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航 沈洪帆 杜凡 張怡
摘 要:VI是一種集標志、標準字以及標準顏色于一體的視覺表達系統,是CIS(企業圖像識別系統)中最主要的一部分。當代社會對于職業性人才的要求,除了過硬的專業技能外,還需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包括創新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等。我們將這些稱之為“工匠精神”。對于高職類的學生來說,擁有這樣的職業精神更為重要。通過對VI課程的學習,學生們既能掌握專業技能,又可以培養和塑造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
關鍵詞:VI設計;功能載體;工匠精神
基金項目:2019年度南充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項目編號:RWB1909)。
科學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會使得社會對于設計人才的需求呈現出上升的趨勢。視覺傳達設計課程中的VI設計課程是一門集實用與理論于一體的學科,現在正越來越被各個學校所重視。于是產生很多新型的教學方法,而這些方法,恰好培養了時下最需要的“工匠精神”。
VI 設計的全稱為“視覺形象識別系統設計”,其充分利用企業的視覺傳播資源,實現品牌傳播效果的最大化。VI設計以標志、標準字、標準色為核心,進而構建完整且系統的視覺表達體系,其中最為主要的元素為企業名稱、企業標志、標準字等。通過對VI設計課程的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具有積極的意義。
從辯證的角度來看,正因為學生漸漸具有了“工匠精神”,所以又更加促進了他們對于課程的接受,也促進了老師對于新型教學方法的研究。本文將結合一堂VI設計課為例,來剖析一下VI設計課程對于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1 通過對企業品牌的塑造,培養了學生創新的態度
1.1 企業的品牌的特點
隨著思想的解放,企業為增加品牌的吸引力,在設計上用與以往不一樣的一些方式使企業品牌更加具有張力和表現性,從而去吸引消費者買單。在企業品牌上,企業會將公司理念和企業文化內涵,傳遞到企業的各個表現形式中,加深顧客對企業的理解,增強企業的宣傳力度。
1.2 對于企業品牌的塑造
不同企業或者同一企業的不同產品的受眾是不一樣的,所以企業在塑造品牌形象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受眾的接受能力,并將表達的內容建立在對目標受眾心理需求研究的基礎之上,這樣企業的品牌才能更好的被受眾所接受。
1.3 創新態度的塑造
創新求進的態度對于企業員工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也是“工匠精神”得以形成的動力。這種態度是從業者對企業文化及其品牌高度認同感的體現,也是對外界展示企業良好形象的一個窗口。在高職教育中,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將這種職業精神貫穿于學生的教學和實訓端正學生的職業態度,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在高職學生進行VI設計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將VI設計中所包含的企業標志設計、企業標準字設計、標準色彩選用、輔助圖形設計、吉祥物設計等基礎要素讓學生反復修改、逐一檢查,力求每一個設計細節都能經得起推敲。在基礎設計元素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設計應用要素系統,根據不同的企業選取不同的應用物品,做到跟企業定位完全匹配。這些所有要素設計好后,再讓學生根據版設設計的形式美法則進行編排,最終設計好企業VI使用手冊,這樣的手冊才會對企業的品牌宣傳起到促進的作用。在此過程中,絕不是簡單的圖形的拼接與素材的疊加,而是需要學生在制作VI手冊中能對企業品牌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并且提出創新的方案,將其運用于整體的VI設計中。
創新并非刻意求新,而是在深入了解企業文化內涵后對其品牌的一個創新而又務實的設計。需要通過對企業品牌的剖析,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而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這才是有意義的。
2 VI設計中對標準標志與標準色的學習,培養了學生精益求精的品質
2.1 標志設計
標志設計是視覺傳達專業課程中重要的一門課,是將抽象的概念以一種具體的圖像表現出來的方式,并賦予圖形一定的意義,讓受眾有認同感。在VI設計中標志設計出現的頻次最高,應用最廣泛,也是最容易被受眾識別的一個環節。標志不僅僅是一種符號,更是企業品牌的一種代表與象征。中國聯通的標志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運用中國節這一傳統形象,將企業文化內涵完美的體現了出來,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審美價值取向。這是設計者在充分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圖案的深層次解讀,不僅傳“意”更傳其“神”。
2.2 色彩的運用
色彩的識別功能是一種認知過程,其包括自我識別和他人識別兩方面。比如我們在看到檸檬黃時,我們第一認知就是“檸檬黃”,而非“土黃”或者“深黃”,主要原因就是我們認知結構中已經存在了一定的顏色等級區分。隨著科技發展,對于色彩的等級劃分更加的細致。不同的色彩表現著不同的含義,這就是色彩的符號功能,并且不同的地域對于色彩有著不同的符號認知。
不同色彩具有不同的符號性質以及不同的表達功效,所以在VI設計中,企業根據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色彩搭配方案。情感與色彩之間有著相應的聯結關系,所以需要掌握相應的心理學知識,比如黃色讓人產生尊貴典雅的感覺,綠色使人感到生機盎然,藍色使人感到寧靜深沉。
2.3 精益求精精神的塑造
精益求精精神的塑造是一種過程,在VI設計教學體系中,將其中的每一個部分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是一個需要耐心與毅力去完成的工作。高職學生的知識體系較弱,對于理論掌握的往往不精,但是動手能力比較強。基于這一特質,在進行VI設計課程教學時,老師就要做到適當的引導,突出學生的優勢,彌補學生的劣勢。
VI手冊的制作,過程辛苦而又繁復,對于處于青年階段的學生來說勢必是枯燥無聊的,如何在課程中提升學生的興趣對于老師來說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挖掘企業品牌的內涵,讓企業的精神植入到學生的意念之中,最終讓學生帶著一種責任和使命去進行設計,這樣學生才會產生相應的成就感。進而做到力爭完美,追求卓越,這是“工匠精神”積累升華的必由之路。當然精益求精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一種漸進的過程,不斷的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不斷的積累經驗改善工藝。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精益求精精神的培養不能僅僅靠專業老師的課堂灌輸,更需要學校對整個教學環境的保證,讓學生在不斷積累中看到自己的成果與進步,由量變引發質變,實現新的突破。
3 項目式教學對于學生專注敬業精神的培養
3.1 VI設計中的項目式教學
項目式教學方法最早起源于歐洲,它是以學生為主導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激發學生親自動手的能力,從而使其加深對課程教學內容的理解,提升教學效果。
VI設計課程相對于其他設計課,內容略顯復雜,如果一直采用傳統的老師講授知識,學生進行操作這種方法,很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將項目式教學方法引入到VI課程教學中,以實實在在的一套項目或一個實體企業作為教學內容,讓學生去做設計。這樣能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讓學生有一種情景代入感。這也是將理論知識與就業技能相結合的方式。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老師秉承“職業教育為一方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理念,選擇了以“推廣閬中旅游,弘揚閬中文化”為主題,讓學生制作一套VI設計手冊。學生大致選擇了旅游公司、閬中特色美食推廣、閬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項目作為自己的VI手冊內容。這種接地氣的課程教學與課程作業能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在今后學生求職過程中也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學生在制作標志、選擇標準顏色、設計標準字體的時候充分的考察了閬中的文化特色,很多學生由于就是閬中當地人,所以在制作過程中會自帶一種自豪感和熱忱的態度去完成作業,這樣做出來的作品即使技法比較稚嫩,但至少情真意切,具有絕對的原創性。
3.2 專注敬業精神的塑造
專注于敬業是對于事情本身的高度認同,是對于自己所從事職業的最基本的職業道德。當自己選擇了一個專業并決定要把它做好的時候,就應當擺脫“學生思維”即僅以考試為主的一種思維,而是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去集中注意力做好,做精。
有句話叫“技近乎道”,對于職業學院的學生來說,自己所學的專業更側重于實踐,目的在于將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實實在在的落地實現,實現其真正的價值。專注事物并不是一味的埋頭苦干,不問世事,而是需要我們在專注中多一分敏銳的眼光去發現新的方法,新的技術。縱觀古今,優秀的工匠絕不僅僅只是重復性的去干一件事情,而是在重復之中不斷深入研究自己的工作,然后再去創新,長此以往推動了世界科技的進步。
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社會中呈現的誘惑也很多。在此紛繁浮躁的社會中,依然能保持專注敬業的精神尤為可貴。在此次VI設計實踐課程中,大多數同學都選擇了以地方文化為特色的VI設計方案,最終的呈現效果也是很不錯的。對于充滿商業氣息的社會來說,這些學生所選擇的題目依然能堅守對于傳統的熱愛,依然能將推廣自己家鄉的文化為己任,這就體現了一種高度負責的職業精神,這不單單是一種設計理念,更能上升到較高的思想覺悟。
高職教育需要讓學生打下扎實的技能知識,遵守職業道德規范,還應當對自己的職業保持一顆熱愛之心,只有這樣才能擁有不斷創造新事物的激情。探索VI設計課程項目式教學方法的應用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一是因為VI設計本身引入國內的時間就很短,VI設計教學經驗積累的也相對較少;再者VI設計的發展又是非常的迅速,往往是舊的體系還未完全教給學生,便又產生了新的概念,新的操作模式。當然挑戰也同樣是機遇,VI設計課程本身就是服務于市場中的學科,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與實用性,讓學生以項目和案例作為自己汲取知識的途徑是一種高效而又直接的學習方法,在實戰之中不斷的去突破自己不斷的去推陳出新,這勢必也是教育改革所必經歷的一步。
VI設計課程只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其中的一門課程,它對于學生的“工匠精神”的培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在課程建設之中,還有很多課程對于學生的品質與精神塑造有著不同意義的作用。值此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我國的職業教育將會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作為高職學校的老師,我們更應該將學生素質的培養融匯于每一堂課程的教學,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成為一名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姜英華.“工匠精神”在高職文化建設中的生態意義解讀[J].廣東: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8.
[2]薛廣祿.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天津: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7.
[3]劉瑋.VI設計中的色彩運用研究[J].河北:青春歲月,2018,01.
[4]熊凌飛.關于高職VI設計課程項目教學方法實施與相關探索[J].河北:大眾文藝,2016.
[5]王家.高職院校“VI設計”課程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及實施路徑研究[J]北京:藝術與設計(理論),2013(7).
[6]楊欣欣.淺析VI對品牌形象的意義[J]北京:美術與設計,2014.
作者簡介
任航(1992-),男,漢,甘肅蘭州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