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慶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為使現代化農村建設的鄉村治理模式符合我國國情,在全國基層農民的不懈努力下推動農村現代化建設取得豐碩成果,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國鄉村治理模式的創新必須在堅持黨的領導下,切實做到:要體現出農民的自治角色,要統籌協調農村的各種資源,要充分借助農村的合作機構。
關鍵詞:新時代 鄉村治理模式 兩委關系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3-0235-02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發展,我國迎來了從傳統的農業型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怎樣構建一個不僅與我國國情相適應,而且在具體建設實施中又能體現低成本、高效率和高質量的鄉村治理模式,這就需要我們在現有的模式基礎上對其進行適當改革與調整。通過調研和查找資料發現,目前我國鄉村治理已取得相當大的成績,同時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鄉村治理模式需要創新。
一、有關鄉村治理模式的探索
通過對現有鄉村治理模式研究成果的分析,發現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兩種觀點:一是對我國鄉鎮機構的政權性質和村民自治持支持態度,其觀點類型可稱作“烏托邦理想主義鄉村村民自治”模式,此觀點認為目前我國的農村社會治理可以通過創新來實現某種程度上的“烏托邦主義理想”的進步創新。二是對我國現存的村民自治實際方法和理論進行客觀辯證的評判,提出“消除鄉村村民自治”的觀點。
(一)“烏托邦主義理想村民自治”的鄉村治理模式類型
1.縣政府到鄉下派及村自治的模式
這種模式把傳統意義上的鄉村當作自身所在轄區縣一級單位在基層的外派機構,主要職責是完成上級縣政府所指示的一些任務。鄉長職位來自于所在轄區縣長或縣委組織的授權,因而傳統意義上的鄉村村民委員會主要的職責變成了進行村民的自治管理,而鄉村的眾多具體事務和一切財務開銷,則需要經過鄉村的村民會議、村民的代表會議來共同研究表決定奪,本村的鄉村村委會直接對所有居住在本地的村民擔負起直接的責任與義務,由此一來,鄉村基層組織的職權任務也更明確具體。
2.鄉派出及鎮治理的模式
這種模式,把鄉一級政權組織形式改成所在轄區縣的外派機構,同時也擴大了鄉所在轄區鎮的自主管理權,通過將傳統的鎮和鄉進行改組創新,變成縣級單位下轄的鎮級單位和轄區市級單位以下基層的地方自治管理單位。由此便形成了新的縣到鄉、再到村,以及市到鎮、再到社區的雙模式并行的運行機制。
3.鄉派出及鎮行政的模式
這種模式就是轄區縣政府在所在地區的鄉村設置自己的代表機構,形成一種事實上的基層組織管理機構。這種模式注重提高現行鎮的建制標準:如果該標準達不到新的建制鎮標準,那么那些仍然以傳統的農業消費為主要形式的鎮,則恢復成原本的鄉一級建制機構。
(二)對現行的“鄉村自治”持異議的觀點及代表范式
1.鄉村及自治的模式
此模式的觀點認為,在鄉自治的基礎上應該實行鄉或鎮的民眾自治,我國取消鄉鎮一級組織形式的時機已經成熟。支撐其觀點的理由首先是鄉鎮一級的機構重疊,實質上鄉鎮的政權已經失去了現實意義。其次,鄉鎮政權由于財政支出消耗巨大,實質上現已經成為我國財政預算收支中的最大消耗者,已經變成了純粹的消費機構;如果把鄉鎮一級的組織形式取消,不僅可以減少所在轄區農民的負擔,將財政運用到更需要的地方;而且由此形成的權力真空也能由轄區農民自治和農民組織的形式來填補,不會造成一種無組織的混亂現象。
2.鄉自治到村政及社有的模式
這種模式的觀點認為,我國應當在不久的將來實行一種兩級地方自治的組織模式。具體來講就是把我國現有的地級行政單位只是作為上級地方政府在鄉村自治的一種模式體系。這樣一來,鄉便成為所在社區的自治機構,其依法成立并開展工作,主要的工作范圍及內容是服務所在的社區;轄區選民通過民主的選舉產生鎮長、鄉長等負責人。在鄉鎮所在的轄區建立村級基層組織機構。村的議事機關是村民的代表會議,其主要工作內容與職責是聽取和監督轄區村長工作報告,提供關于鄉村所對自治事務的咨詢意見、建議等,決定鄉村的內部公共事宜。社有即指通過立法來規定農村土地應當歸屬轄區村社。
二、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鄉村治理模式的問題和建議
農村改革和建設是一項復雜的事務,應該從包括醫療、衛生、福利及政經內容等關系農村社會和個人等的多方面的利益格局入手。
(一)創新鄉村的政治指導思想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基層組織建設其重點是為基層組織,如鄉村一級的提供有效的政策服務和相應的配套監督,而非對鄉村的公共事宜和鄉村自治作出過多行政干預。力圖從組織計劃領導向適應新時代背景下提供可行的服務、咨詢和有效的保障角色改變,進行組織角色上的創新。
(二)創新鄉村干部選拔與考核機制
我國目前的公務員機制對干部的激勵懲罰措施,主要是事業型留人考核機制,即升遷免除。從現實因素來看,傳統的考核體制已經凸顯出很大的局限性。現實中一些干部將自身的職位視為一種權力符號和關乎自己生財的資本。在缺乏有效監督的前提下,客觀環境因素就促使一部分干部經不住政治紀律約束和現實物質利益的考驗,利用所在崗位職務便利謀取私利,大搞形式主義和權力尋租,不僅給我國改革攻堅克難時期的鄉村建設偉大事業帶來不必要的影響及傷害,而且也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原本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基層黨組織干部隊伍,使一些人在黨的建設事業上迷失了自我,最終腐化墮落,脫離群眾和黨組織。
基于以上原因,在新時代的農村建設中,我們應該認真反思和盡快改變現有的干部選拔和考核機制。
1.借鑒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干部隊伍組織建設經驗
只有在把鄉村干部隊伍的建設工作,通過實際行動切實落到實處和有效組織建設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發揮我國新時代農村建設中的先鋒模范作用,才能確實服務好鄉村群眾,落實黨的政策,把“三農”問題解決好,搞好脫貧工作。
2.考核標準
在基層黨組織的干部考核機制上,應該將主要考核標準定為是否提高了農村生產、帶動了基層組織和是否作出了實際業績,最終評判的標準是以是否使得自治組織的規模和綜合績效(經濟量)壯大為可行性依據。
3.使監督的權限清晰明朗
只有監督的權限清晰明朗,構筑一種基層組織的干部自覺依法執政,自覺而又積極地為自己所在鄉村建設提供切實可行的有效奉獻付出的機制,才能形成一種意識,一種習慣。
此外,還要努力培育鄉村中的各種積極的經濟和社會組織,引導它們在鄉村治理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農村兩委會的關系及它們各自職能的定位
農村兩委會的關系及它們各自職能的定位是基層組織建設應該注意的另一個問題。實踐發現,“兩委矛盾”這種現象不可避免地將鄉村黨支部和鄉村委員會的關系理解為陷入相互矛盾、對抗的思維境地,最終卻忽視了兩者之間真正意義上的妥協與協商、合作的現實可能性。
它們的實際關系:第一,基層黨組織的支部發揮著領導核心的作用,即基層組織的黨支部指導村委的實際工作,在村委會發展和村民的民主意識增強的同時,強化鄉村黨支部的領導作用。第二,鄉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在“人員構成只有一套、形式是兩種模式”的理念下發揮基層黨支部的領導作用,同時發揮鄉村村委的主要的自我管理作用。
我國農村兩委之間的關系是我國黨政關系的一種特殊類型,是我國政治體制多重關系的匯集點。鄉村的村支部不僅僅是對農村的公共事宜進行政治方面的領導,在某種程度上還扮演著更重要的國家基層組織行政機構的角色,行使的是國家基層組織行政方面的權力。因為在鄉村層級上,譬如招兵、收繳、稅費等任務都是由村支部組織實施的,也是由上級下達給鄉村一級的任務,即傳統意義上的“政務”。村支書是每年與所轄鄉鎮簽訂目標責任書的第一負責人,同時鄉村黨支部書記也與每年鄉鎮下鄉檢查或布置任務時的干部直接打交道。
在鄉村治理模式的對策上,如果對現有組織形式實行鄉村一級的村委直接選舉改革,那么基層鄉村的村委干部,尤其是村主任的服務角色意識,以及自覺維護所轄鄉村村民利益的角色意識明顯會提升很多,而此時扮演上級鎮或縣政府“代理人”與“經紀人”角色的則是支委會的支部書記,我國鄉村村干部雙重角色的矛盾與沖突,在現實中實質外化為鄉村兩委會,即村書記和村主任之間的沖突與矛盾。
三、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進行農村改革建設需要范式的創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索創新:一是要體現農村農民自治的作用,即鄉村的發展和治理發揮農民群眾的積極作用,形成有效制度,保障農民群眾在鄉村治理過程中發揮現實作用。二是做好統籌鄉村資源工作。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要努力減少城、鄉發展帶來的二元差距。因此,在鄉村的農村建設過程中就要從長遠出發整合鄉村治理的資源,不僅要做到減少農村自身內部的發展差距,而且還要做到減少農村與農村之間的差距。三是積極推動鄉村農民協作機構的發展。協作機構有利于培養我國農民民主意識與民主素質,應積極發揮鄉村一級的農村協作機構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鼓勵、指導和支持協作機構參與到基層農村的某些公共事宜中來,例如健康衛生、醫療養老、治安防治及素質教育等方方面面。
綜上所述,新時代的農村建設中,我國鄉村治理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在堅持黨的領導下,側重體現和尊重農民的自治角色地位,關注農民、農村、農業中的現實利益問題,積極構建以農民為主要參與角色的鄉村一級的參與治理機制,充分激發我國鄉村社會的創造力、活力。只有落實、做好以上的措施,新時代我國的農村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不斷地突破前進,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百年奮斗目標,繼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進程。
參考文獻:
[1]徐勇.建構“以農民為主體,讓農民得實惠”的鄉村治理機制[J].理論學刊,2007(4).
[2]王培剛,龐榮.國際鄉村治理模式視野下的中國鄉村治理問題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6).
[3]張曉山.簡析中國鄉村治理結構的改革[J].管理世界,2005(5).
[4]陳洪生.鄉村治理:機制創新與政府角色[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5(3).
[5]藺雪春.當代中國村民自治以來的鄉村治理模式研究述評[J].中國農村觀察,2006(1).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