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靜
摘要:近年來,高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培養了大批人才,教學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然而,新媒體崛起后,傳媒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業界除了對人才的數量需求增加以外,對人才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方面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新媒體時代,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只有審時度勢,以時代需求為導向,積極轉變發展思路,改革專業建設,才能培養出適應新媒體傳播格局的廣播電視編導人才。
關鍵詞:新媒體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 建設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是一門與現實和業界聯系緊密的藝術類專業,經過不斷發展,為傳媒業和宣傳部門以及文化傳媒公司培養了大批人才。隨著新媒體的崛起并不斷壯大,傳媒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新的媒介平臺和傳播終端的競爭特別是網絡綜藝、網絡電影的繁榮,催生了對廣播電視編導人才的大量需求,高校擴招、報考人數增加也推動了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越來越熱。然而,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該專業在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方面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部分高校培養的人才與市場的要求嚴重不符。新媒體時代,如何培養適應時代和市場需要的人才,最終要體現在整個教學體系的設計上。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只有審時度勢,以時代需求為導向,積極轉變發展思路,改革專業建設,才能培養出適應新媒體傳播格局的廣播電視編導人才。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存在的問題
從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誕生之初到2001年,全國只批準了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20所高校招收該專業的本科生,生源較少,加上人才的需求量較大,與其他專業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的缺口越來越大,許多普通高校和高職院校都看準時機,陸續開設了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以至于目前我國開設這一專業的高校達數百家之多。雖然招生勢頭良好,但是各地的專業發展極不平衡,尤其是媒介資源有限的二三線城市,由于專業建設不能與市場接軌,造成了學生就業不景氣,專業發展陷入了瓶頸,存在著諸多問題。
專業定位不清。傳統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主要培養廣播電視節目編導、策劃、制作、撰稿等方向的人才,開設的課程多以廣播電視媒體應用為主。一方面,地方院校多以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等專業發展成熟的院校為模板,在人才培養、教學大綱和課程安排方面大體趨同,沒有同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也缺乏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媒體融合在不斷發展,融媒體建設已是大勢所趨,只掌握傳統廣播電視藝術特征的編導專業教育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高校若不及時調整專業定位,將來必將被取而代之。
課程設置陳舊。媒體融合打破了媒體間固有的界限,促使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不斷融合發展,媒體的邊界越來越模糊,逐漸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平臺一體化發展趨勢。然而,反觀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教學,其內容遠遠落后于不斷向前發展的業界現實。課程設置仍以廣播電視傳統媒體為主,缺少對媒體融合的探索。比如上海政法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課程仍以電視采訪、攝像基礎、電視編輯、電視節目制作等作為主干課程,山西師范大學傳媒學院該專業的主體課程也是廣播電視、電視音樂、電視攝像、電視導播與演播廳技術等等,多側重于理論內容的講述,對于新媒體及媒體融合的內容涉及較少,內容缺乏前沿性和實用性。
師資力量不足。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很多學校是近幾年才開設的,教師主要有兩方面來源:一方面是由原來教授相近專業的如文學、新聞學或藝術學的教師轉型過來,另一方面是從高校畢業后參加工作直接進入學校從事教學工作的。這些教師很少有在媒體工作的經歷,而掌握全媒體傳播技能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與其他人文、藝術類專業不同,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力量無法做到理論與實踐相配套,必然會出現學生的技能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的問題。
教學設備落后。新媒體時代,技術日新月異,設備更迭換代頻繁。由于新媒體設備價格高、更新快,諸如攝影攝像器材、演播室、后期制作設備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大部分學校受經濟條件制約,無法保證定期投入資金來購買最新型的設備,高校的硬件設施落后于新媒體的發展,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無法接觸到最先進的設備,不能親自動手操作,導致理論內容與實踐脫節。
實踐機會較少。實踐教學是培養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課程設置仍以理論為主,缺少實踐教學。以周口師范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為例,該專業學生畢業要求的172個學分中,理論課程133個學分、1894個學時,實踐課程39個學分、567個學時,實踐課程所占用的學時還不到理論課程的1/3。而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是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靠理論講解,學生缺少動手實踐,必然導致學生畢業后無法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另外,有限的校外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踐形式,也難以將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目標落到實處。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建設策略
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需要與時俱進,建設科學合理的專業教學體系,才能使學生未來在激烈的職業競爭中占據優勢,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需求。
準確定位專業培養目標。以往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設置,過分強調了傳媒的不同介質,如今,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入發展,高校的廣播電視編導教育應該樹立融合發展理念,弱化專業界限,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以就業為導向,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構建以視聽制作、網絡與新媒體編導、全媒體傳播為核心的能力培養體系,培養融媒體時代的復合型人才,使其能夠熟練對接全媒體各平臺,提升就業能力,拓寬就業渠道。
重新設置與新媒體傳播接軌的課程體系。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無法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的,必須重新設置課程體系,使之與新媒體日常接軌,將理論教學與實踐延伸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既有理論基礎,又能用理論正確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加以應用。一要注意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材的使用。要更新現有課程中與經濟社會和媒體發展不相符的陳舊教材,積極向新媒體領域擴展,注入新鮮血液,使學生能夠通過教材了解業界最新發展,將學生培養成全媒體復合型人才,而不是僅僅關注廣播電視媒體。二要在課程設置上增加實踐課程比重和學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使學生能夠得到充分的鍛煉。三要與媒體積極合作共建課程,以行業崗位標準為依據,探索與媒體或者傳媒企業需求相一致的課程建設,為學生今后順利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建設的優劣與教師水平的高低有很大關系,因此,高校應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一要引導教師提升個人業務能力。教師首先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引導學生迎合社會的發展。高校要鼓勵教師繼續進修深造或者進行學習交流,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鼓勵教師多參加學術研討或者業界培訓,開闊視野,更新知識結構;鼓勵教師定期到媒體進行實習,積累實際操作經驗。二要大力引進有媒體從業經驗、知識儲備豐富、具有高級職稱的優秀應用型人才加入到教師隊伍,組建合理教師梯隊。三要聘請業界專家或名師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圍繞專業課程目標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或定期輸送他們到業內進行學習。
優化和完善實踐實訓平臺。在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教學模式中,要真正達到實踐效果,離不開完善的實踐實訓平臺。第一,高校要加大基礎投資力度,建設專業的綜合演播廳、實驗室等設施,能夠為學生提供模擬工作場景,增強他們對新媒體流程的認知度,掌握設備的操作方法,增強業務水平。第二,要引導學生自由結合,建立工作室制度,使學生能夠在課下將課堂上的理論應用于實踐,自己制作新媒體產品,發布在高校的新媒體平臺,進行自主練習、自我運作和管理。第三,要加強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高校要與媒體、企業廣泛建立長久合作的關系,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使實習變為實戰,讓學生全面了解廣播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真實體驗新媒體的生產環境,提升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為將來就業做好準備。
結語
新媒體的發展、媒體融合的深入,改變了媒體原有的生態環境,對于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作為人才培養搖籃的高校,應當抓住這難得的機遇,及時對專業培養目標、培養方法、培養模式、培養內容做出調整和改革。如此,才能培養出符合融媒體要求、適應業界發展需要的人才,也才能促進高校的健康有序發展。(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民生學院)
參考文獻:1.唐崇維:《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析》,《新聞研究導刊》,2018(1)。
2.程媛媛:《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學創新研究》,《記者搖籃》,2018(8)。
3.孫曉瑋:《本科院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轉型發展建設研究》,《今傳媒》,2017(8)。
4.郜孟捷:《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現狀思考》,《視聽》,2016(10)。
5.李微:《雷璐榮試論新媒體視閾下應用型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建設方略》,《新聞知識》,2014(5)。
6.韓存齊:《應用型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發展方向探究》,《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