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森萍
摘?要:隨著我國現代化素質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完善和進步,各種現代化教學思想逐步在教學實踐中普及開來。信息技術教學是高中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豐富學生課程學習的一種形式,同時也是提高學生現代化信息技術能力的重要途徑。翻轉課堂教學理念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不僅順應了新課程教育改革工作的要求,同時對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技術專業素養有著關鍵的促進作用。本文立足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實踐,首先簡要概述了翻轉課堂理念的相關特征和教學優勢,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教學經驗,簡要分析了翻轉課堂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旨在分享教學經驗,促進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翻轉課堂;信息技術;教學研究
傳統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大多通過教師板書并結合教學課件的形式,以課堂講授的方式完成的教學過程,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解,然后按照要求完成課后知識點鞏固和課后作業,這種傳統“先教后學”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基于翻轉課堂理念下的信息技術教學有效加強了學生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溝通與交流,學生通過在課余時間觀看教師提前制作好的教學視頻,既可以自主地完成新課預習過程同時也可以為課堂教學預留出更多的交流學習時間,對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習質量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翻轉課堂的特征和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優勢
翻轉課堂是一種基于現代化教學理論的一種信息化教學策略,在教學實踐中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單一講授型授課模式,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發展個性化學習以及合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課堂保障。就教學實踐而言,在進行翻轉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根據課程教學的需要,錄制相關的教學視頻,并上傳至校內網或者線上學習平臺中,學生在課余時間或者家中可以自主地訪問進行線上課程的學習,提前預習新課教學內容并將學習中的疑問在線反饋到線上平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以及線上問題總結,針對錄制好的教學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教學交流和疑問解答,突破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內容,以此完成相關的課程教學過程。
(一)翻轉課堂教學的特征
翻轉課堂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形式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其教學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教學過程中師生角色發生了轉變。傳統形式的課堂教學大多通過教師的講授完成教學過程,在學習時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授內容,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占據了課堂教學大量的時間,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教學的地位。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理念下的教學過程教師轉變了課堂主導者的教學角色,在教學中發揮著學生學習主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學生處于課堂學習的主體性地位。翻轉課堂理念下學生可以根據教師提前制作好的教學課件和自己的學習實際情況,自主地控制學習進度以及學習時間,極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會適時地給予學生學習指導和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便于學生更好地獲取學習資源應用信息化知識。二是教學流程發生了轉變。傳統課堂教學過程是通過“先教后學”的模式完成的教學過程,學生在課下完成作業與鞏固進行知識的內化和吸收,以加強課堂教學的質量。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內化吸收知識的過程是整個教學的重點。與傳統教學形式不同,翻轉課堂理念下的授課方式是通過課下學生接觸學習知識,課堂上完成內化與交流的過程,借助線上資源在課下完成預習過程,課堂上通過師生交流、探究學習完成課程的學習和知識的內化吸收。
(二)翻轉課堂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優勢
一是有助于凸顯學生個性化學習特征。借助線上教學視頻的指導教學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調整學習進度,更有助于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在傳統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受課堂教學時間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愛好,教學過程缺乏一定的針對性。翻轉課堂理念下的信息技術教學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力區別,極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在面向全體學生教學的同時兼顧分層教學的需要,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學習認知情況,自主控制視頻學習進度,針對不理解的知識點可以選擇反復地觀看教學視頻,以加深理解程度。同時對于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預留出更多的學習時間去進行拓展個性學習需要,充分發揮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優勢。
二是有助于構建和諧的“教”“學”關系。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構建新型的教學關系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翻轉課堂是一個更加自由和民主的教學交流平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和話語權得到了尊重,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感受提出不同的學習想法。教師借助線上學習平臺能夠更好地把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而通過課堂教學過程進行針對性的解決,突破傳統教學的瓶頸,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
二、?翻轉課堂理念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分析
(一)課前預習
在翻轉課堂教學實踐中課前預習是整個學習過程的基礎和前提,學生在課下的預習質量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在教學預習階段,教師要根據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教學視頻,同時結合線上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對新課內容進行有效的預習。在教學資源的選擇方面,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生的學習特征和認知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素材,如視頻資料、音頻資料、圖片內容等等。然后根據學生預習的程度制作完整的微課視頻,有針對性地講解本節課程內容的重難點知識并在教學視頻的結尾設置相應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課前預習活動。例如,在學習“多媒體技術應用”這部分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搜集多媒體技術的相關資料,完成基本的預習過程。然后在學生自主預習的基礎上將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以及本節課程知識的內容制作成微課視頻,包括多媒體技術與社會生活、多媒體技術的采集與加工等不同的板塊。最后在教學視頻的結尾預留學習任務:自主搜集資料,以“保護水資源”為主題制作簡易的多媒體作品。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在滿足學生對多媒體技術學習認知的同時,初步培養學生基本的信息化操作技能,為綜合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