生的資金,即公司內部融通的資金,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舊構成。內源融資是中小企業目前融資的主要途徑,它包括企業創立者在創設企業時的出資、企業內部職工的集資以及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獲取的資本積累和折舊。外源融資是指企業通過一定方式向企業之外的其它經濟主體籌集資金。外源融資方式包括銀行貸款、發行股票、企業債券、民間借貸等,其中銀行貸款是中小企業外源融資的主要途徑。
(二)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原因
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小企業自身的因素,又有銀行等金融機構方面的因素,此外,法律法規及政策方面的不完善也給中小企業融資增添了難度。
1.從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難
(1)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
“金融交易是以信用為基礎的資金的使用權和所有權的暫時分離或有條件的讓渡,交易能否成功即出資者的資金及其收益能否如約收回,關鍵取決于出資者對籌資者的信用、能力和投資項目的收益性等信息的了解程度。”然而由于不少中小企業財務信息管理混亂,當前我國又缺乏完善的資信評級機構,使得銀行難以了解中小企業的資信狀況,造成雙方之間信息不對稱,這容易導致銀行的逆向選擇及道德風險,出于防范風險的考慮,銀行往往會對中小企業貸款設置較高的門檻。
(2)中小企業貸款成本高
“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對貸款的要求呈現出金額小、筆數多、時間緊的特點,銀行信貸的經營環節(包括客戶調查、資信評估、貸款發放、貸后監督)卻不能因此而減少,由于固定成本基本不變而經營規模大大減少,相對于大型企業而言,銀行貸款的單位交易成本上升,這使得大銀行對中小企業失去熱情。”
(3)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所有制欠信任
受我國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國有企業往往是國有銀行的重點扶植對象,且大型國有企業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強,資信狀況和經營狀況較好,國有銀行往往會對其有所偏袒。相比之下以個體、私營為主的中小企業往往會受到銀行的所有制的區別對待,難以取得銀行的資金扶持。此外,銀行普遍實行的貸款責任制往往會對經營狀況較差的中小企業產生“惜貸”現象。而銀行信貸審批權的上收也讓中小企業無法從基層的金融機構獲取貸款。
2.中小企業自身的限制因素
(1)生產規模小,應對風險的能力差
中小企業大多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處于產業鏈中最低端的位置,而缺乏先進的技術及高級設備又使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由于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應對風險的能力差,使銀行對其產生“惜貸”現象。
(2)資金有限,缺乏可抵押資產和提供擔保的機構
銀行在放貸時往往要求企業提供抵押,但是銀行可接受的抵押物往往只限于土地和房屋類的不動產,而這又恰恰是資產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所缺少的。于是,很多缺乏可抵押資產的中小企業都在申請貸款時被拒之門外。
此外,缺乏提供擔保的機構也讓中小企業無法順利取得貸款。目前我國尚缺乏完善的信用擔保體系,企業間也不愿互相擔保,免得出于人情為他人擔保而增加自己的經營壓力和風險。
(3)財務信息管理混亂,資信狀況較差
大部分中小企業都以家族式的經營管理模式為主,缺乏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其財物信息管理較混亂。此外,很多中小企業信用觀念薄弱,存在逃避還貸的的現象,有的企業為取得高收益在取得貸款后未征得銀行同意改變貸款資金的用途,把資金投入到高風險的項目中,這加大了中小企業還貸的風險。由于中小企業資信狀況普遍較差使得銀行不愿為其提供資金。
3.相關立法及政策方面的不足
(1)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規
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我國陸續出臺了一些法律法規來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然而諸如《中小企業促進法》一類的法律法規往往是從宏觀角度制定的,其條文過于原則性,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規,這就使得這些法律難以實施,無法從根本上促進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解決。而融資租賃、典當租賃這些靈活簡便的新型融資方式在立法的規制上也不盡完善,如缺乏監管部門等。此外,征信管理法律法規的缺失也會影響征信業的發展和金融機構對借款人信用狀況的評估,從而易導致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增加貸款審批的難度。
(2)直接融資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不需提供抵押和擔保、也不需向出資人還本付息的直接融資極大地節約了融資成本,對于資產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不錯的選擇。然而,由于直接融資方面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導致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門檻太高,限制了中小企利用直接融資方式獲取資金。如《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法規對上市發行債券或股票的企業的資產規模和其發行額做了條件限制,這導致大多數中小企業因達不到條件而無法直接融資。
“此外,我國專為中小企業開設的資本市場的中的二板市場被定為為創業型中小企業服務,雖然我國的中小企業符合上市條件的,可以通過創業板上市融資,實現風險投資的轉移,但是,對于大量的不符合上市條件的中小企業,其資本的流通和退出,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難。”
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建議
(一)制定專門的《中小企業融資法》
雖然目前我國已經制定了諸如《中小企業促進法》等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但是這些法律制度大都是從宏觀角度制定的,缺乏切實可行的配套法律法規。而且受我國早期計劃經濟的影響,大型國有企業歷來都是國家重點扶持的對象,很多法律制度和政策都是為大型企業設計的,因而并不適用于中小企業。筆者認為,針對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資金需求筆數多、數額少、頻率高的特點,有必要制定出專門的《中小企業融資法》,規范和完善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簡化中小企業融資的審批程序和放寬各種融資方式的條件限制,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法律保障。
(二)建立專門的中小企業融資機構
我們可以借鑒外國經驗,建立專門服務于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通過立法規定其專門的服務對象、貸款條件和貸款程序,并通過政府撥款、稅收優惠等政策予以支持。同時,銀行內部也應設立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部門,對中小企業適用有別于大型企業的政策和制度,簡化中小企業融資的程序,放寬中小企業融資的條件限制,從而降低中小企業融資的門檻和成本。
參考文獻:
[1]肖毅,馮學敏,占云生.美國次級債危機的本質及對中國的啟示[J].廣西金融研究,2018.1
[2]陳炳才.對國際經濟失衡和國內經濟失衡的重新認識[J].金融研究,2017.5
[3]郭清馬.開放條件下投機攻擊的策略分析[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17.2
作者簡介:
章潔(1994-)女,學歷:本科,籍貫:安慶市,研究方向:金融,單位:江蘇銀行蘇州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