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凱, 周子鵬
(河北省秦皇島市工人醫院普外科, 河北 秦皇島 066200)
闌尾炎是由于多種因素導致闌尾出現炎性改變,常見于青年男性,臨床上多為急性闌尾炎,發病率在10%左右[1]。闌尾炎可發生于各年齡層,但老年患者由于機體功能衰退,具有并發癥多及病死率高特性,老年急性闌尾炎患者病死率可達青年患者8倍以上。急性闌尾炎主要表現為腹痛、胃腸道癥狀、低熱等,通常采用手術治療[2]。傳統開腹闌尾切除術(OA)是首選治療闌尾炎手術方式,而隨著腹腔鏡技術發展,腹腔鏡闌尾切除術(LA)越來越多應用于闌尾炎治療中[3]。LA與OA相比,可有效明確病灶區域,從而避免不必要切除;對患者創傷較小,利于患者恢復。手術屬于創傷,會導致人體出現免疫反應及炎癥反應;患者腹部手術后常出現胃腸道不適,降低進食,影響患者營養狀況,不利于患者恢復;目前,有關兩種術式術后營養狀況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采用LA及OA治療老年闌尾炎患者,旨在比較兩種術式術后營養狀況及炎癥因子水平。
1.1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1月到2018年8月于本院收治老年闌尾炎患者80例,按簡單隨機分組分為OA組與LA組,各40例,一般資料詳見表1。
1.2納入、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根據臨床病癥、血常規及影像學檢測確診為闌尾炎患者,診斷標準如下,查體發現患者下腹疼痛或反跳痛,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腹脹不適,B超檢查顯示闌尾影腫大、腹腔積液及闌尾區包塊形成,血中白細胞或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增加,有手術指征;②單純性闌尾炎患者;③世界衛生組織中的年齡段劃分標準:年齡≥60歲;④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排除標準:無法耐受手術者;凝血功能障礙者;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腹部手術史患者;闌尾周圍膿腫或已形成包塊患者;惡性腫瘤患者;心腦功能嚴重障礙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急性感染期患者;手術治療前已進行保守治療者;急性闌尾炎發作超過72h。
1.3手術方法:OA組采用OA術式治療,術前常規給予抗生素預防術后切口感染,患者平臥位,消毒鋪巾后進行麻醉,作斜形切口3~6cm,分離闌尾后在闌尾系膜及闌尾動脈處進行雙重結扎,切斷闌尾后處理殘端并采用包埋縫合。LA組采用LA術式,術前常規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患者頭底腳高體位,麻醉后在臍下作25mm左右弧形切口,置入穿刺通道器,在通道器上方孔位置建立氣腹,壓力維持在14mmHg左右;通道器下孔置入腹腔鏡,右孔置入超聲刀,左孔置入抓鉗;通過腹腔鏡探查患者腹腔,發現腹腔積液則給予吸取處理,洗凈腹腔積液后,通過抓鉗提起闌尾后采用超聲刀切除,超聲氣化處理殘端。兩組患者均觀察至出院1周。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4觀察指標:①采用溴甲酚綠比色法檢測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d血清白蛋白及血清總蛋白水平,采用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測定法檢測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d血紅蛋白水平,試劑盒分別購于上海榮創生物公司及美國sigma公司;②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d血清腫瘤壞死因子(TNF-α)、C型反應性蛋白(CRP)水平,通過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白細胞介素-6(IL-6),試劑盒分別購于上海通蔚公司及北京奧維亞生物公司;③統計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1次手術成功率,一次手術成功率標準為成功將闌尾完全切除;④統計兩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⑤統計兩組患者隨訪期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5統計學方法:數據采取SPSS17.0軟件進行處理,兩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血清總蛋白、TNF-α、CRP、IL-6、出血量、切口長度、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指標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一次手術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采用卡方檢驗分析,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營養狀態比較:術前兩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及血清總蛋白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d,LA組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及血清總蛋白水平高于O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營養狀態比較(g/L)
2.2兩組患者炎性反應水平比較:手術前,兩組患者TNF-α、CRP、IL-6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d,LA組TNF-α、CRP、IL-6水平低于O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反應水平比較
2.3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LA組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少于O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1次手術成功率、手術時間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2.4兩組患者恢復情況比較:LA組首次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O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2.5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6。

表5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比較

表6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老年闌尾炎患者發病時癥狀較少且不典型,將增加診斷難度;另一方面老年闌尾炎患者抵抗力差,體內血管、淋巴發生退行性變化,闌尾壁薄且血管硬化,在發炎后常出現壞死及穿孔,其中穿孔率可達30%以上[4]。因此,老年闌尾炎患者相比于中青年患者死亡率更高,確診后需及時治療。
OA術式較為成熟,手術操作簡單、安全性較高,但由于麻醉及手術視野影響,難以清除腸道及盆腔內積液,術后可能導致各種并發癥發生[5]。LA手術視野開闊,可幫助全面探查腹腔并充分暴露闌尾;腹腔鏡體積較小,手術過程中可減少對腹腔影響,防止出現粘連性腸梗阻而利于患者早期胃腸功能恢復;腹腔鏡手術可防止患者病變闌尾接觸腹壁組織,造成感染,還可避免術者手套中微粒物質進入腹腔導致腸道粘連;腹腔鏡手術創傷較小,患者術后疼痛感較低,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腹腔鏡手術切口較小,愈合后形成瘢痕小,不影響美觀[6]。但腹腔鏡手術對于復雜闌尾炎患者手術時間明顯延長,且醫療費用更高。
血白蛋白是脊椎動物體內血漿含量最為豐富蛋白質,是評價營養不良的主要指標[7];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運輸氧氣的特殊蛋白質,其水平降低表示蛋白質攝取不足,會增加營養不良相關死亡風險;血清總蛋白包含白蛋白及球蛋白,可用于檢測人體營養狀態。本研究中LA組術后營養狀況更好,可能原因為LA創傷較小,利于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手術屬于創傷,會導致人體出現免疫反應及炎癥反應;TNF-α屬于一種單核因子,生物學活性廣泛,水平升高提示機體出現炎癥反應[8];IL-6是一種細胞因子,可誘導釋放炎癥因子,引起炎癥反應;CRP是受到炎癥刺激時產生急性相蛋白,出現炎癥反應時濃度明顯上升[9]。本研究中LA組引起炎癥反應更小,可能原因為LA對患者創傷較小,引起機體炎性應激反應較小,李曉歡等[10]研究發現LA治療穿孔性闌尾炎術后炎癥因子升高幅度更低。本研究中LA組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更小,可能原因為腹腔鏡手術屬于微創手術,切口小,且采用超聲刀進行操作,進一步減少出血情況,蔣安科等[11]研究發現采用LA治療急性闌尾炎術中出血量更低。本研究中LA組術后恢復更好,說明LA術式更利于患者恢復。本研究中LA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可能原因為手術患者多為急性闌尾炎患者,容易出現壞疽及腹腔膿腫,而LA術中為更好切除壞死部分需調整體位,可能造成結腸過度移動而損傷;體位改變過程還可能造成炎性滲出物外露引起腸管粘連,導致腸梗阻;腹腔鏡手術常用腹腔沖洗避免感染,但腹腔鏡下難以吸收完全以致膿腫,故可改用潔凈紗布熏吸盆腔,從而防止膿腫發生,同時盡量避免在術中改變體位。
綜上所述,LA治療老年闌尾炎患者營養狀態恢復更好,可減輕炎癥反應,術中出血量及切口長度更少,術后恢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