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春鶯
摘要: 跟著時代發展的步伐,作文教學也應在數字化的大環境中不斷地發生變革,對于小學生而言,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再現場景式這種習作教學能調動小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收集、積累素材,習作教學時通過圖片、視頻、聲音等再現場景,引導學生全方位細致地觀察與感悟,對習作進行有效的指導,讓學生想寫、樂寫、會寫。
關鍵詞: 數字化;網絡;場景再現;指導;習作
這是一個數字化飛速發展的時代,網絡的遍布改變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都和網絡息息相關,教育教學工作也隨著網絡、信息工程的普及而發生著變革,隨著班班通走進每一個教室,隨著電腦、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遍使用,傳統的教育教學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作文教學在數字化的大環境下,也應順應時代潮流,充分利用網絡,讓習作教學變得豐富多彩。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引導教師深入理解學科特點、知識結構、思想方法,科學把握學生認知規律,上好每一堂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能力。”數字化背景下小學場景式習作教學的探索研究,有助于調動學生的觀察、認知和想象,引導學生輕松寫作,愛上寫作,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讓學生樂寫、想寫、能寫。
一、 場景再現式習作教學,讓學生興趣盎然地樂于習作
現在的作文教學大部分老師還是習慣一支粉筆,一張嘴,對于每篇作文的指導常常講得眉飛色舞,但是學生常常聽得是一知半解,即便聽懂了該怎么寫,可是拿起筆來還是腦子空空,根本不知道要寫些什么,如何寫得生動具體。作文依舊成為學生最頭疼的作業,許多同學談文色變。要指導學生寫好作文首先要培養的是學生對于習作的興趣,充分發揮和利用網絡作用進行的場景再現式習作教學,能利用時代的數字化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手段,將場景以圖片、視頻、音頻等方式還原場景,指導習作教學,使作文回歸生活,回歸學生表達的內心需求,以實現習作教學化難為易,化枯燥為有趣,從而培養學生習作興趣,增強學生的習作動力,使學生樂于表達,善于表達,構建先進、實用、高效的語文課堂。
二、 場景再現式習作教學,讓生活成為寫作的源源清泉
生活是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寶庫,在我們周圍有各種各樣的人和事,豐富多彩,千姿百態,變化無窮,只要留心觀察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
2019版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數字化背景下的場景式習作教學關注的是習作和生活的聯系,鼓勵學生從課堂回歸生活,體驗生活,記錄生活,豐富習作的素材,因為自己親自參與了,就有向別人傾訴的欲望,再請家長有意識地用數字化產品記錄下過程,寫作時再現場景,就有話想說,有話可說了。比如現在的學生嬌生慣養的比較多,家務勞動參與的少,鼓勵學生幫助家長做些家務,既是分擔了家長的負擔,又讓孩子在勞動中有親身的參與,有親身的體會,為寫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學《今天我下廚》這篇習作就要求學生問一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看他們最愛吃什么菜,挑一樣不太難做的菜,在大人的指導下,一步一步做下來。做完后和家人一起品嘗,了解他們的感受。在做菜過程中請家長用手機拍下孩子學做菜的過程,發至班級微信群,老師就可以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場景再現材料進行指導,學生可以結合場景再現興致勃勃地交流過程和感受。
生活多姿多彩,事物多彩萬千,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對生活的觀察,讓學生成為一個留心者,邁開步子,帶上雙眼,當然還要請家長一同帶上手機或相機。由于游覽時間的有限,觀察時一定會有所疏忽,這時邊看邊用手機或相機拍攝下一張張圖片,一段段視頻,錄下一段段聲音。既可以留下紀念,更可以為寫作的場景再現留下豐富的生活素材。
三、 場景再現式習作教學,讓學生輕松高效地完成習作
(一)通過視頻指導習作
活動類的習作,很多語文老師都會結合開展過的活動進行指導,但很多孩子在回憶活動時由于現場只顧得上興奮,所以印象最深的就是記住了當時的結果,對于過程中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及環境都沒有留心,這就要求老師做個有心人,在活動時有目的地拍攝活動的過程,在作文指導時就可以再現活動過程,便于指導。比如,一年一度的校運會,每年語文老師都會要求在活動結束時寫一篇文章,但發現大部分學生在寫時只是簡單地列舉比賽的項目和比賽的名次,寫得沒重點又不具體,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拍攝當時比賽的場景,在指導學生習作時再現當時活動的視頻,讓學生邊回憶邊觀察當時的情景,再引導學生有重點反復觀看一至兩個項目的視頻,觀察當時周圍觀眾的反應,選手的動作、神態,裁判的動作、神態等。第一次播放學生還是會重點關注結果,但隨著老師的引導,加上視頻的多次播放,學生對細節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寫起來就能做到生動具體,有畫面感了。
(二)通過圖片指導習作
對于事物的觀察學生往往不能做到細致有條理,老師布置學生去觀察,但學生觀察后印象卻不深,回到課堂又是模糊的印象。為了能有目的,有重點地細致觀察,圖片的再現就是一種很好的可以停留的方式。比如要求學生寫一種植物,為了引導學生學會觀察,達到觀察的目的,我找來一盆月季花,細致地拍這盆月季的株、干、枝、葉、花,再引導通過圖片的再現,指導學生按順序地用心觀察。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知道了要按一定順序有重點地觀察。接著再讓學生選擇一種自己喜愛的植物來觀察、描寫,學生就得心應手了。
(三)通過聲音指導習作
生活中的聲音無處不在,作文要做到有聲有色,但是對于聲音的感知除了人物的語言外,其他聲音孩子們關注的不多,為了引導學生能將生活中的聲音巧妙地寫進作文,可以借助網絡播放各種聲音,讓學生感受,并引導學生將象聲詞寫進自己的習作。
聲音可以傳遞情感,可以反映環境,可以體現事情的發展,通過場景中聲音的播放,可以引導學生大膽進行想象,根據聲音想象發生了什么事,事情又是如何發展的。聲音的播放為想象插上了翅膀。比如:為了引導學生學會將象聲詞巧妙地用于習作之中,我教學《讓象聲詞走進習作》前,先借助班班通播放校園內的各種聲音:“叮零零”的鈴聲、“哈哈哈”的笑聲、“嘰嘰喳喳”的鳥叫聲、“噠噠噠”的走路聲……讓同學們感受聲音的無處不在,說說聽到聲音后你想象的畫面,然后引導學生將以上聽到的聲音用一段話來描述。最后播放一段暴風雨來時的各種聲音,引導學生邊聽聲音邊想象,寫一寫暴風雨來臨時的情景,學生借助聲音結合生活經驗想象畫面,寫得既真實,又能巧妙地用上象聲詞。
四、 充分利用場景再現,讓習作的修改呈現多元化
(一)寫完習作自我修改
寫完作文要引導學生學會回頭看,引導學生進行上交前的自我修改,將場景以圖片、視頻、聲音的形式再現,讓學生先讀讀自己寫好的作文,再回進頭來看情景再現,及時發現自己沒有關注到的,寫的不夠具體的內容,及時地進行補充,讓作文更生動具體。
(二)不足之處再次指導
要引導學生寫好作文,除了上好作文的指導課,更要上好作文的點評課。作文指導課讓學生明白了寫什么,怎么寫,而作文的點評課讓學生明白了哪里寫得不足,應如何修改。
教師批改之后的習作講評課,這時老師對學生在完成這篇習作時的大部分同學都要能寫得比較好的方面和本篇習作時大部分同學寫得不足之處心中有數,對于好的方面可以進行片斷賞析給予學生肯定,對于大部分同學沒關注到或寫得不夠具體的方現再結合再現的情景進行第二次的指導。比如:寫班級的元旦聯歡會,大部分的人都能關注每個節目,但對表演者的表情、動作、神態描寫不足,教師在講評時就可以通過再播放表演情景視頻引導學生細細觀察后進行補充,還有大部分學生對晚會時班級的布置的描寫不足,老師可通過再現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圖片引導學生寫好教室當時的布置包括黑板、窗戶、天花板與平時的不同,關注布置用的彩帶、氣球的顏色、形狀,擺放的位置等的細致觀察,并把這部分內容寫進習作,進一步烘托節日的快樂氣氛。
(三)利用網絡互評互改
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寫的景物視頻或圖片發至微信群、班級QQ群、班級博客,再將自己寫好的文章附在其后,讓大家互相來閱讀并點評交流習作。傳統的作文評改,學生寫完一篇作文,讀者只有一個——老師,評價者也只有老師,學生寫作的動力和成就感不足,數字背景下的網絡教學為作文的交流賞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網絡環境中,學生可以有機會向別人展示自己的習作,也可以讀到別人的文章,俗話說得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孩子們以旁者的姿態,賞析別人文章時,對別人文章的優點和不足會有比較直觀的感受。在群中的互相交流,對于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有很大的幫助,當學生的作文有人讀、有人評、有人改時,學生寫作的動力會更加勁足。還可以鼓勵家長將孩子的優秀作文發至朋友圈,由于朋友圈中大多是親朋好友,評價的語言也基本上是肯定、表揚式的評論,家長將這些評論給孩子看后,可以激發孩子對作文的興趣,獲得滿足感,享受成功感。
總之,小學場景再現式的習作教學迎合了時代的發展,符合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是一種有實效的習作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王超越.網絡環境下的小學生探究性學習[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22).
[2]李乃君.小學“生活化”作文教學策略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
[3]符秋霜.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有效性策略分析[J].亞太教育,2016(11).
[4]陳詩懿.小學作文教學研究文獻綜述[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