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新的空間領域和教育模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為高校鑄魂育人、立德樹人帶來了契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更加豐富、教育方向更加明確。本文的研究以圍繞大數據時代下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的開展特點、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創新的可能性展開探討,旨在為大數據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政工作模式的創新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大數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
1 大數據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1 教育對象參與活躍性增強
線下教育的空間范圍和時間限制條件較強,參與的人數有限。不同于線下教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范圍更大,而且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下,人們的身份信息具有隱蔽性,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縮小了,無關乎職業身份、年齡、學歷水平,在網絡教育環境下人們可以暢所欲言實現信息共享,不同觀點的碰撞,讓思政教育的內容更具有豐富性,而且能夠為高校思政教育拓展更多的內容,挖掘更多教育的可能性。同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下大眾的智慧的匯聚可以讓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凝聚力加強,為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帶來推動力。對于那些社會負面的新聞、負面的評價以及錯誤的價值觀,人們可以有更加理性的發言,維護網絡空間環境下的輿論氛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夠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讓大學生走向社會,接觸社會,讓網絡空間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氛圍更活躍,讓每個教育對象都可以參與其中,成為推動思政教育發展的一員,為構建和諧社會出一份力。
1.2 教育效果個性化凸顯
大數據并不是簡單的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而是一系列技術、人員和知識的整合,是不斷發展、具有多種可能性的平臺環境。在大數據環境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無線的潛能和驚喜。對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的內容更加開放性,每個人都可以對教育內容有個人的理解和解讀,在思政教育基礎理論的引導下,人們可以更加科學理性的發言,融入個性化的理解,讓理論知識的講解更具時代性,現實性,并且在信息的交流個碰撞中,人們個性化的優勢會被放大。尤其是當今社會青年人在面對各種壓力的時候,心理狀態和身體狀態都欠佳,在網絡思政教育個性化的引導下會更加正確的認識到自身的個性特點,壓力在思政教育的疏導下也會得到釋放,對于未來的發展會形成更加強大的心理建設。網絡思政教育由此也會成為高校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育環境契機,自主意識和個性化的增強為社會人才的培養帶來積極的支撐。
2 大數據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2.1 網絡思政教育面臨多元信息沖擊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適應大數據時代的新的教育環境,網絡環境下信息交流和碰撞更頻繁更加多元化,而對于信息的篩選就會成為網絡思政教育所面臨的新問題。網絡信息的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信息內容在短時間內就會產生不可預知的影響力。負面的社會信息和對于社會事件的負面評論也會在網絡環境下迅速傳播,對于這些輿論的引導需要一定的時間,并且需要更多理性的發聲去發揮積極的作用。但是對于大學生這一受眾群體,很容易受到負面輿論的誤導,作出不當的判斷,這時候就需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及時的發揮作用,有針對性地對進行教育引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固定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內容,更要有應對突發信息沖擊的教育應對機制。在多元信息沖擊下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有更強的適應性和引導力。
2.2 網絡思政教育面臨教育模式的創新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網絡空間和時間的靈活性要求,在教育內容上就必須要作出相應的調整,教育模式的創新勢在必行。面向多種平臺的教育內容呈現和教育方式都需要有各自的特色和亮點才能夠充分吸引更多教育對象。如微博和微信的平臺教育模式面向的受眾群體多為80、90及00后,這部分人群接受新鮮事物快,而且思維較為活躍,尤其是00后群體作為年輕的教育力量,正在逐步的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力軍,這部分群體從學校即將走向社會,價值觀正確與否將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價值走向。為此,以新穎、特色的教育模式去吸引這部分教育人群成為網絡思政教育不可忽視的工作方向,但是教育模式的創新工作如何開展,就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去深度思考和研究。
3 大數據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思路
3.1 豐富網絡思政教育內容
高校網絡思政課程面臨的情況是多變的,為此教育內容也要不斷的豐富和更新。具體來說,網絡思政課程的設計需要分為專業課程和媒體分享兩個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具體的教育體系,高校教育已經形成了較為標準和科學的教育內容,這部分內容需要由于高校專業的思政教師、思政學科專家進行專門的課程設計,通過多種平臺進行分享,保證思政教育的專業性。而媒體分享的方式則要發揮大眾的力量,圍繞專業的理論內容集思廣益,讓大學生可以通過現代媒體方式進行信息內容的分享和傳播,傳遞積極的社會價值觀。同時要積極發展和培養大學生思政理論講解和評論員,對于突發事件進行正面的引導,讓思政教育成為大眾教育的必修課。
3.2 創新網絡思政教育形式
網絡思政教育不僅僅局限在授課教學的方式上,更應該注重課程的現實性。課程內容的設計要結合當下社會的時政熱點進行分析和論述。在教育形式方面,可借助于現在短視頻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制作思政課程短片、人物事跡、每日理論分享等方式,提煉內容精華,讓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學習。并且,在網絡思政課程的設計中可以按照不同人的學習習慣、觀賞習慣,將思政課程的模塊設計更加細化,由淺入深的進行課程內容的滲透,讓公眾能夠自行去選擇,合理安排學習時間。
總之,大數據視域下網絡思政教育不僅僅面向當代大學生,更是面向社會大眾群體的價值觀的教育引導以及心理壓力的科學疏導。高校網絡思政可以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和可能性,在大眾參與和推動下,在大數據信息技術的支撐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必然會發揮更為積極的教育作用,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帶來重要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孫晉超.“大數據”與差異化網絡思政課堂[J].文教資料,2018(32):175-176.
[2]劉海波,趙建,季寧.網絡思政平臺建設淺議[J].文教資料,2018(24):148-149.
[3]魏龍澤.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思政教育體系的構建[J].教育現代化,2018,5(12):114-116.
作者簡介
樊蕓廷(1989-),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