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皓友
摘要: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越來越多的公司,但隨著經濟體制的變革,越來越多的公司因管理不善等問題而破產,但我國現行的《公司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對公司破產后股東權益的保護仍存在一些問題。正是因為存在的這些問題,會導致債權人的利益受到損失。要完善債權人保護措施:完善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明確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規則;明確股東的出資程序;規范企業治理與信用評價結構。
關鍵詞:《公司法》;債權人保護;完善措施
中圖分類號:D922.29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2-0061-03
一、《公司法》中對于債權人保護的相關規定
(一)債權人的含義
債權人是與金融機構(如銀行)等類似的借款方或供貨商。他們通常來說是對其他企業提供了貸款或者給其他企業提供了固定資產等設備。能否按照合同約定的時間及時收回自己提供的貸款或固定資產是身為債權人所最擔心的問題。在羅馬法的相關規定中,嚴格的人身性質是債務的根本特點,同時,債權債務具有不可轉讓的特點。但是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經濟體制的變革,債權債務間的聯系逐漸復雜化,債權與債務趨于轉售,使債權人與債務人之外的第三者享有債權的權利或清償債務的責任。因此,債權人對個人的嚴格信任遠遠超過了過去。在嚴格劃分權利與義務主體下的債權人與債務人,特別容易在部分的債權債務關系中,產生當事人身為債權人和債務人雙重身份,同時承擔權利與義務的現象。
(二)債權人的地位
要探索債權人的地位,我們需要多方位的理性思考。一方面,債權人可以為公司提供更多的啟動資金,有利于公司正常的生產經營,基于這一點,我們要用法律去保護他;另一方面,債權人對公司投入了資金,來促使企業正常運行,而企業若發生危機,對債權人的合法利益產生了損害,公司必須要對債權人造成的損失承擔相應的責任。[1]
(三)《公司法》中對債權人保護的規定
第一,《公司法司法解釋(三)》中第四條第一款中規定:公司因為某些原因不能如期成立,債權人作為公司利益的緊密聯系人,可以對該公司在設立過程中為公司設立而形成的費用和相關債務要求公司的全體或部分發起人對此承擔相應的責任,這種責任,一般為連帶清償性質的,人民法院對這種連帶責任的請求應予以支持。這一規定,適用于公司的設立時期,即“出生期”。
第二,《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十二條規定:在公司成立后,公司的股東等若抽逃出資并損害了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債權人可向法院請求相關人員承擔相應的責任。這種規定,適用于公司成立后,即公司的“生存期”。
第三,《公司法》第七十五條、第一百七十三條、第一百七十五條、第一百八十五條中規定:公司合并、分立等之后,要由各方簽訂相應協議,公司應當自作出決議之日起及時通知公司債權人并在報紙上進行公告,同時債權人要及時進行債權的申報。這一規定,適用于公司的“死亡期”。
二、《公司法》中對債權人保護的問題
(一)現狀
在公司法中使用公司的資產需要遵守相應的準則,以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但是,在公司法的實際應用中,對債權人的保護也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挑戰。在實際應用中,許多公司存在著例如虛假出資、股東抽逃資金等問題,我們對公司的發展計劃存在著些許缺陷。這種公司存在的欺詐現象,會嚴重損害債權人相應的合法權益。
(二)存在的問題
1.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缺陷。我國現行的《公司法》中,對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制作了一些粗略的規定,內容并不詳細,進而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股東的知情權等規定也并不詳盡。但隨著公司注冊資本制度的改革,公司章程的作用也變得更加重要,改革為公司章程增加了一定的權限。但公司章程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為公司的章程在《公司法》中規定過,其查閱的范圍局限于股東,這導致債權人并不能深入地了解公司的有關規定。同時,根據《公司法》的相關規定,公司的會計賬簿等文件,只能由公司的股東在提出書面的申請后,方能進行查閱,但公司也可以認為股東存在損害公司利益的現象,進而拒絕股東的查閱要求。同時,《公司法》也有其他規定給予股東查閱公司情況的權利,例如第一百六十五條。通過上述規定可以看出,在公司中,《公司法》僅僅賦予了股東相應的知情權,并沒有賦予債權人相應的查閱公司文件的權利。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從獲取公司情況這一條件下,債權人和公司股東存在很大的差距,債權人在債務關系中,處于一種相對弱勢的地位。正是因為這種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讓債權人在對公司進行貸款等行為時,不能及時獲取相應的準確資料,容易造成債權人的錯誤判斷,進而影響債權人的合法權益。[2]
雖然現在的法律對債權人了解公司信息有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也存在著諸如債權人無法確保獲得的信息質量問題,公司對債權人的信息披露速度慢,效率低下和公司進行信息披露所產生的成本等問題。
2.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存在缺陷。在我國現行的《公司法》規定中,對于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規定并不多,我國公司法相應地規定了一般規定和一旦公司發生財產混同情況下的特別規定。這幾條具體的規定,構成了我國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對法人人格否認的確認依據。
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是公司法人的人格否認制度。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通過規范股東的權利濫用現象,使債權人與股東之間的關系得以維持一個相對的平衡。公司人格的否認是對濫用公司獨立人格的股東有限責任的否認,因此這是一種異常狀態而并不是一種常見的形態。在注冊資本制度改革的條件下,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來對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的適用。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審理相關案件主要是依據其相應的經驗。但是,也正是因為缺乏相應的明確規定,讓法院在案件的審理中很難進一步的認定。[3]
3.股東出資程序不健全。在認繳資本制下,投資者仍需繳納其在公司成立時所認繳的出資額。但公司的成立,只需要出資人認繳即可,由公司決定何時支付協議約定的出資人該繳納的出資額。這種規定就可能造成惡意投資者所約定的付款期限不合理或投資者延遲了出資義務的履行。根據公司的法定規定,如果股東未能按時履行其相應的認繳出資的義務,公司可以請求法院,通過訴訟等途徑來要求出資人承擔起相應的義務。如果因為出資人沒有按時繳納出資額對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債權人可以請求為出資人在其出資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責任。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體制的改革,公司的誕生也變得頻繁,公司數量也逐漸變多。同時,公司變多也會帶來上述問題的增加,而一味的依靠訴訟來解決此類問題,將會增加司法成本,進而浪費了本不必要的司法資源。所以,我們要出臺相應的規定,來確保股東出資。
4.企業治理與信用機構有缺陷。在公司運營過程中,公司或股東在交易過程中必須以某種方式明確每個公司的權利和義務,例如公司的公司章程,出資證明和其他文件。 這些文件有助于限制股東權,將有助于為公司債權人安排有利的保護。
公司的信用體系是指公司信托的建立和安排。其目的是減少經濟生活的不確定性并為公司創造良好的交易環境。了解公司信譽有兩個要點。首先,公司是否會及時履行義務。第二,公司償還債務的能力。司法實踐主要表明該公司缺乏信用體系。首先,它在公司成立過程中出現了錯誤的出資行為,即注冊資本,也就是先繳納資本再撤出資本。其次,在公司的運營過程中,許多上市公司通過資產重組獲利豐厚,而公司的發展目標并不是主要目標。還有欺詐活動,例如內幕交易。最后,在破產程序中,許多公司需要提前償還。這些不良信用不會鼓勵公司的發展或中國公司的債權人保護。中國的《公司法》《證券法》《破產法》和其他法律都有關于企業信貸的規定,但并不完整。總的來說,缺乏中國信用體系更為嚴重。實際上,履行公司義務并非總是及時的,并且經常出現股東虛假投資、資本撤回或投資延遲的情況。此外,由于有很多侵犯公司債權人的案件,因此必須提高公司償還債務的能力。
三、完善債權人保護的措施
(一)完善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首先,公司必須披露的信息就是公司的出資情況,公司的出資情況包括出資人的出資金額和認繳后的出資期限。此外,公司的資產情況也會被披露。公司資產反映了公司的實際流動性,眾所周知,很難全面的反應公司各種形式的資產。 因此,我們必須首先定義被披露的資產范圍,明確劃分資產的種類。公司的債權人通過看到公司披露的各項資產信息,進而對公司的實際經營能力產生一個強有力的判斷。
其次,公司也應當對其信用情況進行一定的披露。公司不誠信的行為是一定要進行披露的。在經濟大發展的現狀下,我國存在一些信用不真實的情況,如果債權人對公司的信用情況不知情、不了解,而公司也不把相應的情況進行披露,會對債權人的權益造成難以彌補的影響。尤其是公司拖欠他人錢財、收到行政處罰等情況,必須要對債權人進行披露。
最后,單純依靠公司主動披露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們也要加強外部對公司信息披露的監督。我們可以參考美國對公司信息披露的外在監督的例子。利用市場和政府兩種手段,對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監督。如利用中介機構和證監會等政府部門。
(二)明確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規則
首先,我們要確定的是原告與被告的界限。就原告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中來看,債權人作為原告的情形是公司的股東不合理的使用其有限的責任和其相應的獨立地位對債權人的權益造成損害。而其中被告的范圍則是利用有限責任和獨立地位,對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帶來損害的公司股東,但是被告的范圍也有局限,只能是控股的股東。[4]
其次,我們也要對股東濫用獨立地位的責任舉證制度進行相應的完善。在我國現行的法律中,并沒有具體的規定來規定這種情況下由誰來承擔舉證責任。而我國法律規定中最基本的原則誰主張誰舉證存在不公平性,這就要求法官在審理具體的案件中要合理運用證據提出原則,來分配相應的證明責任。
(三)明確股東的出資程序
我們要設立相應的認繳資本出資期限。因為在公司的實際運營中,很可能會出現章程所規定的出資人出資期限不合理的情況,如果發生未到出資人繳納出資的期限,而公司發生了無法償還公司債務的問題,公司的董事在這種情況下,有義務去召集股東們,向他們催繳相應的出資款項。如果董事追回出資額的責任或義務無法承擔,在這種情況下,公司董事也要為這種不履行義務的行為承擔一定的責任,債權人可以要求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償還責任。通過加強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股東可以積極履行收繳資本出資的義務,進而對公司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進行相應的保護。
(四)規范企業治理與信用評價結構
為了改善公司治理并確保公司的含義獨立,需要明確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職責。但是中國關于董事和監事努力工作的標準還不夠清晰,可以通過參考英美法律來學習。建立清晰的勤奮標準,并針對成熟的“業務決策規則”進行盡職調查,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忠誠和辛勤工作的責任可能與侵權責任的標準有關。它是分析和判斷侵權的四個要素,這涵蓋侵權造成的不利影響,因果關系和主觀疏忽。
改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步驟之一是規范公司章程。公司章程是企業成立和運營的重要資料,負責協調股東的行為,但同時由股東制定章程,因此有必要設定自由界限。并對公司的公司章程施加苛責的規定。
首先,有必要確保市場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其次,充足的競爭力是經濟市場所必須的,各方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選擇交易目標。在新的公司信用機制下,需要加強公司處罰機制,如果公司違反了信息披露義務,則不能信任它。披露義務具有與披露規則相對應的條款,但需要加強相應的處罰,并且可以使用紅名單和黑名單系統。將一家公司列入黑名單,就會對業務活動中的行為施加一定的限制。列入黑名單的公司在政府采購,項目招標和選擇先進公司方面受到限制。相反,如果一家信譽度高的公司可以列在紅色清單中,不僅需要優先考慮相應的補償,還需要優先考慮政府招標或采購。通過實施黑名單和紅名單機制,公司可以增強信心并建立健全的功能性信用體系。完善的公司信用制度是保護公司債權人的基本保證,也有利于保護公司債權人。
四、結語
我國在經濟發展的巨大關口,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也進一步要求我們去合理有效地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但是在我國的公司法規定中仍存在一定不合理的地方,雖然對債權人進行相應保障的規定也出臺了一部分,但是,政府對公司的監管仍缺乏一定的有效措施。為了順應時代的進程,促進經濟的進一步飛躍發展,我們要進一步去完善相關的保護制度,基于我國法律規定現狀的同時,也要學習國外優秀的經驗,對我們相應的制度進行有效的創新,結合其他的部門法,推動相關規定的進一步明確化,從而合理有效地保障債權人。
參考文獻:
[1] 黃曉偉.公司法中債權人保護法律問題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9(16).
[2] 富夢婷.注冊資本制度改革背景下公司債權人保護研究[D].杭州:浙江財經大學,2016.
[3] 楊博聞.關于認繳資本制度下的債權人保護保護制度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6.
[4] 李茂春.公司法中債權人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J].中國商論,2019(19).
[5] 蔣 凡.關于公司法中債權人保護法律問題的分析[J].法制博覽,2019(13).
[6] 王珺婷.公司法中債權人保護法律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9(7).
[責任編輯:蘭欣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