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馨 楊振和
摘 要: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數字農業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牽引。大力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尤其是促進信息可視化設計在農業中快速發展,是數字農業建設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互聯網+”;數字農業;農業信息;可視農業;信息可視化設計
0 引言
當今時代,信息化發展進程日益增進,在信息大爆炸這一環境背景下,我國互聯網產業快速崛起且發展迅猛,各產業緊跟信息化大浪潮的步伐快速發展。“互聯網+農業”作為其中重要板塊之一,也在以嶄新的姿態緊跟發展步伐,為國家信息化建設、數字農業建設添磚加瓦。“互聯網+農業”模式不單是國家加快數字農業建設的一項基本方針,更是數字農業在產業生產、市場銷售與互聯網商業模式變更中的重大改變,其通過數字化、信息化、可視化等多種方式,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現代化智慧農業的搭建與發展。
在“互聯網+農業”的時代背景下,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粗獷、生產力較低、資源環境約束較大等問題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從整體上看,農業弊端仍然十分顯著,其中農業信息化建設問題尤為突出,如產業信息化程度低下、數字化建設不足、數字農業專業要求過高等。正是這些弊端,使得數字農業無法在時代進程中站穩腳步,由此問題帶來的農業轉型升級需要,促使人們對農業信息的精準化、數據化、可視化等要求日益提高。
1 數字農業中信息可視化設計理念
1.1 “互聯網+”背景下數字農業新內涵
“互聯網+”背景下數字農業是一個現代信息技術全方面運用到農業中的過程,主要是通過可視化呈現、數字化設計、信息化管理等技術使農業從生產到銷售的整個流程實現信息數字化。數字農業的實質是將龐大的農業信息體系作為新的基本設計元素,通過數字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種植條件、營銷策略、方針政策等多維度信息進行科學化計算、信息化處理的過程,并最終通過可視化設計為用戶呈現出來,是當前互聯網環境下人們改革與發展傳統產業的手段之一。
1.2 農業信息可視化設計新內涵
數字農業建設中的信息可視化設計,不僅包括設計與農業兩個領域,還涉及多個專業范圍。其原理主要是將龐大、冗雜的農業信息,通過科學化計算、信息化處理等技術,加上圖示化、可視化、交互式的視覺傳達設計,最終轉變成一種新型視覺形態。其最后呈現給用戶的是更簡潔、更直觀、更易懂的農業信息。可視化設計的目的在于解決人們在信息獲取、理解、分析、處理、重組等方面的難題,使人們輕松、便捷地就能從浩如煙海的農業信息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相關數據,進而加快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
2 農業信息可視化設計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經濟模式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與農業產業正在不斷融合,可視化設計作為數字農業建設的一個重要分支,也以蒸蒸日上的態勢快速發展。但是就我國農業基本情況來看,農民職業素質較低、農村信息應用閉塞、農業種植方式落后、農業現代化設備投入資本過高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的轉型升級遇到了巨大挑戰。
基于以上問題,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已無法滿足大部分農民的生產需求。因此,農業信息可視化設計作為一個重要的分支,漸漸被人們搬上數字農業的發展舞臺。信息可視化設計是數字農業中的一種設計呈現方法,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數字農業的基礎條件,受到了廣大農民的認可與支持。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農業信息量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這是其他國家無法匹及的。如此龐大的信息量,如果放在職業素質較低的農業人群中,幾乎毫無作用——農民無法解讀、學習如此龐大煩瑣的農業信息。因此,為了解決此類問題,農業信息可視化設計應運而生。
縱觀全國,農業信息可視化在國家政策支持與政府重視的環境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市面上出現了小批量可視農業企業;互聯網中出現了一些農業信息可視化平臺,如智慧農業云平臺、一畝田農業產品信息服務平臺等;運用可視農業技術的職業農民在逐年增加;信息可視化產品以積極的態勢穩步增長,加上當前國內4G技術在數字農業中的運用以及現代5G技術的到來與發展,數字農業中信息可視化技術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1]——有了更具科學化、更高程度的信息技術支持。雖然眼前數字農業建設步伐正在積極行進,但農業信息可視化的發展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存在許多挫折。
3 信息可視化在農業運用中的問題
3.1 農民對信息可視化的認知度較低
我國農民基數比例較大,勞動農民平均年齡較高且處于中老年階段,農民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年輕勞動力對農業存在認知偏差,農民對農業信息的接受、解讀、運用能力不足和對農業信息化及衍生產品的認知、認可程度較低等多種因素,導致農業信息可視化在農業建設中無法得到實際運用。農民還未真正接受、認可數字化農業的到來,未認識到信息可視化設計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沒有實際、有效、科學地掌握和利用農業信息,[2]缺乏使用可視化農業產品的能力等,這些問題都是信息可視化設計在運用發展進程中的阻礙。
3.2 農村信息應用閉塞,普及程度低
農業信息化建設以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為基礎,是農業信息可視化設計、運用、發展、推廣的重要工具。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過渡,需要信息化、可視化等技術的支持與發展,其是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農業的進一步有機結合,因此對全國農村信息化程度的要求比較高。根據數據研究,當前我國農業信息化、網絡化建設還有很大缺陷,據統計大約有5萬個農村沒有實現網絡覆蓋,大約有2.6萬個農村無光纖鋪設,大約有3萬個農村沒有4G網絡信號支持。正是由于我國大量農民沒有信息技術與網絡的支持,所以其不能實時、準確地獲得國家政策,不能較好地了解、運用現代種植技術、市場信息、銷售方式等信息,進一步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生產模式落后、農作物供求不平衡等問題,不但直接影響了農業信息可視化建設,還影響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情況和生產積極性、農業市場平衡等,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的全方位發展。
3.3 產業成熟度不高,產品匱乏
數字農業作為新事物,其產業成熟度較低是影響信息可視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雖然農業電商已形成了良好的網絡市場環境,但是從農業信息可視化建設這一層面來說,當前產業環境仍然較為閉塞。比如,產業內缺乏政府對農業信息可視化建設的投入與引導,缺乏專業的信息可視化設計人才和企業,缺乏農業信息可視化相關產品輸出,缺乏相關產業的專家指導,缺乏專業人才的培育與投身建設等,種種因素導致數字農業產業無法形成良好的發展閉環,改善難度較大。
3.4 信息可視化人才稀缺
農業信息可視化建設需要農業與互聯網產業聯結,就人力資源建設而言,需要大量的數字農業相關人才,需要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相互配合,才能推動信息可視化農業的建設。比如,需要懂得寬泛農業信息的人才,[3]有農業信息解讀、歸納、整理、總結、重編、運用能力的人才,掌握現代農業數字、信息技術的人才,具備信息可視化設計能力的人才,多方位了解產業情況的人才等。[4]人才投入是每個行業發展的基礎,如果人才輸入不平衡,農業信息可視化發展便會受到制約,進而阻礙數字農業的發展。
4 農業信息可視化建設策略
4.1 提高農民相關職業素質
在加快農業信息可視化建設的過程中,提高農民相關職業素質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國家層面,應出臺相關政策,獎勵普及、指導、建設人員等;政府層面,應聯結社會中相關的工作者、專家、企業下鄉,對各地區農村進行實地推廣、普及、指導、建設,并鼓勵市場上的相關產業積極投入等;各地區層面,村委會應積極帶動農民參與相關事宜,開展實際、詳細、明確的宣傳推廣工作等,并鼓勵當地職業化農民做到先懂帶動后懂,帶動周邊農民一同學習、發展。對農民的指導內容,一方面,普及農業信息可視化、數字農業等相關專業知識及其利益好處;另一方面,開展互聯網相關信息技術的教授與指導,從而更大程度、更大范圍地對農民進行職業掃盲。
據專家統計,我國現代職業化農民數量大約有1400萬,盡管這相對于全國傳統農民來說比例較小,但卻在數字農業建設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帶動周邊農民一同學習新技術、新方法,為農民信息化掃盲邁出重要一步。對現代新型職業化農民,國家需大力鼓勵,增加其人員投入,進而更大程度、更廣范圍地促進農業信息化發展。
4.2 加快信息化建設,提高可視化應用率
在國家政策的鼓勵支持下,數字農業信息化建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方面,加快互聯網基礎建設。政府應積極投資建設,分區域布設基礎互聯網設施,并鼓勵支持專業、企業、高校人才下鄉投身農村網絡化建設,擴大互聯網覆蓋面積,提高互聯網信息使用率。另一方面,在加強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各地區專業人才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信息化發展戰略,研發更具地方性、科學性、實用性的信息可視化技術,并最終落實到各地農村。實現信息化與數字農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可以為農業信息可視化的更好、更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4.3 構建良好的信息可視化產業環境
一個產業的發展環境,不是單一的、片面的、獨立的,不是存在幾家相關企業就能發展起來的。信息可視化作為新型產業內容,需要多行業、各層面人員相聯合,形成良好的行業閉環,才能快速發展。政府應積極投資建設信息可視化產業、提高其重要性、積極引導各產業聯合發展、積極鼓勵相關企業開創發展等,只有將宏觀調控、微觀指導的職能發揮到關鍵處,才能進一步構建良好的信息可視化產業環境。
4.4 加強農村復合型專業人才建設
加強農業專業化人才建設,需要各地政府的引導與支持。政府應該負責人員推廣、人員組織、人員分配、人力平臺搭建等相關工作。培養人才應面向大眾,著重培養相關領域的企業、高校、機構人才。通過上層機關推廣信息可視化知識來招納人員,并將人員按職能、專長分類、組織起來,再聯合企業、高校的相關專家,將其分配去系統地學習信息可視化相關知識。學習內容可包括農業信息的解讀、歸納、整理、總結、重編、運用,現代農業數字、信息技術的實地運用,信息可視化設計的方法,[5]產業、市場的形式分析等。同時政府要牽頭搭建農業信息可視化等相關服務平臺,為農業研究者、從業者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服務。
參考文獻:
[1] 羅晰,周業付.“互聯網+”背景下農業產業化創新體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24):71-77.
[2] 李啟菊.農業信息化建設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4(03):212.
[3] 沈賓.論農業經濟信息化[J].農民致富之友,2016(03):156.
[4] 熊德華,梁穎.設計意識與設計基礎——工業設計基礎教學比較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
[5] 盧智慧,任雅芳,劉娜.信息可視化圖表設計發展趨勢的初步探究[J].大眾文藝,2018(10):9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國家級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ZDG2019034
作者簡介:張藝馨,南京郵電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本科在讀(三年級),曾榮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全國一等獎;首屆高校創新創業創造教育精品成果展全國三等獎;榮獲2018年南京郵電大學校長嘉獎令等,參與參加2項南京市藝術基金項目等,研究方向:信息可視化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信息交互設計等。
楊振和,南京郵電大學教授,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